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宣傳隊”也是“跑腿員”,是“守門員”也是“疏導員”……她守護著一方的安康

是“宣傳隊”也是“跑腿員”,是“守門員”也是“疏導員”……她守護著一方的安康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不分白天黑夜,不懼風寒雨雪,社區裡、樓門間,到處都有他們值守的身影;千家萬戶走訪,面對質疑和誤解始終溫言安慰,他們守護著一方的安康;是“宣傳隊”也是“跑腿員”,是“守門員”也是“疏導員”,他們不畏艱難,凝聚起眾志成城的戰“疫”力量。他們生而平凡,但當平凡之輩披上鎧甲,平凡也是一種強大力量──他們是最平凡的社區工作者。河西區友誼路街誼城公寓社區黨委書記王靖就是這支隊伍中普通的一員。


“我是黨員,我先上!”


在誼城公寓,王靖是社區工作者們的主心骨,是居民們凡事都會想起來的貼心人。春節假期,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戰鬥的號角吹響,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王靖把“年夜飯”“回孃家”統統拋在了腦後,第一時間到崗到位,在疫情防控第一線,一守就是一個半月。

  

誼城公寓社區有6個自然小區,3400多戶、1萬餘名居民,其中包括大批出租戶。防輸入,不易;防擴散,也難。“關鍵時刻,職責所在,義不容辭。”電話告知、微信宣傳、材料發放、樓門長排查……王靖和團隊火速扛起了這個萬人社區的防控擔子,快速梳理疫情防控思路,織密疫情防控網。同時,她邀請居民加入疫情防控微信群,發動居民力量,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社區黨員群、在職黨員群、志願者群、居民群……也是從那時開始,她儼然成了各個群的播報員、24小時熱線接線員,每天推送疫情信息和防控知識,為居民解憂除困。

  

疫情是場大考,考的是統籌之謀、執行之力。在這場大考中,王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辦法總比困難多。”她以社區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詮釋著這句話。疫情初期趕上春節假期,消毒液和口罩供應緊張。面對社區6個區域的消毒工作,王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多方聯繫親友同學,四處尋找貨源,終於通過一個在經營消毒用品企業任職的同學,聯繫所在企業贈給社區10桶消毒液,解了燃眉之急。“那陣子大家都在搶購口罩,我們王書記自掏腰包買口罩不說,還顧不上自己用,先分發給我們這些同事和困難居民。”同事忍不住“揭短兒”,王靖倒是笑著直襬手:“我不是說了問題總能解決嘛!看,現在物資的問題都解決了,有再大的困難也都會戰勝的,咱們有信心。”

  

戰“疫”,是沒有硝煙的戰場,也是砥礪初心使命的檢閱場。“我是黨員,我先上!”每天早上第一個到崗,最後一個回家,哪個同事身體不舒服,每次都是王靖主動頂上。在她的帶動下,在職黨員、社區民警、輔警、志願者、物業人員堅守在社區防控一線,排查核對居民信息、摸清返津人員底數,追蹤排查、監督隔離,不漏一人;張貼“明白紙”、發放《致居民的一封信》,隨時隨地提醒出入居民戴口罩、做好防護,排查衛生死角,參與社區消殺……在日夜的奔忙中,構築起了守衛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銅牆鐵壁,凝聚起了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社區的工作繁雜,需要有人留守在居委會辦公室。”王靖挑起了這個擔子,每天接聽居民電話,汙水跑冒、復工企業人員進入管理等事無鉅細一一及時解決,為有需求的居民打印“津門戰疫”小程序二維碼、為社區困難居民發放口罩、每日梳理返津人員信息等大事小情,事無鉅細,親力親為,有序推進。此外,她還要巡查各個值守點位。“大家值守挺辛苦,得讓他們踏實吃口飯。”也因此,別人的午餐和晚餐時間,成了王靖的值崗時段──每日平均值守的3個小時裡,測體溫、檢查出入證、登記信息……她把休息的溫暖留給了別人,把寒日裡的堅守留給了自己。

  

“街坊鄰里有啥需求都聯繫她解決,那天將近晚上9點回家,還看見她在門口站崗,這麼冷的天,她有多辛苦,我們都看在眼裡。”日夜奮戰中,王靖熱情的模樣、爽朗的笑聲、挺拔的身姿,映在居民的眼中,暖進了百姓的心坎兒裡。


防控有溫情 服務有溫度


社區是社會的神經末梢,面對的是千家萬戶、千頭萬緒,身處聯防聯控的前沿,社區工作者更要心中有數、手中有招。在嚴格開展疫情防控各項工作的同時,王靖花心思、出妙招,全力保障居民日常生活,以充滿人情味的管理和服務,傳遞暖意與善意,在社區大家庭匯聚起熒熒不滅的希望。


誼城公寓社區有16個出入口,目前保留了7個,全面落實24小時封閉管理。對居民較少的小區,王靖採取對車輛出入通道上鎖、配置鑰匙的方式加強車輛管控;對居民較多的小區,使用車輛臨時通行證,簡化排查流程,避免人員聚集接觸,同時保障出行順暢。


“王書記,我是誼城公寓高層小區住戶,晚上11點後小區大門封閉,我下夜班怎麼回家?”小區封閉管理後,晚上11點,一名居民發來微信問詢。“您幾點到家?告訴我,我和物業報備一下,您回來準時開門。”對居民反映的問題,王靖總是第一時間回覆,及時貼心安排解決:“您放心,我們會有專人值守,我告訴您電話,回家時撥打,會有人來開門,我們也會把電話貼在門上,疫情防控期間請您諒解。”考慮到17號樓進出口人流量較大,王靖在這裡安裝了門鈴,回家的居民只要按鈴,馬上就有值守人員從值班室出來為其測體溫、開門。小小的門鈴,溫暖了回家人的心。王靖說:“無論何時,社區工作都要精準細緻、耐心細心,我們要做好居民的貼心人。”


甘當採買員、快遞員,為隔離住戶和獨居老人送菜、送藥,把關懷和愛心送到外地返津人員和社區老年人家中,王靖把愛播灑向社區內每一名居民。社區有一家四口居家隔離,王靖囑咐網格員每天與他們電話或微信溝通,詢問身體和生活情況,在得知他們家中食品不夠時,她立即組織工作人員幫助購買新鮮蔬菜,第一時間送至居民家門口;高層小區有一位剛做完手術的老人,行動不便,要到醫院買專門藥品,得知這一情況,她和網格員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同時,第一時間幫助老人把藥品買回。


“黃姨,最近身體怎麼樣?”“又來排查啦,挺好,放心。”聽說社區老黨員黃姨做了心臟手術,王靖時時關注她的身體恢復情況,疫情期間,不能進入居民家,每次網格排查時,王靖就朝著黃姨家的窗戶喊一聲,總會得到她笑呵呵的回應。“居委會對我的關心和照顧讓我太感動了,等我病好了,社區有什麼活動我一定繼續參加,你們可別忘了通知我。”王靖的付出,黃姨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特地兩次跑來居委會給武漢捐款:“他們守護我們這些居民,我是老黨員,自然應當為防控工作貢獻微薄之力。”


“疫情不退,我們不退!”


“一位75歲的大爺剛做完手術,老伴兒腿腳不好,藥沒了,求助我們幫助去醫院拿藥。”“這個你們也負責啊,那你們得注意防護。”“老人求助我們了,必須要管啊。隊員們每天到各個點位排查,就是為了把這個大家管理好。”


每天早出晚歸,回家也會隨時回應居民需求,帶著對孩子、對愛人的愧疚,晚上回家,王靖會和愛人聊起社區防控工作。為了大家只能舍小家,王靖的愛人跟她說:“早上看著你出門就提心吊膽的,害怕你過度勞累,那天你回來時外套都被雨雪打溼了,看著心疼。但我心裡明白著!你放心幹,家裡事有我。”


作為社區黨員群眾的帶頭人,多年來,王靖紮根基層,從年齡最小的社區工作團隊中的一分子,成長為敢闖敢拼的一把手,增長的,是在歲月的打磨中越發熾熱的初心和對居民的深深牽掛;不變的,是衝在一線的韌勁和為民服務的真摯情懷。14號樓的劉姨因外置獨立下水管道位置問題與鄰居產生矛盾,常晚上給她打電話,王靖總是像家人一樣耐心傾聽,帶領調解團隊通過多次調解,最終幫她解決了問題。育學裡居民小王常向居委會反映自家矛盾、鄰里糾紛,王靖每次都及時上門瞭解,針對他反映的問題一一給予回覆解決,一次次的春風化雨,贏得了小王的認可。疫情期間,小王特意發來感謝信息:“剛才將近晚上9點回家,看見這麼冷的天,居委會書記王姨帶領團隊還在小區大門口站崗。向王姨和您的隊員們致敬,謝謝您們! ”


群眾的認可字字真金,讓“工作時不愛抒情”的王靖紅了眼眶。


“今天回到家已是晚上九點多……疲憊的是身體,但內心充盈,回想著防控疫情的每一天,有著不同的感受和感動……我是書記,我要挺在前!”這段話來自王靖的工作日誌。就像一首歌中唱的:“跳動心臟長出藤蔓/願為險而戰/不要神的光環/只要你的平凡……此心此生無憾/生命的火已點燃。”正是這股溫暖、頑強的力量和呼喚奉獻時的智慧、勇氣,指引社區的每個成員大步向前、挺立一線,為每一個回家的人守護回家的路。“疫情不退,我們不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