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東奶爸教育手記——中國式教育故事:對手不是敵人而是朋友

《曉東奶爸教育手記——中國式教育故事:對手不是敵人而是朋友》

寫一個發生在我和兒子間的教育小故事。兒子在圍棋院高段班裡,水平處於前八左右,前八名之間水平差不多,相互之間各有勝負。他實力雖不突出,但有一個老對手,對他已經近20連勝了,也顯得不太正常。

曉東奶爸教育手記——中國式教育故事:對手不是敵人而是朋友


起初,他並不在意輸贏,但幾個月過去,對手也會輸棋,但就是能連贏兒子,於是,這種魔咒必然會使人思緒紛亂。於是,他告訴我這個情況,想聽聽我的看法。

我先從心理角度做了分析,問他:“每次看到這位對手坐在你面前時,你的內心感受是不是有些不一樣?”

“嗯,不一樣。”

“不一樣是正常的,石佛李昌鎬也是如此。具體說說你有哪些感受和情緒?”

“好像有些緊張,也有些著急。”

“嗯,有沒有怕對手?”

“沒有怕,就是想一定要贏回來。”

“嗯,沒有怕,這點很好,信心沒丟。我也遇到類似情況,在網上和別人下棋,輸了就繼續下,想扳回來,但總是差一點點,最後一連輸好幾局。感覺下的棋不是保守就是用力過猛崩盤。”

“對,就是這種感覺。”

“李昌鎬之所以被人稱為石佛,就是他可以控制這種感受,儘量少地影響自己的棋,比如表情始終沒有變化,每一步棋也保持理性。”

兒子表示懂了,摩拳擦掌,等待“復仇”。隨後的日子,卻又是一波兒連敗。收穫是這使他學熟了一句:“舊仇未報,又添新恨。”

我繼續與他分析,表明心理雖是重要原因,但實力是更重要的原因,不能否定對手的實力,也要從自身欠缺的部分找起來。但遺憾的是,他說不清輸在哪裡,也不知道在哪裡做出改變。[這說明了一是實力不夠,二是對自己認知的認知(元認知)能力還欠缺。] 我希望他可以記錄棋譜,回家後用AI覆盤一下,看看問題出在哪兒,有沒有共性,但沒實現。

曉東奶爸教育手記——中國式教育故事:對手不是敵人而是朋友


上週,連敗依然繼續。但他突然對我說:“爸爸,我發現了一個情況,在開局他總愛下一個佈局,但我總是吃虧,又不知怎麼下。” 我異常驚喜,因為他終於開始主動去提及輸棋的原因,並願意去尋找解決辦法。

到了家,我倆立刻打開電腦,打開圍棋AI,把對手的佈局定式一還原,立刻找到了原因。原來對手一直使用一個極具欺騙性的騙著,而他也總沒下出正確的應對。當我們最終學會了正確的應對時,相視而笑,擊掌慶祝。他故做陰險一笑:“XXX,下次你別想跑了,嘿嘿嘿。”

我繼續總結:“老師一定講過這個騙著,因為你圍棋課並不系統,寒假也幾乎沒上,(因為希望帶他多運動,大概每年有四個月不上課)所以錯過了很多基礎知識,所以今後要多加強。”

“好。”

“最重要的是,你今天主動去思考自己的欠缺之處,也願意去尋找辦法,這點是很珍貴的品質,希望你繼續像今天這麼做。你看,對手並不是自己的敵人,而其實是自己的朋友和老師,督促著自己進步。得感謝他讓咱們學到了很多招法啊。”

“嗯嗯對。”兒子使勁點頭。

“你依然可能還會輸,但只要依舊像今天這樣找原因並總結,那離贏他就不遠了。”

“那必須的,爸爸。”

其實,這就是學圍棋的目的之一,學會如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智慧而高效地解決問題。

曉東奶爸教育手記——中國式教育故事:對手不是敵人而是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