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牛角廟的黃糕一一去不吃回來都要吃


北碚歷史 | 天府之牛角廟的黃糕一一去不吃回來都要吃

北川鐵路,天府煤礦,的老龍門陣

北碚歷史 | 天府之牛角廟的黃糕一一去不吃回來都要吃

牛角廟的黃糕一一去不吃回來都要吃

劉家槽雖然地瘠民貧,卻又得天獨厚,地下埋藏著豐厚的煤炭,在後山的牛滾凼、鷹耳巖、喻家槽一帶,到處都可見露岀地表的“草皮炭”, 挖草皮炭作燃料,是當地老百姓習以為常的事,挖的多了,自家燒不完,就挑下山去賣。

久而久之,山上到處都刨岀一些挖煤炭的坑洞。草皮炭少了,就得順著煤炭長勢往深處挖,這靠單家獨戶去幹就有困難,自然就邀約幾家人合夥幹,於是就形成了小煤窯,再後來就有了以開挖煤炭為職業的老闆,到處都有小煤窯。

煤窯,已經像田地、房產、山林一樣,作為產業,可以進行買賣了。在1990年編輯的《天府礦務局志》裡,就有一張清朝嘉慶12年(1807年)在牛滾凼的一處小煤窯買賣的契約影印件。可以推測,這一帶應該在此很久之前,就已經在開採煤炭了,說劉家槽有三百來年的煤炭開採歷史,當不為過。

在清朝晚期,小煤窯已經形成規模,幾十裡礦區,小煤窯星羅棋佈。岀於利益的驅使,一些鄉紳富戶,也紛紛籌集資金,開辦較大的煤廠。在清光緒年間,王序九、劉文章就在老龍洞創辦了福和煤廠。

接著,文化成、趙資生在蘆梯溝創辦了天泰煤廠,李雨生、蒲丕成在麻栁灣創辦公和煤廠。民國初年,文化成、趙資生又在後峰巖創辦和泰煤廠。幾年後,王序九、陳永怡在梘槽溝的同興煤廠打通了300多米長的平巷,直達大連子厚煤層。

黃錫滋、胡中行在代家溝新辦三才生煤礦。這些煤廠,比起日產三、四噸的小煤窯來,根本不是一個檔次,它們少則可日產煤炭30來噸,多的可達100噸以上。大量的煤炭源源不斷地運往北碚黃桷樹、幹洞子碼頭裝船,運往重慶、合川等地銷售。

北碚歷史 | 天府之牛角廟的黃糕一一去不吃回來都要吃

白廟子煤船碼頭

這大量的煤炭,從高山上運至十幾裡甚至二、三十里以外的江邊,完全靠人用籮筐挑。據一些老年人回憶,他們都挑過岀河煤炭,到黃桷樹碼頭上船。那時,從文星場、麻柳灣到牛角廟山埡口的石板路上,白天晚上,挑煤炭的人絡繹不絕,每逢月黒頭,山路上火把亮光蜿蜒,用今天的話來說,叫做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可是那時候,貧苦的農民加入運煤大軍,是因為糧食不夠吃,不得不在稍微閒空時,去掙點腳力錢來補充家用,有的甚至把挑煤當成了生計的主要來源,一家男女老少,小到十來歲的娃兒,凡是有點勞力的,都去挑煤掙錢。很多窮苦人,連草鞋都穿不起,打著光腳板,熱天在石板上烙,冬天在氷雪中凍,咬著牙關挑煤,就為了掙點力錢。

一般來說,挑一百斤煤到黃桷樹碼頭,可掙三到五合(音各,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一斗有45到50斤重)米錢,大致相當於現在的10元上下。挑煤時身上無有分文,挑到牛角廟山埡口,肚子餓了,只能看著路邊賣黃糕粑的攤攤呑口水,一直要等到挑下山,在碼頭上過完秤,拿到力錢回家,再爬上牛角廟高山,實在來不起了,只好買幾個黃糕充飢,還得買幾個回家,因為娃兒還在門口等著哩。牛角廟的黃糕,去不吃回來都要吃,幾乎成為很多挑力煤炭人的習慣。

這句話說的人多了,發展到後來,卻變成了劉家槽一帶的歇後語,“牛角廟的黃糕一一去不吃回來都要吃”。意思變得與“躲過了初一總躲不過十五” 的俗話差不多了。


以史為鑑,但,不以史論今!

書寫北碚情懷!

書寫你心中的北碚!


北碚歷史 | 天府之牛角廟的黃糕一一去不吃回來都要吃


出品人 | 劉懿鋒

編 輯 | 未心十

排 版 | 趣多多

策 劃 | 高晨露

講述人文故事 | 寫意生活印象

揭秘城市性格 | 鐫刻時代瞬間

新時代 | 新青年 | 新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