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高中語文越來越重視文言文教學,可是孩子大學畢業後幾乎用不到,有什麼用呢?

tuoshan


學習文言文大學畢業後幾乎用不到!好比你問一個理科生寫小說做什麼?一個程序員練字做什麼?一個畫畫的打籃球做什麼?你又說學不以至用,浪費人生嗎?

而我的觀點是不管你學的什麼,文言文、古詩詞、物理化學生物等等等,總有一天它們都會以另一種方式變成對你有用的東西


小時候總想快點長大,討厭日復一日的作業。討厭大人訓小孩的口氣。更討厭想做的事太多又沒有錢。夢想著自己趕緊長大,我要現在的不到的長大後通通補償給我!所以大人只告訴我你好好學習,不然將來會後悔。卻沒告訴我後悔什麼,為什麼後悔?

其實大人說了,是好好學習!只是我們太小不理解。後來我一直不理解的是大人你為什麼不直接告訴我為什麼?不好好學習會發生什麼後果?我不要你說的一句好好學習。太深奧!我理解不了。很多年我都理解不了,為什麼人們喜歡說話說一半,不解釋原因。直到我自己做了母親後,我終於知道了為什麼,因為當我給女兒解釋這個原因分析一系列後果後,她會特別反感的反駁我,為什麼要背詩?為什麼要讀三字經?為什麼我會後悔?這有什麼用?

我特別耐心的告訴她,有些知識學習了不是為了讓你精忠報國,不是為了讓你弘揚名族文化,更不是為了讓你去傳承。拋開所有的理由,就想你去讀它、理解它、消化它、接受它。化為知識的力量,就如現在很多瓶頸期的人茫然無措的時候,能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情懷。試問當今社會我們除了埋頭苦幹,誰還有閒情雅緻詩詞歌賦一曲?那都是有錢人茶話會。有多少人是早出晚歸,三餐不定,更是到了30歲都不敢輕易換職業。你敢說這和學不學文言文沒關係嗎?



敬歲月一杯咖啡,讓時間過的清醒點。

就好比我們不能保證每一個和我們有交集的人都能喜歡自己。我們就更不能保證學到的所有東西都有用。但是在漫漫歲月裡,知識會沉澱成力量支撐著我們自由行走。


鹽葡萄


表面看似乎直接的用處不多,但實際上用處良多,會讓人終身受益!集中表現在三點,一是熟悉傳統文化,二是增強文化修養,三是知曉人生哲理。

一、熟悉傳統文化。教材選編的文言文,都是中國古代最經典的各類著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精妙所在。身為一名中國人,瞭解熟悉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是首當其衝、義不容辭的。通過學習,可以有效掌握大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切實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做一個堂堂正正中國人!

二是增強文化修養。蘇軾有句名言,叫做腹有詩書氣自華。經典的文章、詩歌讀多了,學好了,一個人地文化修養、舉止氣度自熱而然就會水漲船高,不斷提升。同時,豐富的文化知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可以大幅提升一個人的寫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加速他的成長、成才,幫助他學習工作中脫穎而出。

三是知曉人生哲理。傳統文化中彙集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人生智慧,比如《易經》、《論語》、《老子》、《莊子》、《史記》,等等,都是如此。通過學習文言文,可以做到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從而掌握其中的精華所在,並通過內化於心,外化於形,幫助自己更好地實現人生目標和價值。


風雨無阻的陪伴


學了文言文後,整個人的氣質都要好很多。

不然出息了,人家回來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而你只會一句,“臥槽,老子終於出息了”。

再比如有人把你氣的牙癢癢,別人能來一句“閣下何不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你只能來一句,“你那麼能,你咋不上天呢”。

看到美景,人家能來一句“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你只能說一句“臥槽,真踏馬漂亮”

疫情來了,人家能說一句“山河易色,風月同天”,你只能來句“武漢加油”

所以,本國的文化都學不好,覺得沒用。那什麼對你有用呢?


靜養心藥養身我想更好


從小我就愛看書,各種書。上了初中開始各種作文競賽就經常拿獎。那時候確實也沒覺得語文有多重要。高考前最後一節語文課,老師說:這有可能是某些同學這輩子最後一次語文課了。當時並不明白這句話背後的寄語和期望。直到逐漸開始工作,才明白語文帶給我的文學素養和溝通能力有多麼的重要。最簡單一個呈現,如果語文沒學好,面對大海你只能發出一聲:"我草,浪好大"的感慨。而如果學的還不錯,雖然不一定有範閒一夜吟詩三百首的狂狼,至少每入山門草堂,能在門口的楹聯與古人隔空相望。

所以,好好學習語文吧。它不是認幾個字那麼簡單。



泰生活方式倡導者


並不侷限文言文,很多知識看起來在生活中並用不到,但我不覺得是白學了。

比我,我有個同事,之前是做高中語文老師的,後來才來我們單位,他的談吐真的不一樣,你和他聊會發現他有說不完的話,而且不是隨便嘮嗑,說的是真有水平,時不時還能來一段金句。但是這個金句並不是段子,而是要有一定知識儲備你才能聽得懂,比如出去吃飯,酒快沒了,我說一句:多哉乎,不多也。他立馬能反應出來這句出自孔乙己,開玩笑說:老闆娘,來一疊黃酒。或者我們上次出去辦事,路徑大學有很多妹子,我看了兩眼,他立馬段子就來了:古有蘇秦走馬觀碑,今有XX驅車看妹。我要是不知道走馬觀花碑的故事,我壓根get不到笑點。除了文學,你和他聊美國往事裡的某個片段,他也能聊,佛洛依德,凱撒什麼的,人家都懂。

總之就是一個有文化有意思的人,不庸俗,讓人發自真心喜歡,這就是博學。


一語中的的暴躁老哥


我中學文言文不錯,雖然我高中以後再也沒有直接用到過,但是我非常慶幸我曾經花功夫學好文言文,因為1) 它給我打開了一扇窗,這扇窗戶通向過去,這給了我看問題的歷史縱深; 2)這給了我理解中文裡很多詞句典故故事的能力; 3)這讓我有一種歷史歸屬感,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自己的民族從哪裡來;4)這給了我更加優雅簡潔中文的可能性。


高望北


我小的時候,每到寒假,暑假,我爸就讓我背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名片散文一百篇!背不會不讓吃飯,還捱揍!你說有啥用呢?我當初也不理解,就算不願意但是也背會了!現在父親離開我們很多年了,我兒子現在也很大了,我依然95%的古文不假思索的脫口就,背出來了,你會發現古文修養很有用處,胸有詩書氣自華!提升自己氣質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讀書!


小糊塗仙973400


不學文言文,看不懂諸子百家中華先進燦爛的文化典籍,文化就是無根之水,

不學文言文,看不懂語言高度凝鍊的唐詩宋詞,

不學文言文,對現代中國人來說就是沒文化,

不學文言文,不通數理邏輯,裸機人嗎,


李庚19


語文是一門交流的學問,對大多數人來說能掌握聽說讀寫的基本要求,會聽會寫會讀就行。文言文,己失去了交流功能,對老百姓來說,能讀懂看懂基本的文言文就行。如果高中文言文越來越多,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除了增加他們的學業負擔外,沒有任何作用。


用戶鄉村老叟


文言文的作用是在於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學好了,對自己的修養修身有很大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修德,數理化屬於技術類,也不能偏科,有能力沒人性的人不少,文言文現有資料大部分事德行教化

另外古籍都是文言文,中華文明傳承經典都是文言文,不懂得話,日積月累,文明恐怕會斷層,就跟韓國 越南一樣,所以文言文不一定作為口語(本身文言文就是古代官方書面用語,口語是另外一回事),但得作為了解中華文明傳播傳承的重要載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