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結構與理念完形(一)

佛洛依德把人格分為三個維度: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簡單來說,本我是生物本能的我,自我是心理面的我,超我是理想道德的我。

本我相當於潛意識中的本能、衝動與慾望,遵循快樂至上的原則。當上述本能和慾望被滿足,本我就得到了安撫和滿足。超我是人格的社會面,是自我最終極發展的狀態,也可以稱作理想狀態下道德化的我。

自我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在二者之間建立了心理對話,完成調節支配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夠讓個體意識到自己的認知能力;另一方面,它會在個體心理和外在世界中做一個權衡,規制和約束這個由上述三維度共同構成的完整的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共同構成生命個體人格的三個維度,並始終處於動態發展——趨於平衡這組對立統一關係中。三者在衝突中尋求平衡,通過協調統一意識、認知和行為,引導個體正確處理內心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關係。

受自我——本我——超我之間三維不穩定狀態的影響,每個人都存在內心活動不均衡、思維情緒不穩定的狀況,區別只是程度的高低、調整時間的快慢。適應性好的個體,在遇到內外部世界不一致,三維人格衝突的情況,大腦收集分析處理的速度要比那些適應性差的個體快很多。他們能夠較為客觀地認識事件,認可它既已發生的事實,不追問事件背後的為什麼,不為事件發生尋求合理化解釋,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儘管個性心理特徵因人而異,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選擇在社會規範和個人慾望之間尋找平衡點並做出相應的妥協。這是人類為了尋求自身生存,在超我的監督控制下接受社會道德規範行事的適應結果。但是有一部分個體,受某個外界事件的刺激之後,不能夠客觀面對和處理內在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矛盾,或者在處理矛盾的過程中,人格三維度之間不能夠很好的平衡,成為不易調和的思維意識衝突,時間一長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德國心理學家科勒認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繫不是直接的,而是以意識為中介。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學習的本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完形——頓悟學說作為最早的認知學習理論,肯定了主體的能動作用,強調心理具有組織的功能,能夠把客觀素材和進行順序化、結構化的組織,然後重新排序組合,理順關係,從而解決問題。

這個組織重構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個體主動打破舊系統、構造新完形,通過觀察、頓悟和理解,實現對客觀事件或外界刺激的主動認知分析,引導三維人格再度趨於平衡。

通過對上述方法的解讀,我們在處理具體問題的時候,就可以引入一種重構完形的思維模式。如果面對的情境較為複雜,內外在的衝突較為激烈,憑一己之力無法處理時,我們就可以對其中所牽涉的線索先進行刪減,再進行排序,最後根據目標重新建構。

自我結構與理念完形(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