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線提拔幹部,要好事辦好

抗"疫"期間,有不少幹部群眾臨危受命,衝鋒在前,表現突出,有的地方拾起了火線提拔的老招數。戰爭年代,連長犧牲了排長上,提拔任命等不得,這個招數很管用。此次疫情,有較大風險,對抗“疫"一線表現突出的幹部群眾即時提拔重用,也是可以的。但現在畢竟不是戰時,在使用這個招數時還是要謹慎穩妥,用就用好。

要確保用在防疫一線成績顯著的幹部群眾身上。一線的風險、壓力、難度,確實不亞於戰場,急迫性也不亞於戰時。而其他崗位,即便成績突出,都可以記錄在案。因為此時忙於提拔非一線人員,分散了注意力,也不利於提高前線戰士士氣。特別要防止有人假公濟私,藉機提拔不合格的人。

火線提拔,要重視事實基礎。可能程序突破了,標準框框也破了,但只要事蹟能夠“撐得住”群眾對優秀的樸素期望,名副其實,群眾也會認可。

儘管事情緊迫,能做細的工作,也要儘量細緻,最大程度爭取群眾的認可。一個擬提拔幹部,於疫情期間做了哪些工作?有何突出表現?閃爍著哪些光芒?要說清楚,儘量公示出來。

現實中有不少好的做法。據《湖北日報》今日《湖北擬在抗疫一線提拔重用5名幹部》一文披露,夏錫璠、徐麗、羅傑、郭生元、田洪光等5名幹部在抗擊疫情的工作中成績突出,予以提拔。雖然每個人只介紹了不到300字,但有理有據,更重要的是有不同意見者儘可反映,群眾不會不服。

但也有不少地方的提拔,就只有一句話新聞。儘管群眾也可以據此反映問題,但因為現在信息氾濫,這樣的披露很容易一閃而過,顯得不咋夠有誠意。而且,這樣也更容易暗藏私貨。群眾看到聽到了,很容易產生你糊弄我的疑慮。火線提拔,本是為了鼓舞士氣、激勵鬥志,如此一來,反倒可能成為官怨民憤的輿情線索,進而影響到抗疫大戰,那不是適得其反了嗎。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前幾天,在東北某地,就發生了有幹部在疫情期間被破格提拔,後被主管副局長實名舉報的新聞。

在抗疫一線考察識別幹部群眾,提拔重用優秀人才,是一個好事,但好事要辦好。要保證政策不走偏、提拔效果好,就要下點真功夫,把工作做細做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