小孩總是不聽話怎麼辦,是什麼原因?

廣西韋師傅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孩子不聽話總是有原因的,不會無緣無故就不聽話。當孩子還是小寶寶的時候,大腦發育還不完善,想法也簡單,基本大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隨著年齡慢慢長大,孩子有了新的認知,當大人的決定和他心裡想的不一樣,發生了衝突的時候,孩子可能會堅持自己的看法,認為父母太不瞭解自己了。看起來是孩子不聽話了,其實還是父母沒有了解到孩子的內心。

這時候千萬不要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暴力只會讓孩子封閉自己的內心,父母更難了解孩子。

作為父母,可以靜下心來告訴孩子,把你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這樣我們才能一起解決問題,一定要有耐心哦。當孩子感覺到你的真誠,他會重新信任父母,打開自己的心扉,這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其實沒多大事兒[呲牙]


豪豪媽15


很多家長說“我家孩子好不聽話,好調皮”家長說甚麼都不聽,最後控制不住自己的“洪荒之力”動用了“武力”。

人有三個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個性發展、心理生理發育特點,父母應對的方法也要不同。2-3歲時,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表現,稱“寶寶叛逆期”。6-8歲時,則來到人生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12-18歲時,是人生第三個叛逆期,這是大家常見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孩子不聽話,我們要看他是在什麼階段。一般孩子2歲以後,活動性和自主性就會相對積極。他開始感受自己在家的位置,所以會什麼事情都想參與,往往這個時候父母會覺得孩子礙手礙腳的,從而限制孩子的行為,使孩子產生了不滿情緒,從而會變得“不聽話”。那麼這個時候不要生氣,因為這是一個正常的發育階段的一個體現。你只是說給他要摔要打的東西,要給他一些結實的,不要妨礙他這個安全性的東西。對他的一個抵抗、頂嘴,或者是不聽話,不要覺得他是成心的,你要知道這就是他這個階段所要經歷的。所以不要著急,不要跟孩子有情緒上的對焦,應該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

青春期的孩子也會出現不聽話,他可能會覺得這個爸爸媽媽所說的,不一定就是100%對的,他會產生質疑。他會覺得他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這樣的一個體驗。試想一下,一個天天從早上起來就有一個人不停的說這說那,任何一個人的心情都不會美麗的,過度的嘮叨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從而變得不聽話。

孩子就是家庭的縮影,教育就是拼爹拼媽。真正的拼爹,是比拼父母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處世方式。我們這代人從小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影響,自己對待孩子打罵式教育肯定是避免不了的,時代的進步,現在倡導的先進教育不打罵孩子,科學的家庭教育自然而然比打罵式教育要好。

一是讀懂孩子的“叛逆”。在孩子想到做什麼的時候,不妨滿足他的一些合理要求,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指導。這樣孩子會感覺到你尊重他,會使孩子感到愉悅和成就感,然後自然而然的去做一個聽話的孩子。

二是當孩子不聽話時,可以先做一下“冷處理”。意思是當孩子發脾氣時,不要“罵”或者“打”,而是先讓雙方都冷靜一下,待平復心情後,再跟孩子講道理,這時他會容易接受。

三是孩子不聽話也有可能是你對孩子的關注不夠,多一些陪伴孩子的時間,讓他感覺到父母沒有因為工作而忽略他。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在生活上的細節和小事上,要多聽他怎麼說,多看他的一個意見、尊重他,同時要以我們做家長的真情去打動他。




快樂的多寶魚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我是兒童領域創作者

孩子在日常的生活裡不聽話,主要是外界因素和家庭環境有關。

比如在日常的生活裡,父母在孩子面前經常的吵架,經常罵人,經常大聲喧譁,經常說髒話,孩子就會模仿家長,也會出現愛發脾氣,不聽話,淘氣這種情況。

在日常的生活裡想要改善寶寶不聽話這種情況。

1.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行為,

2.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講衛生,要說禮貌用語,要培養孩子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有效的改善孩子不聽話這種情況。

3.在日常的生活裡一定要給孩子講故事,唱兒歌,朗誦古詩,讓孩子接受文化教育,才能夠有效的改善孩子調皮不聽話的現象。

以上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希望採納,評論。


卡通小樂園


孩子不聽話,總有些內在的特殊原因,此時父母就注意觀察分析,找對原因。對孩子要細心觀察,耐心誘導,堅決不能雙方對持。要明確你的規定,但要保證孩子知道這些規定是什麼。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孩子不聽話,總有些內在的特殊原因,此時父母就注意觀察分析,找對原因。比如說,孩子心裡受了什麼委屈,心裡不痛快,又說不出來,無法釋懷,就藉機向父母發洩,事事和父母對著幹。這時候就要想辦法讓孩子將內心委屈釋放出來。再比如,孩子生了病,身體不舒服,心裡難受,但大人沒有發現,還按照常規來對待孩子,孩子就會特別的“犟”。

轉移孩子注意力

小孩子到一定年齡,都要經歷逆返心理時期,大人說怎樣,他偏不怎樣,這就是不聽話。遇到這樣的孩子,要耐心說服,說服半天也不管用,就不妨將事情擱下來,做點別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樣過一會兒,再去引導說服孩子,也許效果就好多了。

給寶寶制定一定的規則

要明確你的規定,但要保證孩子知道這些規定是什麼。清楚地告訴他:“我們不能打人。如果你生氣了,要告訴明明,你想把玩具要回來。”或者“別忘了,在停車場一定要拉著媽媽的手。”

如果你的孩子服從這些規則時有問題(每個孩子都如此),那就再想辦法。比如,如果他因為感覺自己受到冷落而打了妹妹,那麼就讓他幫忙給妹妹餵飯或洗澡,然後為他安排一個可以和你單獨在一起的特別時段。如果他因為怕黑而從床上溜下來,那就在他的床頭櫃上放一把手電筒好了。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1、嬰幼兒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

寶寶兩歲以後,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有所提高,加上他開始意識到了“我”的力量,因而什麼事都想參與,但這種表現往往與你的規範相牴觸。如果你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他身上,他就會反抗,進而產生挫折感,時間一長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2、寶寶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

寶寶好奇心強,對什麼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這種好奇的探索心理,認為寶寶是在胡鬧、調皮而限制他的行動,甚至訓斥、打罵他,很容易引起寶寶不滿,“不聽話”就由此而生了。

3、寶寶的運動能力發展了

隨著體格的快速發展,寶寶的身體活動能力逐漸成熟,異常渴望擴大自己的獨立活動空間,因此不斷地去獨立嘗試做新的事情。這時,很多媽媽對寶寶的行為會加以阻攔和限制,使寶寶產生不滿情緒,自然就跟媽媽對著幹了,所以“不聽話”。

孩子不聽話能打嗎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家長們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儘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1、儘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狀態。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因為衝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比如,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於平靜自己的情緒,也有助於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孩子犯了錯,無須過多批評,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的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後果。對於年幼的孩子,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指導孩子自己去彌補錯誤。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時,孩子還需要自己來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這樣不但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可能導致什麼結果,也能夠讓孩子在承擔後果的過程當中產生悔改的想法,有利於避免孩子再犯同類錯誤。

3、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的過錯不大,家長可以對孩子已經發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而是通過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限制他娛樂的時間等間接懲罰的手段與方式,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

當然,父母最好還要對孩子以後的行為提出明確的要求,孩子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動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動畫片的時間。


Elim認真隨心的生活


那要看看多大的孩子了,是幼兒園期還是初中階段?如果是幼兒期,家長要有耐心,好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調皮是正常,調皮的孩子也比較聰,只要往好的方向引導,不犯原則上的問題就好。如果是初中階段那就是叛逆期了,只能儘量的順著他(她)點,重要的是要傾聽,儘可能的做到讓他(她)相信你。願意向你傾訴他(她)煩惱。有句話說“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對熊家長”。孩子不聽話也要找找自身的問題,不要一味的我都是為你好,而給他(她)壓力。


相愛與幸福不相等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資治通鑑裡面有句話:愛子,教之以義方”、“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父母對孩子的愛,要看你愛的方式是否符合於道,所以孩子不聽話,第一個應該反思的是父母,父母你應該考慮你自己的言行舉止,你對他的愛是愛偏了還是厲害了,所以來說,父母要意識到,子女的教育本身就是父母的修行,就是父母的修道。


騎著掃把的逍遙人


孩子不聽話,父母應該找找原因,孩子逐漸長大,也會漸漸有自己的想法,特別是青春期更容易叛逆,這就需要父母做出正確的引導,父母應該及時跟孩子溝通,瞭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這樣可以促進父母跟孩子的關係,能和孩子有很好的溝通,父母說的話他也會聽


本寶寶很帥滴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製品,孩子有問題,往往都是父母本身的問題,父母自身的問題解決了,孩子自然而然就好了。


大王叫我來參賽


有可能跟家長的教育有關係,有的太溺愛對孩子也是不利的,孩子不聽話首先要告訴她這件事情對與錯,然後再找問題和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