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都是有實權的嗎?

拒絕路特價


明朝皇帝的權力,不是太大,而是太小

明代的朝廷,尤其是明朝晚期的朝廷,很不成體統。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在朝廷佔主流的東林黨人,道德敗壞,把朝廷和士大夫階層搞得烏煙瘴氣。身為首輔的葉向高胡作非為,甚至把社會混混汪文言安排進內閣做官,西方傳教士入朝做官也主要歸功於他;徐光啟,身為主管國家意識形態的禮部首長,竟然是一個大肆鼓吹天主教的教徒;當孫承宗在前線組織對清軍作戰時,掌控兵部、工部的東林黨人竟然聯手停止錢糧、武器的供應。面對如此等等嚴重問題,明廷毫無辦法,唯有坐等滅亡。

明朝的問題,我歸納為:四個“無”。

1、國家無主。由於皇帝失去自主選拔宰相的權力,因此,在朝臣面前,皇帝已經失去了應有的權威性。朝臣任意干預、批評皇帝的任何言行,任意拒絕執行皇帝的任何決定,動輒以辭職威脅,甚至直接撂挑子回家。大臣們黨同伐異,朝堂上吵成一鍋粥,成為了常態,毫無體統。皇帝成了聾子瞎子,不得不利用宦官來獲取真實的信息,處理疑難問題。

2、皇帝無相。由於宰相由大臣們推選,因此,想當、能當宰相的,要麼當老好人,要麼拉幫結派。當上宰相的人,為了保持足夠的“得票率”,一邊在朝堂廣植黨羽,消除異己,一邊組織黨羽為自己歌功頌德,禍亂皇帝和朝廷的耳目。明朝的臭名昭著的黨爭,諸如東林黨、浙黨、楚黨之類,就是這麼來的。前面提到的葉向高,就是勢傾朝野的東林黨的黨魁。

3、朝政無道。到了明朝晚期,朝廷已經不能對任何國家大事做出任何正常的決策。清軍橫行京畿、李自成兵臨城下之時,朝臣們竟然圍繞著一些烏七八糟的事情在吵架。極其惡劣的是,在明末,幾乎所有的能做大事、能做實事、願做苦事難事險事的能臣幹吏,全部成了黨爭的犧牲品。

4、“輿論”無德。“東林黨”毫無道德底線,肆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他們通過辦書院、上奏章等等手段,控制了朝野輿論。在明朝晚期,從皇帝到百姓,已經無法獲得真實的信息了。因為輿論的肆意造謠汙衊,防守遼東的優秀而敬業的指揮官,諸如李成梁父子、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要麼含怨被殺,要麼辭職避禍。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的權力從來就不是無邊際的,而是受到很多約束的。

人們往往以為,明朝自朱元璋“廢相”後,皇帝權力變得很大,幾乎不受約束。歷史的真實並非如此。

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

【“(唐朝)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本朝以大臣入閣預機務,此平章事之遺。而銜稱殿閣大學士。”】

在明朝官宦看來,明朝的“大學士”,與唐朝的“平章事”是一樣的,都是宰相,僅僅是稱呼不同。

事實不僅如此。

歷史的真實是,困擾明朝朝廷,毀滅明朝的,不是皇帝專制,而是朝廷太“民主”,太自由,皇帝的權力嚴重不足。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談明朝皇帝的權力,最後談點個人淺見。

一、聖旨的誕生

明朝“聖旨”即朝廷大事的決策的誕生過程,與唐朝幾乎是一樣的。

現在,我們從《明史》中,選取幾則宰相傳記,來分析一下。

葉向高在萬曆時期,就擔任多年的宰相。《明史·葉向高傳》:

【“天啟元年十月還朝,(葉向高)復為首輔。言:‘臣事皇祖八年,章奏必發臣擬。即上意所欲行,亦遣中使傳諭。事有不可,臣力爭,皇祖多曲聽,不欲中出一旨。陛下虛懷恭己,信任輔臣,然間有宣傳滋疑議。宜慎重綸音,凡事令臣等擬上。’帝優旨報聞。”】

天啟元年,葉向高復出,位居首輔,即第一宰相。一上任,便以先朝重臣的身份,指教小皇帝說:“我在你皇爺爺身邊工作八年,詔書大多是由我起草的。當年,你皇爺爺想要做什麼,都是先派太監告訴我;我若覺得有不妥之處,便提出不同意見;你皇爺爺一般會尊重我的意見,不會再說什麼。我希望皇上您也這樣,充分尊重各位宰相,不要輕易對其他人說什麼,如果想要做什麼,就告訴我們,由我們來草擬聖旨。”天啟皇帝表示虛心接受建議。

葉向高說的這段話,其實就是明朝大政誕生的核心過程:國家大事,是由大學士們,即內閣充分商議後,報請皇帝批准的。

令人震驚的是,葉向高作為宰相,竟然以如此口氣對皇帝說話,可謂放肆。葉向高的話,翻譯過來就是:國家大事我們會考慮的,皇上你就少操心吧。在明朝,這樣的事情不是個例。

在明朝以前,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的。

在古代社會,皇帝就如同是董事長、老闆,而宰相則是皇帝聘請的職業經理人。

如果你是老闆,你公司的總經理這樣對你說話,你會怎樣?十之八九,你會毫不猶豫地,讓他立即捲鋪蓋走人!

關於國家大政的前端即輸入,我們再看這樣一則故事。

劉一燝,是天啟時期的宰相。《明史·劉一燝傳》:

【“(宦官劉朝、田詔等盜內府秘藏被抓)諸奄乃厚賄忠賢為地,而上疏辨冤。帝果免(劉)朝、(田)詔死,下其疏法司。一燝執奏:詔等議誅久,無可雪;疏直下部,前無此制。帝不得已,下其疏於閣。一燝復言:‘此疏外不由通政司,內不由會極門,例不當擬旨,謹封還原疏。’”】

這則故事,大致是這樣的:劉朝、田詔等宦官,因盜竊宮廷的寶貝,被關進了牢房,依法當殺頭。如此重罪,只能通過皇帝予以特赦,才能救命。天啟皇帝被宦官們纏的沒法,便將宦官們準備的“上訴書”轉給執法部門,這相當於皇帝寫了條子。不久,“上訴書”按流程到了宰相那裡。劉一燝便對皇帝說:“這案子司法機關早已有了定論,幾個宦官所犯之罪當死,不可赦免。皇上您把他們的‘上訴書’送給司法機關,也是不符合制度的。”天啟帝便改為將“上訴書”轉給內閣。劉一燝又回覆皇帝道:“這份‘上訴書’,既不是來自通政司,也不是來自會極門,按照制度,我們不能對此草擬聖旨,只能將它退回。”

這則故事中,說明了這樣一個決策程序,《萬曆野獲編》:

【“中外大小臣工上封事,外有通政司,內則會極門,俱有號簿。”】

全天下所有需要朝廷決策的事情,其文書通過通政司送達朝朝廷;中央機關的文書,通過會極門送到朝廷。相關文書,自此進入相應的決策程序。

《明史·百官志》對此有規範的描述:

【“通政使,掌受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凡四方陳情建言,申訴冤滯,或告不法等事,於底簿內謄寫訴告緣由,齎狀奏聞。凡天下臣民實封入遞,即於公廳啟視,節寫副本,然後奏聞。”

“文書房……掌收通政司每日封進本章,並會極門京官及各藩所上封本,其在外之閣票,在內之搭票,一應聖諭旨意御批,俱由文書房落底簿發。”】

可見,“聖旨”產生,有著十分規範的程序。劉一燝拒絕天啟帝的理由,便是因為天啟帝沒有遵守制度,超越了程序,壞了規矩。

二、太子的廢立

皇帝往往有多個兒子。立哪一個兒子為太子,也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能算數的。

萬曆皇帝長期不立太子,大臣們普遍憂心忡忡。因為一旦皇帝有個三長兩短,如果沒有明確儲君的話,皇帝的兒子,甚至兄弟們都會覬覦帝位,那必然會導致天下大亂。

因此,大臣們,包括宰相們,天天給皇帝上書,請求趕緊立太子。

萬曆帝不是不想立太子,他對首輔王錫爵說:朕在等皇后生兒子。

《明史·王錫爵傳》:

【“錫爵密請帝決大計。帝遣內侍以手詔示錫爵,欲待嫡子,令元子與兩弟且並封為王。”】

大臣等不及,他們聲稱,按照傳統,可以立皇長子為太子。

《明史·沈一貫傳》:

【“時國本未定,廷臣爭十餘年不決。皇長子年十八,諸請冊立冠婚者益迫。”】

朝臣天天吵,宰相們一有機會就勸說。經過十年努力,萬曆終於同意冊立皇長子為太子。

《明史·沈一貫傳》:

【“九月十有八日漏下二鼓,詔下。既而帝復悔,令改期。一貫封還詔書,言:‘萬死不敢奉詔’。帝乃止。”】

萬曆帝在深夜派太監通知宰相,說同意舉辦冊封太子的儀式。不一會兒,萬曆又反悔,派太監通知改期。宰相沈一貫說:“萬死不敢奉詔”。

其實,萬曆帝之所以一再推遲冊封皇太子,是因為他看透了那些大臣,《明史·沈一貫傳》:

萬曆帝很清楚,某些人整天上奏摺,要求趕緊立太子,他們不過是打著關心朝廷安危的幌子,真實目的是為了在擁立新帝上撈取政治資本。

就這樣,萬曆帝很不情願地冊封長子為太子。

萬曆帝駕崩後,太子朱常洛繼位,是為明光宗。光宗一個月後駕崩,其長子朱由校登基,是為明熹宗,即天啟皇帝。

三、宰相的任免

唐宋及以前,對於宰相的任免,皇帝基本擁有絕對的權力。當然,皇帝一般會充分徵求相關高級官員的意見。

到了明朝,皇帝對宰相任免的權力,竟然也受到大臣們的質疑了。

《明史·孫如遊傳》:

【“孫如遊……八月朔,光宗即位……十月,命以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言者詆其不由廷推,交章論列。如遊亦屢乞去,帝輒勉留。……如遊十四疏乞去,乃加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遣官護送。”】

天啟帝登基後,任命顧命大臣孫如遊為宰相。一批大臣輪番上書,聲稱孫如遊沒有經過朝廷推選,不能當宰相。孫如遊感到十分尷尬,堅決拒絕了天啟帝的挽留,辭職回家。

那麼,“廷推”宰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明史·何宗彥傳》:

【“何宗彥……攝(禮部)尚書事六年,遇事侃侃敷奏,時望甚隆。其年(萬曆四十七年)十二月,會推閣臣,廷臣多首宗彥,獨吏科給事中張延登不署名,遂不獲與。”】

萬曆四十七年十二月,皇帝打算任命一位宰相,便要朝廷組織推選。當時,何宗彥已經代理禮部尚書六年,能力業績突出,深受皇帝信賴,在大臣中也很有聲望,許多朝臣都認為非他莫屬。但是,吏部在形成上奏皇帝的推舉書的時候,吏科給事中張延登拒絕署名。根據制度,吏科給事中不署名,這份報告就出不了吏部。因此,何宗彥沒能擔任宰相。

顯然,這一制度存在明顯的問題。

《萬曆野獲編》卷九:

【“時陸莊簡新入領銓,特疏諍之,謂:斜封墨敕乃季世亂政,況輔弼近臣無夜半傳出之例,漸不可長。其詞甚峻。上優容答之。比有旨再推閣臣,則銓臣為政,陸於會推疏中列堪任者數人,以己名居首。俱人望也。疏久不下。上忽批雲:卿向有疏,欲復會推舊制,今果卿居首,足見請推之意。陸惶恐謝不敢,遂閉門請罷。”】

萬曆帝堅定不移地自主任命了幾位宰相。陸光祖擔任吏部尚書後,上書皇帝,稱當時的選人用人混亂,選任宰相也很不規範,如此等等。皇帝很客氣地回覆了他。不久,皇帝下旨推選宰相。這當然是由吏部來負責組織。結果,上奏給皇帝的人選名單中,陸光祖名列第一。奏摺上去後,很久沒有消息。忽然有一天,皇帝的批示下來了:陸光祖你一直說要恢復廷推宰相的制度,如今你果然排名第一,足見請推之意。陸光祖惶恐不已,立即遞交辭職報告。

選拔宰相時,在朝廷官員中進行民意測驗,這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官員隊伍風氣中正,那麼,民意測驗的結果才有正面價值;反之,則毫無意義。

事實是,明朝晚期,士大夫隊伍結黨營私,作風敗壞,他們把廷推宰相作為謀取私利、排斥異己的工具。


小扎說事兒


明朝內閣依附於皇權,沒有相權。並不能削弱皇權。

  明朝內閣是為減輕皇帝沉重的政務負擔、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而不是中央一級的行政權構或決策機構。閣臣雖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但票擬是否被採納最終還是取決於皇帝的批紅。因此,內閣的出現有利於加強皇權。

  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集中地方權力於中央。

  具體表現為廢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設“三司”,即

  布政司:洪武九年(1376)分全國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設左、右布政使,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宣德後因軍事需要,增設總督、巡撫等官,權位比布政使高。其後,布政使的職權漸小,至清代僅為督撫的僚屬,專管一省的財賦和民政。康熙六年(1667)後,每省僅設布政使一員,不分左右,為從二品官。布政司俗稱藩司,布政使俗稱藩臺;

  都指揮司:五代宋元時期即有都指揮使,均為統兵將領。明朝設都指揮使司,掌一省的軍政;

  按察司:唐景龍二年(708)置十道按察使,分察各地。開元二十二年(734)改稱採訪處置使,後又改為觀察處置使。宋以諸路轉運使兼按察,專主巡察,別有提點刑獄官。元置提刑按察使,後該為肅政廉訪司。明朝仍建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為一省司法長官。清朝沿用。又名臬司。俗名臬臺、廉訪。清末改為提法使。三司分別掌管軍政、行政和財政,並分別隸屬於中央有關部門。

  2、集中央權力於皇帝。

  具體表現為廢除丞相制,權分六部。宰相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內部可發揮雙重作用:既可以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決策機要;

  也可能因權力過重而威脅君權,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後,固然可解決君相矛盾,但必然導致皇帝負擔加重,軍國大事均由皇帝個人裁決,難免偏頗、草率。明太祖採取的補救措施即設立內閣。

  (二)廢除原因:

  首先,明朝因為改革地方政治制度而加大了丞相的權力,導致皇權與相權矛盾進一步激化。

  其次,胡惟庸擅權專恣成為明太祖加強皇權、廢除丞相的藉口。胡惟庸被殺是加強皇權的必然結果。

  最後,宰相制度的廢除,標誌著君主專制統治進一步加強。

  (三)結果:

  ①加強了皇權,君主專制達到新的高度;

  ②皇帝政務繁多,身心疲憊。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從法律和制度上講,明朝皇帝都是有實權的。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強化專制制度,甚至廢除了丞相以加強皇帝的權力。從實際情況方面講,明朝有一些皇帝的實權會受到各種因素的衝擊,但這些新因素的力量比較弱小,並不能從根本上動搖明朝皇帝的實權。哪些因素會動搖明朝皇帝的實權呢?一是宦官的欺上瞞下會短暫的竊用皇權。二是儒家的儒生和官員希望皇帝能夠垂拱而治。三是商幫和下層市民階層希望皇帝不要對社會控制的太嚴格。四是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必然會對封建專制制度造成衝擊。總之,明朝皇帝都是有實權的,但皇帝的實權受得了新的資本主義因素的衝擊。

關於明朝皇帝是否有實權的具體情況如下:

首先,明朝皇帝的實權大於此前各封建王朝的皇帝的實權。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以後,所採用的制度是基於法家思想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種制度的核心是皇權至上。也就是說,是皇帝在治理國家,國家是皇帝的,這是典型的以血緣為基礎的家天下。朱明王朝的皇帝把朱家子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更是把家天下和皇權至上發揮到了極致。

與其說歷朝的皇帝是在治國,不如說歷朝的皇帝是在治家。從本質上說,國事就是家事。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家長制不斷的加強。中國的皇權專制也在不斷的加強。從秦朝的三公九卿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從宋朝的二府三司到明朝的廢除中書省和丞相,都標誌著皇權在不斷的加強。明朝的皇帝竟然沒有丞相的制衡,沒有相權制衡的明朝皇帝的實權變得無比龐大。

明朝皇帝甚至建立了內閣來進一步加強其實權。明朝內閣的成員都是由皇帝任命的,都是對皇帝負責的。內閣大學士在法律上是沒有行政權和決策權的,因為內閣大學士只是皇帝的顧問

。明朝內閣只有票擬權,最終的批紅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其次,明朝皇帝的實權受到了各種因素的衝擊,但明朝皇帝的實權並沒有失去。

衝擊明朝皇帝實權的第一種因素是宦官的欺上瞞下。明朝的皇帝需要宦官來制衡朝臣,但並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效忠於皇帝。無論是王振還是劉瑾,笑中的都是自己的貪慾,而不是效忠於皇帝。王振因為自己的欺上瞞下導致了土木堡之變,皇帝都被人家給抓了;號稱立皇帝的劉瑾最後竟然造反了,皇帝差點被殺了。

宦官雖然是皇帝的奴才,但皇權也受到了宦官欺上瞞下的一定威脅。

衝擊明朝皇帝實權的第二種因素是儒生和官員,儒生和官員希望皇帝能夠垂拱而治。什麼是垂拱而治?就是皇帝什麼事兒都不要做,國家大事由儒生和官員來處理。這種垂拱而治的思想到了明朝就融入了一些資本主義的因素,類似於資產階級想要建立的君主立憲制。

衝擊明朝皇帝實權的第三種因素是商幫和市民階層,商幫和市民階層希望皇帝能夠放鬆對社會的控制。隨著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商幫和市民要求一種寬鬆的社會環境,商幫和市民要求身體上和精神上的自由。怎樣才能獲得身體上和精神上的自由?放鬆社會控制。怎樣才能放鬆社會控制?削弱皇帝的實權。

衝擊明朝皇帝實權的第四種因素是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的表現,它的發展需要建立一種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社會進步的推動力使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適應,明朝時期的生產力是先進的,而明朝的專制制度則是一種落後的生產關係。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要求建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要建立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就一定會削弱明朝皇帝的實權。

再次,明朝社會所誕生的資本主義新因素的力量不足以戰勝舊的封建力量。所以,明朝的專制制度並沒有被推翻,明朝皇帝的實權只是受到一定的衝擊。

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是明朝的先進的生產因素,力量不斷壯大的市民階層也是明朝的先進的社會推動因素。然而,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明朝的市民階層並沒有發展成資產階級。換句話說,明朝資本主義新因素的力量比較弱,並不足以推動社會的根本性變革。

明朝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意味著明朝正在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然而,明朝並沒有真正的轉型為資本主義社會,明朝仍然是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仍然是專業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的專制權力仍然在不斷的強化。

資本主義力量不能戰勝封建力量,皇帝的實權就不會失去。明朝皇帝的失權是受到了各種因素的一定衝擊,但這種衝擊力量非常小。明朝皇帝的實權並沒有在這種微小的衝擊下失去。

最後,明朝的滅亡就是由於皇帝一直擁有實權。以皇權至上為核心的專制制度的不斷強化實際上是阻礙了以資本主義萌芽為代表的生產力的發展。

明朝仍然是滅亡了,明朝的皇帝也成為了過去的歷史。明朝皇帝的實權也變成了清朝皇帝的實權。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因為明朝的皇帝沒有失去實權。如果明朝的皇帝失去實權了,就意味著新的生產關係在出現;如果產生了新的生產關係,那麼進一步發展的明朝生產力就會推動明朝成功的轉型。

明朝的滅亡實際上就是封建社會沒能成功地轉型為資本主義社會。如果明朝社會轉型成功了,意味著明朝皇帝會失去一部分實權。然後,中國會逐漸向著君主立憲制的方向發展。君主立憲制則會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的向前發展,中國就會順應世界發展的潮流。

事實是皇權至上的專制制度的不斷強化阻礙了先進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陷入了近代前夜的危機,使中國落後於世界發展的潮流。

總之,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要相適應,只有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適應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明朝皇帝有實權的確能夠維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但明朝皇帝的實權也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明朝皇帝的實權受到各種因素的衝擊,實際上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明朝皇帝應該把實權分一部分給大臣,皇帝與大臣共同治理國家。天下不是皇帝一人之天下,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明朝皇帝的實權代表的是專制,而民主才是發展的方向


歷史緯度


明朝皇帝是有實權的,不過明朝也比較特殊,特別是在明朝中期是很有趣的。有一個名臣時代。在開國時為了加強皇帝集權,廢中書,廢丞相,設內閣,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加強了皇帝集權,但是,這只是在明朝前期。太祖,成祖那都是數一數二的皇帝。後來宣宗,仁宗那也是不錯的皇帝,然後到了中期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內閣成為了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那個時候,提倡皇帝修養生體,輕心寡慾。國家大事大多決於內閣。內閣的權力有多大呢。我解釋下。比如下面給皇帝上摺子。先得經過內閣。不過內閣是不會封起來的,會老實交給皇帝。所有的奏摺皇帝要批改,這叫“批紅”就是寫了皇帝的決定怎麼處理。批了後的奏摺下發給內閣。內閣得核實。然後就是,首輔代著幾個次輔一看這摺子。不同意。直接就給你皇帝退回去。這叫“封還”這個權力就不得了。也就是說皇帝的聖旨,內閣不同意。能不執行。封還給你,還能寫點意見。皇帝陛下,這事你該怎麼的怎麼的。不能怎麼的怎麼的。舉個例子。萬曆朝的時候有個事叫爭國本,就是皇帝想把2兒子,封為太子。大臣門不同意。非要立大兒子。這是事,在平常家裡是個小事,畢竟都是你家的孩子。但是放在皇家就是的很大的事。萬曆想了各種辦法。搞了10多年,最後還是讓步了。有一次他饒過內閣直接給禮部尚書說,要立2兒子為太子,大兒子封王,你準備搞的冊封禮吧。尚書大人說,沒有內閣下的文件呀。這不行。萬曆說,不用內閣,我說了就算。尚書說沒有內閣的文件。臣萬死不敢俸昭。你看看。內閣有多強大。後來吧,什麼督察院,六課給事中,六部官員天天嗎皇帝。你嗎了我嗎。萬曆氣瘋了。說要辦那個,聖旨到內閣,內閣給你還回來。最後妥協了。這就是明朝。很有意思的。內閣的首輔也很有名。他們是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審時行。哪個都是有大能耐的人。所以明朝皇帝有實權。但是得看哪個時候。在中期皇權是被大大限制了的。



阿優同志


明朝大部分皇帝沒有實權,初期幾個皇帝比如朱元璋和朱棣這兩個皇帝還是很有實權的,但最有權利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並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朱元璋在對抗丞相胡惟庸造反的鬥爭中可謂九死一生,他能夠全勝完全是僥倖!皇帝名義上九五至尊,天下第一,實際上是最難做的崗位,算明朝好點,大部分皇帝還是可以善終,但短命鬼也不少。由於群臣間爭鬥十分厲害,相反懂得平衡卻不貪圖權柄的皇帝反而更受人仰視。






正平


個人認為,明朝的皇帝親政後可以說是歷朝最有實權的帝王。

您的問題很有深度,簡單的說吧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組建了一套完備的皇權統治體系:比如廢丞相,罷黜中書省,太監不可干政,設五軍都督府以分軍權,娶庶民女為妃以絕外戚之患,分封諸子為王可清君側,設六科給事中制約六部,組建錦衣衛以監察百官,中後期組建東西廠凌駕於內閣之上,京城設兵馬司以護安全,還專門建有詔獄打擊異己。

明代帝王大部分全是獨治天下,個別皇帝能用賢臣做到君臣共治(內閣首輔分權),中後期無皇帝許可,司禮監披紅,內閣基本就是擺設。臣子的任用罷黜,政策的執行廢除皇帝有最終的決定權。

來看幾個“名聲不太好”的明朝皇帝:

武宗朱厚照寵幸八虎,任用錢寧,江彬等佞臣,聽信劉瑾讒言。沉溺於豹房,遊樂於邊關,自封為大將軍帶兵出征,任性胡為,氣的內閣大臣謝遷威脅罷官告老,武宗連理都不理,直接批准。百官誰也拿皇帝沒轍。

世宗朱厚熜藩王入繼,政治上無依無靠,一個即位才十五歲的皇帝居然廷杖百官於午門,下詔獄百人,打死十六人,罷黜首輔楊廷和,取得了大禮儀之爭的勝利。壬寅宮變後二十多年不上朝,重用嚴嵩,又輕易廢之。一意玄修,仍手握大權,牢牢的控制大明帝國。

神宗朱翊鈞因繼位年齡太小,早期受制於李後,馮保,張居正的三人統治聯盟,張居正死後對其抄家鞭屍,其子居然被活活餓死。乾綱獨斷髮動萬曆三大爭,準備廢太子而立福王(因李後強烈反對作罷),因腿疾幾十年不朝,時局內憂外患,但依然主宰帝國。

思宗朱由檢,繼位之後,彈指就可廢殺魏忠賢,國庫空虛,又加之剛愎自用再加上天災不斷,導致國家崩潰,最後自縊於煤山,到死也沒有大權旁落。

個人認為,明朝帝王在太祖朱元璋一整套保證帝王統治的體系制度下,做到皇權不旁落,基本都是有實實在在的權利的。

個人拙見,不對見諒。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明朝皇帝是有實權的,不過明朝也比較特殊,特別是在明朝中期是很有趣的。有一個名臣時代。在開國時為了加強皇帝集權,廢中書,廢丞相,設內閣,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加強了皇帝集權,但是,這只是在明朝前期。太祖,成祖那都是數一數二的皇帝。後來宣宗,仁宗那也是不錯的皇帝,然後到了中期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內閣成為了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那個時候,提倡皇帝修養生體,輕心寡慾。國家大事大多決於內閣。內閣的權力有多大呢。我解釋下。比如下面給皇帝上摺子。先得經過內閣。不過內閣是不會封起來的,會老實交給皇帝。所有的奏摺皇帝要批改,這叫“批紅”就是寫了皇帝的決定怎麼處理。批了後的奏摺下發給內閣。內閣得核實。然後就是,首輔代著幾個次輔一看這摺子。不同意。直接就給你皇帝退回去。這叫“封還”這個權力就不得了。也就是說皇帝的聖旨,內閣不同意。能不執行。封還給你,還能寫點意見。皇帝陛下,這事你該怎麼的怎麼的。不能怎麼的怎麼的。舉個例子。萬曆朝的時候有個事叫爭國本,就是皇帝想把2兒子,封為太子。大臣門不同意。非要立大兒子。這是事,在平常家裡是個小事,畢竟都是你家的孩子。但是放在皇家就是的很大的事。萬曆想了各種辦法。搞了10多年,最後還是讓步了。有一次他饒過內閣直接給禮部尚書說,要立2兒子為太子,大兒子封王,你準備搞的冊封禮吧。尚書大人說,沒有內閣下的文件呀。這不行。萬曆說,不用內閣,我說了就算。尚書說沒有內閣的文件。臣萬死不敢俸昭。你看看。內閣有多強大。後來吧,什麼督察院,六課給事中,六部官員天天嗎皇帝。你嗎了我嗎。萬曆氣瘋了。說要辦那個,聖旨到內閣,內閣給你還回來。最後妥協了。這就是明朝。很有意思的。內閣的首輔也很有名。他們是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審時行。哪個都是有大能耐的人。所以明朝皇帝有實權。但是得看哪個時候。在中期皇權是被大大限制了的。


沒有雨傘的人要努力


明朝皇帝都是有實權的嗎?

明朝的皇帝當然有實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哪一朝真正的皇帝沒有實權?除非是那些被人操縱的傀儡皇帝。並且在明朝的政治體系下,皇權更加集中,皇帝擁有更大的實權。

之所有明朝有些皇帝看起來沒有實權,一是因為有的皇帝“偷懶”,二是有的皇帝用的權益之計,並不是皇帝沒有實權。

明朝設有“秘書處”也就是所謂的內閣,由於沒有宰相,所有奏章批答,全都是皇帝的事,皇帝有不清楚的事,才問內閣。由於全國每天的事情太多,所有的事全都集中到皇帝那兒,有的皇帝實在是管不過來,所以才先叫內閣批籤然後報皇帝,皇帝批准了才能正式下發。所以明朝皇帝是無論大小事,全都一把抓,權力空前的大。

說明朝皇帝無實權的人全都是在臆想!

大奸大惡的大太監魏忠賢

有的皇帝太“偷懶”連批閱的事也不想做,都交由太監去辦,進間久了才造成了太監弄權,如那個叫魏忠賢的大太監,專權弄國,破壞朝綱,全是因為明熹宗朱由校太“懶”所致!

皇帝想拿下魏忠賢,就象踩死一隻螞蟻,毫無懸念!

一代權臣張居正

有的皇帝是不得以的權益之計才由權臣專權,比如一代權臣張居正,他只是內閣首輔,也就是個“秘書處”處長,他就做到了一下之下,萬人之上的地步。這是因為萬曆皇帝年齡還小,皇族無人支撐局面,一旦萬曆長大,張居正很快就被清算。

你張居正做的再好也沒有用,皇權威嚴不可侵犯!

聽雪者說

無論是魏忠賢,還是張居正,他們的權力都是皇帝賦予的,離開了皇帝,他們啥也不是。皇帝要想收回那些權力,也只是動動小拇指,分分鐘的事兒。

所以,明朝的皇帝肯定有實權,大家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以上是我對您提出問題的解答,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如果您喜歡請對我點贊和關注。祝您身心安康,生活愉快!


聽雪者


明朝皇帝是有實權的,不過明朝也比較特殊,特別是在明朝中期是很有趣的。有一個名臣時代。在開國時為了加強皇帝集權,廢中書,廢丞相,設內閣,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加強了皇帝集權,但是,這只是在明朝前期。太祖,成祖那都是數一數二的皇帝。後來宣宗,仁宗那也是不錯的皇帝,然後到了中期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內閣成為了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那個時候,提倡皇帝修養生體,輕心寡慾。國家大事大多決於內閣。內閣的權力有多大呢。我解釋下。比如下面給皇帝上摺子。先得經過內閣。不過內閣是不會封起來的,會老實交給皇帝。所有的奏摺皇帝要批改,這叫“批紅”就是寫了皇帝的決定怎麼處理。批了後的奏摺下發給內閣。內閣得核實。然後就是,首輔代著幾個次輔一看這摺子。不同意。直接就給你皇帝退回去。這叫“封還”這個權力就不得了。也就是說皇帝的聖旨,內閣不同意。能不執行。封還給你,還能寫點意見。皇帝陛下,這事你該怎麼的怎麼的。不能怎麼的怎麼的。舉個例子。萬曆朝的時候有個事叫爭國本,就是皇帝想把2兒子,封為太子。大臣門不同意。非要立大兒子。這是事,在平常家裡是個小事,畢竟都是你家的孩子。但是放在皇家就是的很大的事。萬曆想了各種辦法。搞了10多年,最後還是讓步了。有一次他饒過內閣直接給禮部尚書說,要立2兒子為太子,大兒子封王,你準備搞的冊封禮吧。尚書大人說,沒有內閣下的文件呀。這不行。萬曆說,不用內閣,我說了就算。尚書說沒有內閣的文件。臣萬死不敢俸昭。你看看。內閣有多強大。後來吧,什麼督察院,六課給事中,六部官員天天嗎皇帝。你嗎了我嗎。萬曆氣瘋了。說要辦那個,聖旨到內閣,內閣給你還回來。最後妥協了。這就是明朝。很有意思的。內閣的首輔也很有名。他們是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審時行。哪個都是有大能耐的人。所以明朝皇帝有實權。但是得看哪個時候。在中期皇權是被大大限制了的。


木洞桃花島容兒


明朝皇帝是有實權的,不過明朝也比較特殊,特別是在明朝中期是很有趣的。有一個名臣時代。在開國時為了加強皇帝集權,廢中書,廢丞相,設內閣,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加強了皇帝集權,但是,這只是在明朝前期。太祖,成祖那都是數一數二的皇帝。後來宣宗,仁宗那也是不錯的皇帝,然後到了中期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內閣成為了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那個時候,提倡皇帝修養生體,輕心寡慾。國家大事大多決於內閣。內閣的權力有多大呢。我解釋下。比如下面給皇帝上摺子。先得經過內閣。不過內閣是不會封起來的,會老實交給皇帝。所有的奏摺皇帝要批改,這叫“批紅”就是寫了皇帝的決定怎麼處理。批了後的奏摺下發給內閣。內閣得核實。然後就是,首輔代著幾個次輔一看這摺子。不同意。直接就給你皇帝退回去。這叫“封還”這個權力就不得了。也就是說皇帝的聖旨,內閣不同意。能不執行。封還給你,還能寫點意見。皇帝陛下,這事你該怎麼的怎麼的。不能怎麼的怎麼的。舉個例子。萬曆朝的時候有個事叫爭國本,就是皇帝想把2兒子,封為太子。大臣門不同意。非要立大兒子。這是事,在平常家裡是個小事,畢竟都是你家的孩子。但是放在皇家就是的很大的事。萬曆想了各種辦法。搞了10多年,最後還是讓步了。有一次他饒過內閣直接給禮部尚書說,要立2兒子為太子,大兒子封王,你準備搞的冊封禮吧。尚書大人說,沒有內閣下的文件呀。這不行。萬曆說,不用內閣,我說了就算。尚書說沒有內閣的文件。臣萬死不敢俸昭。你看看。內閣有多強大。後來吧,什麼督察院,六課給事中,六部官員天天嗎皇帝。你嗎了我嗎。萬曆氣瘋了。說要辦那個,聖旨到內閣,內閣給你還回來。最後妥協了。這就是明朝。很有意思的。內閣的首輔也很有名。他們是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審時行。哪個都是有大能耐的人。所以明朝皇帝有實權。但是得看哪個時候。在中期皇權是被大大限制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