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生產迎來高光時刻:多地補貼措施亮相,這裡種植戶已拿下訂單

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必須穩住稻穀生產,尤其是雙季稻面積。恢復雙季稻最關鍵的是增加早稻。早稻作為雙季稻的第一季,不僅影響當季,還會影響下茬晚稻。因此,今年早稻生產受到了各方關注,早稻扶持政策也不斷被加碼。

農業農村部3月12日召開全國早稻生產推進落實視頻會議。會議指出,今年國家加大對早稻生產的支持力度,早秈稻和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有所提高,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統籌整合農業項目資金36.7億元。

農業農村部要求,各地要抓好政策落地和麵積落實。整合稻穀補貼、耕地輪作休耕試點、農業社會化服務、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等資金,重點支持集中育秧、機插秧等關鍵環節及代育代插、代耕代種等託管服務。儘快將早稻生產任務分解落實到縣鄉、村組,層層壓實責任。加大對主產區、重點縣、規模經營主體的支持。

目前,多地因地制宜,已制定“硬核”扶持政策,積極推動早稻面積恢復。

在江西九江市,柴桑區對今年種植早稻的農戶,按200元/畝的標準給予良種、肥料補貼,還按國家規定給予稻穀補貼;修水縣對早稻集中育秧5畝及以上每畝秧田補800元,早稻大田每畝補60元;湖口縣對新建高標準農田第一年種植早稻的,每畝安排100元有機肥補貼。在湖南韶山市,早稻集中育秧補助標準已由每畝32.5元提升到100元。

早稻生產迎來高光時刻:多地補貼措施亮相,這裡種植戶已拿下訂單

稻穀作為我國最主要的口糧品種之一,長期以來一直受政策的主導和影響,特別是前兩年來,不僅稻穀託市收購底價連續下調,而且也一直調減水稻種植面積。要知道,2019年種植業工作要點中,種植優化種植結構提的是:適當調減低質低效區水稻種植,調減東北地下水超採區井灌稻種植。綜合因素影響,早稻從2012年-2019年連續7年減少了1800萬畝。

綜合來看,從銷售最低收購價的微提,到補貼的跟進,再到一系列生產環節政策的扶持,今年無疑是早稻恢復的最好時期。

而農業部門也在力助早稻恢復。針對目前春耕情況,在全國早稻生產推進落實視頻會議上,農業農村部還要求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多措並舉做好線上線下技術培訓、指導服務和答疑。開展全程託管、環節託管、聯耕聯營、聯合作業等,帶動小農戶發展雙季稻。同時,加強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調劑調運,推進農資到村到戶。搞好農機調配、機具檢修和機手培訓,組織好農機跨區作業和機耕機插等全程服務。

不過,畢竟目前稻穀庫存仍高企,想擴大種植又擔心稻穀賣不上價格的種植戶,也不妨先精準瞭解下游糧食加工企業需求,對接品種,簽下訂單,以安心開展春耕。

環洞庭湖地區稻米產業聯盟3月11日發佈公告,公佈2020年度水稻訂單種植及收購主要品種。其中,早稻主要收購品種有:湘早秈45號、湘早秈1號、中嘉早32、天龍4號、湘早秈9758、湘早秈24號等。晚稻主要收購品種則有:湘晚秈13號、隆晶優1212、泰優553、桃優香佔、野香優莉絲、美香佔2號、黃華佔、耘兩優玖48、野香優油絲、泰優390等。對於環洞庭湖地區種植雙季稻的稻農,以上品種是不錯的選擇。

隨著老百姓消費水平的提高,稻穀優質優價漸成共識。據悉,有的種糧大戶已與糧油加工企業簽訂合同,湘早秈45號每100斤130元,比國家定的2020年早稻最低收購價高出9元。截至目前,聯盟成員企業已落實早稻訂單種植基地49.4萬畝。

此外,部分適宜地區種植戶也可以嘗試稻漁共養等方式,來增加附加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