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陪护老人日记——兄妹四家在场部聚会,特殊家庭相守不易

兄妹四家在场部饭店聚会

2016.3.14.多云.星期一.农场.

1

哥来场部看爸妈,张罗兄妹四家在凤荣饭店聚聚。

这兄妹四家相聚也真是难得。

哥跟我们是同母异父,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在山东。

我和二妹英子、三妹小琴是同一父母,但小琴一出生被送人了。

小琴家就在我家房后,我和小英经常从后窗户跳出去,找她到她家隔壁北京青年韩姨家门口跳格、跳大绳、跳皮筋、打棒球,她也经常从后窗户跳到我家后屋,跟我和小英玩。

为什么总跳后窗户?

因为老爸不喜欢小琴。但我们玩得更开心了。

四家孩子都在外地上学、上班,家长应是八人,实际来了六人。嫂子有活没出来,老車[jū]在山东来不了。

三妹小琴虽然最小,还被送人,但爸妈在十队时,却得了他们的济。因为平时哥在十六队,二妹在场部,我在山东,老妈家有什么事,她和小马没少到场。

这一点我很佩服。换做我以前的性格,绝对不会跟老爸老妈来往的。

有一年,我家三口从山东回十队探亲。

年三十那天,我刚从火墙边下炕,只听轰隆一声,红砖火墙倒了。

故事:陪护老人日记——兄妹四家在场部聚会,特殊家庭相守不易

↑ 红砖火墙

天呐,如果我还没起来,可想而知,我就被砸在红砖和黑灰里了。

倒是砸不坏,但肯定吓没魂了。

小马赶紧叫上长青带着瓦刀和抹子来帮着砌起来。

惊魂未定,才想起来查找原因。

原来是老爸见炉子不旺,倒了柴油,又加了一撮子老苍子球,真正的烈火干柴,忽地一声燃着了,接着轰隆一声,把火墙鼓破了。

正沉浸在往事中,二妹英子打电话说:“姐,我一会就下班,你告诉咱哥少点肉,我得吃清淡的。这两天又胆疼了。”

2

哥刚去饭店不一会,老爸就问:“你们去饭店说啥?”

老妈说:“去研究咱俩老吵架的事。”说完,绷着不让自己笑出来。

英听我学了父母的反应,说:“呵呵,咱妈还挺觉味儿呢。”

哥说:“昨天下午四点半打电话,咱妈说正要吃饭,我问咱妈这几天心情怎么样,她说挺好的。我说,天天保持好心情,别总自己找气生,少管闲事。要是什么东西没了别追着找。只要房子和床没被偷走,就能吃饭睡觉。现在的日子多好呀,何苦自己找烦恼呢!咱妈笑了起来,可高兴了,使劲答应了一声。”

我们一听哥说只要房子和床没被偷走,都笑得不行了。

哥说:“趁她还没完全糊涂,也不能老顺着,该纠正也得纠正,让她自己反思。试着看,说不定能起效果呢。”

我说:“我咨询了千佛山医院的孙大夫,她说这是退行性生理变化。你妈都80多了,这已经很好了。有人60多就这样了。”

哥说:“实际上,老人搬到场部以后,始终有德明和英,他们想得周到并且照顾很多、很多。再有,除了他俩,我和大妹离得都远,虽然我离得不像山东那么远,毕竟距离好几十里地,所以只是年节去探望,再就是去场部办事顺便到家一趟。所以,好多事老人弄不了,都是德铭、英子干了,同一起居住没啥区别,照顾得很周到。别看我没说,实际都在心里装着呢。”

德铭说:“哈哈!这都是应该的。你离得近,做得更好。”

故事:陪护老人日记——兄妹四家在场部聚会,特殊家庭相守不易

↑ 帮着老人干活

哥说:“姑娘好不如姑爷好,这话真对。德铭跟亲儿子似的。还有小马和小琴,老爸老妈在十队没搬到场部以前,小马小琴除非不知道家有啥事,只要知道,都第一冲上前,小马挺实在,实打实地干活。小英、小琴两个妹妹、妹夫都是特别合格的,没的说。”

小马说:“呦呵,没看出哥啥时候这么会说了?看着平时不言语,说起来还一套一套的。别说是小琴的爹妈了,就是邻居有事咱也是赶紧去帮忙。”

哥说:“小马真是好样的,从心里觉得小琴妹妹同他是很合适的。能干,一般人没法像小马这样包容老爸的脾气。咱这个大家庭特别特殊,能够这样的不计较,和睦相守,是很少家能做到的。”

小琴说:“我妈总是跟我说,你殷姨这辈子不容易,老挨打。性格软弱,挺可怜的。你没事多去看看她。”

我说:“小琴真行,你妈教育得好。换我肯定不行。”

哥又对我说:“一般人做不到小琴这样。你俩离得远,要是近,应该做得更好。现在你这不是辞职跑回来了吗?说别的都是小事,现在老人安度晚年,也是修来的福份。他们以前有什么事做得不对,也都是生活所迫。我们现在也都不计较了。”

3

说着话,给爸妈要的糖醋鲤鱼上来了,又用盘子把各样菜都夹了一点,铭子拎着去爸妈家了。

哥说:“记得以前总去吴大娘家吃饭。一做好吃的就去吃。”

我说:“我怎么不记得?我去哪了?是不是你们吃小灶啊。”

哥说:“哈哈!偷吃呗。”

哥是开玩笑,我却想起来了,真是偷吃。因为老爸是回族,只有过年才能买到牛羊肉。吴大娘家一包肉饺子就用笼布包着水饺盘子送到我家,吃完不让刷盘子,拎着赶紧走。因为我提出,明明是好事,为什么还偷偷摸摸的?老妈说因为你们都是回民。我说,那咱就不应该吃啊。所以,后来吴大娘一做大肉的就叫哥和英子去她家,我则一直没去。

小琴的母亲跟老妈相仿,也80多了。虽然吴大爷不在了,我们还是习惯上称呼她吴大娘。

吴大娘以前种着菜园子,开着几片荒地种土豆、萝卜、甜菜。她养着鸡、鸭、鹅、狗、流浪猫,还养奶牛,养了三四头,加上小琴自己家共七头,都由小琴和小马一起放牛、挤奶、送奶。

她和小琴家养了十几年奶牛,这个牛不下崽那个牛下,所以常年挤奶。一头牛的奶期大概六七个月。

记得那些年我每次回家探亲,都听小琴说她和小马去吴大娘家给奶牛挤奶。第二天,他们把两家挤好的奶送到办公室门前,由场部乳品厂奶车验收。

吴大娘的老伴张叔和小琴干得多,妹夫上班干得少,猫冬时有空就干得多啦。

小琴两口儿给吴大娘挤奶时,吴大娘在家烧牛水,烀牛料。

2012年,吴大娘只养鸡和猫了。

有一年我探亲时,哥领着我和二妹,跟小琴一起去吴大娘家,看见她院子里有两个鸡笼,里面密密麻麻的鸡,有的警惕地看着我们,有的正探出头在槽子里吃粮食呢。

故事:陪护老人日记——兄妹四家在场部聚会,特殊家庭相守不易

↑ 鸡警惕地看着我们

现在,吴大娘和张叔经常坐循环车去场部赶大集买东西。

按照以前我在家时,坐循环车去场部赶集、玩,简直不可思议。

印象中,除了去上学,去大楼办事,去医院看病,去照相馆照相,很少有人坐循环车去场部。费钱啊。

吴大娘手也很巧,敢于尝试。

记得七十年代,我十几岁,那时我们都特别喜欢吃大馃子,只有公家才卖。

我们一大早排着长队等待买一斤大馃子,拎着回家好几口人吃。

但有一次我们几个去果园的开荒地帮吴大娘起萝卜,她竟然魔术师一样给我们变出来一包大馃子放在盆里,没想到她居然会炸大馃子。

她炸得比公家的短,比公家的硬。啃一口萝卜,咬一口大馃子,超级好吃。

自己炸馃子在现在没什么,但在计划经济时代,面和油都要凭油票和粮票才能买到的。

4

从饭店回家,老妈已经午休起来了。

我和老妈去水上公园散步,顺着步行街往南,到了三马路往西拐,看见有几个半大孩子在打篮球,我们走到梨园扇面墙、华表那绕回来了。

在三马路路口碰见冉叔和马婶正往回走。

风很大。雪还是很厚。

水上公园这边的湖面上有几个人抽尜。

他们穿得圆咕隆咚地,甩着大长鞭子,抽起来很清脆的响声,好像小炮仗扔到蓝天里去了。

故事:陪护老人日记——兄妹四家在场部聚会,特殊家庭相守不易

↑ 好像小炮仗扔到蓝天里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