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霍邱县王截流乡军台村:“引、领、带”助力稻虾养殖全面复产复工

“家家户户养虾,虾富家家户户。”这是王截流乡军台村“稻虾共生”的真实写照。为了今年稻虾养殖不受疫情影响,王截流乡军台村突出支部“引”、支书“领”和党员“带”三大重点,着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发展优势,在疫情期间,助力稻虾养殖全面复产复工。

一是支部“引”,发挥核心作用。“广大养殖户,近期气温升高,并逐渐稳定,要及时做好虾料和虾药等投入品储备,现在虾苗脱壳频繁,空壳虾长肉,需要多投料补钙,让虾苗早上市,卖个好价钱。”军台村每天利用广播向养殖户宣传稻虾养殖的注意事项。

2014年以来,军台村“稻虾共生”从开始的300亩发展到现在的13000亩,面积增加了40倍,这与军台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密不可分。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小龙虾养殖处于苗种繁育以及放苗前准备的关键时期,由于疫情期间多地实施交通管制和人员隔离,大部分生产原料、药品的工厂没有复工,短时间内出现产品匮乏的情况,村“两委”成员主动担起责任,建立稻虾养殖微信群,及时了解养殖户的需求信息,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各种渠道联系生产厂家,在物资运输通行等环节中,开设“绿色通道”,帮助养殖户积极筹措生产物资,让养殖户在投入品储备中不受疫情影响。

二是支书“领”,发挥关键作用。“要亏就亏自己,绝不能亏了群众”。这是军台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家好最常说的一句话,他是群众心目中的“龙虾书记”。带头务实进取,苦干实干,每天骑着摩托车,进村入户,深入田间,了解养殖户在疫情期间复产复工遇到的困难,当场为群众排忧解难。

“疫情对我们稻虾共生产业没有太大的影响,我们养殖的小龙虾三月才开始大面积投苗,现在将老虾捕上来,投放虾苗,目前小龙虾一斤30元左右,主要是饭店做外卖的需求,到5月份第一批龙虾大面积上市,那时候疫情基本结束,饭店纷纷开业,需求量会很大。目前主要是动员养殖户做渠做埂,储备虾药、虾料等投入品。当然,稻田是露天的大面积工作场所,我们口罩、消毒等防护措施也做到了位。”陈家好介绍到。受疫情影响,部分群众不愿养,但田块又夹养殖区中间,影响养殖小区整体发展,他主动协调,将不愿养殖的地租过来或者拿地换过来,并通过租赁的方式,主动与西湖开发公司协调3000余亩土地发展稻虾养殖,将军台村稻虾养殖扩大到13000亩。在陈家好的带头下,养殖户还自发拉沙石垫路,从而方便龙虾的养殖和运输。

三是党员“带”,发挥示范作用。万事开头难,刚启动“稻虾共生”的新模式时,村民们的积极性并不高。支部书记陈家好,首先动员党员,让党员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目前,党支部60名党员,有20余名党员从事稻虾养殖,在党员的带动下,全村733户群众,有350户(其中贫困户70户)发展稻虾养殖,成立稻虾养殖合作社15家,其中2000亩以上规模6家,这种“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同时富了自己和群众的口袋,也带动土地租金增高,军台村450亩集体预留地通过发包、租赁形式,可实现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

“随着复产复工的全面启动,企业投产了,道路畅通了,保障了我们的物资储备,现在比较大的虾苗已经上市,要想全面上市,要在三月底,广大虾农必须把握机会,认真做好田间管理”。养殖户陈孝刚也是一名党员,时刻关心其他虾农在物资储备、育苗投料等遇到的困难,主动走入田间地头,向虾农们讲解宣传。养殖户陈孝红早前在外务工,这两年回家,看见家乡稻虾养殖产业红红火火,农民的口袋鼓鼓的,也动了留在家乡发展稻虾的念头,说干就干,陈孝红便开始为发展新产业做足功课,主动向有经验的养殖户学习,在军台村的协调下,承包发展了60亩稻虾养殖,他每天早出晚归,放苗、投料,下网......他在心里盘算着,这样一田两用、一水双收,一年下来,可实现收益10余万元,农闲还能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脸上不自觉洋溢出了笑容。

目前全乡稻虾共生产业已达4.3万亩,其中军台村1.3万亩,已争创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以点带面,形成东湾、王楼等村千亩示范点。稻在田中长,虾在稻下游。疫情即将过去,王截流乡虾稻共养这幅美丽和谐的乡村画卷已然呈现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