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侄子,拿下諾獎後為何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錢學森侄子,拿下諾獎後為何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2008年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悲喜交加的一年,有喜亦有悲,也可以說是禍福相依。

二零零八年,北京舉辦了首次奧林匹克運動會,眾所周知,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是需要申請的,申請了也不一定能夠成功,但是北京申請並且最終也獲得了舉辦權,這是舉國同慶的一件大喜事。

與此同時,二零零八年,5.12汶川大地震,多少人在一夕之間失去家人,失去了子女,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健康,一夜之間,一無所有,昨天還感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一夜過後,一個人變成了整個世界,只剩下了自己。

很多人被埋在廢墟下,每一次呼吸都是在與死神對抗,希望能夠得到上天的眷顧,生存下來,這對全中國人民來說,是令人悲痛交加,這是一大悲事。

在2008年還有一件大事,諾貝爾化學獎花落錢永健之手,錢永健是錢學森的侄子,拿下諾貝爾化學獎之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錢學森侄子,拿下諾獎後為何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頒獎時業內關注的一件大事,諾貝爾設有諾貝爾化學獎,和平獎,文學獎等等,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是在中國農村長大的中國人,這是中國人的驕傲,是對中國文學的認可。

其實,儘管諾貝爾每年都會頒發文學獎等其他獎項,但是業內人士都知道諾貝爾其本身是一名化學家,最初成立基金也是為了化學。

所以,諾貝爾化學獎是含金量最高的獎項,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夠拿到諾貝爾化學獎,那麼他在化學的造詣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他在化學層面的貢獻也非一般,因而能得到諾貝爾化學獎。

2012年中國人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可是在2008年也有一名美籍華裔獲得了諾貝爾獎,是諾貝爾化學獎,這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錢永健。

錢學森侄子,拿下諾獎後為何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錢氏家族,人才輩出

單單提到錢永健,我們毫無頭緒,這究竟是誰?但是聽到“錢”這個姓氏時,我們第一想到的就是“錢學森”,聽到錢學森老先生的名字,會讓我們肅然起敬,錢學森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

在中國兩彈事業開始起步時,錢學森毅然放棄了美國給予的高薪報酬,放棄了美國舒適安逸的生活,放棄加入美國國籍,冒著生命危險,回到中國,只為幫助祖國的科學事業。

在當時,從社會層面,經濟層面,中國都處於不利地位,儘管,錢學森有滿腹知識,想要實踐,也沒有經濟條件,實驗室都是一種奢侈,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做科學工作。

錢學森老先生沒有說過一句抱怨的話語,他潛心專注研究導彈,希望自己能為祖國作出貢獻,就這樣,不懼條件艱苦,中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錢學森也成為了很多科學家的榜樣,錢老先生的故事也在激勵著青年學子,激勵著海外學子,國家有需要,一切以祖國為首,這樣的態度讓人們敬重。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就是錢學森的侄子,然而和錢學森不一樣,錢永健從小在美國長大,美國國籍,說到底,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也是中國人,獲獎中國人民自然也跟著高興,因為是錢學森的侄子,錢學森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地位無可替代,自然對錢氏家族的人也關注更多。

然而錢永健的回答讓不少人的心成了玻璃心,什麼樣的回答,會讓人有如此感受?

錢學森侄子,拿下諾獎後為何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不懼輿論,“我是美國人”

錢永健的父親和錢學森是堂兄弟,錢永健在美國出生,在美國學習,在美國成長,的的確確是美國人,雖然有著中國人的面孔,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

,可是接受的文化教育,交友圈子都是美國文化。

當面對媒體說他獲獎其實就是中國人獲獎時,錢永健當時就反駁了,他是作為一名美國人拿諾貝爾獎的,他是美國人。聽到這句話,大眾會下意識地把他和錢學森相比較,兩個人的態度截然相反,一個人為了中國放棄了美國的國籍,另一個人美國國籍,坦誠自己就是美國人。

這本身是沒有什麼對錯的,只是個人觀念不一樣,錢永健對中國是沒有家國情懷的,我們不能說他不愛“國”,於他而言,他的國就是美國,在那片土地生,那片土地將他撫養長大,換個角度思考,我們作為中國人,我們愛中國,這樣的愛又源自哪裡呢?

因為我們從小生在這片土地,長在這片土地,我們感恩,我們世世代代都在這片土地上,所以我們稱中國為我們的母親,我們愛她,無論何時何事,我們永遠站在這一邊。這樣的角度,是不是理解了錢永健呢?

錢學森侄子,拿下諾獎後為何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潛心學術,科學研究

錢永健的父親是錢學榘,畢業後留在了美國,是美國波音公司的工程師。也許是繼承了父母好學的基因,錢永健從小就好學,在學習上能夠潛心專研,到了一定年齡,錢永健的化學和數學已經在同年人水平之上,錢永健的父母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有意識的培養他。

化學不光是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有很多結論都是通過實驗得出的,錢永健的父親就在家裡給錢永健弄了一個實驗室,後來因為一次意外,實驗室發生了火災,化學藥品稍不注意就會發生反應,就是危險,後來錢永健的父親就把實驗室搬到了室外,方便兒子做實驗。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錢永健16歲時,就已經獲得了“少年諾貝爾獎”的“西屋科學人才選拔賽”一等獎。這僅僅是天賦嗎?

錢永健的哥哥錢永佑在科學上也做出了重大貢獻,二人在各自的領域都有一定的天賦,加之後天的好學的精神,可謂是先天的天賦加上後天的努力才有了最後的成功。

錢永健的獲獎項目是三人共同合作的,三人合作研究的項目主要圍繞綠色熒光蛋白(GFP),從維多利亞發光水母體內發現的該蛋白,研究發現這種蛋白質可以和鈣離子產生交互作用,並且由於該蛋白的高穩定性多用於生物細胞學研究,藥物篩選,信號轉導甚至是光伏發電領域。

科學是沒有國界的,無論是哪個國家的科學家,都同樣是在為這個世界做貢獻。我們應該敬重這些科學家,不應該只停留在小家層面,中國美國只是代名詞,他們在為整個人類做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