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位你觉得人生经历很坎坷的艺术家,有何分享?

微儿美术


您好!有幸看到您的提问,脑海瞬间浮出一个人,也是我的导师兼上司----蔡泽荣先生。

他是重庆工艺美术大师,是中国著名漆器生产企业"重庆山神漆器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因漆器工艺不算是当下热门行业,所以不被多数人知晓,但在其领域,蔡先生也算一位知名人物。虽非家喻户晓的艺术家,人生历程也无太大的跌宕起伏,在我心里,却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生于1954年的蔡先生在一个多子女家庭长大,他们的妈妈是非常精明能干的女人,但是算不得温柔慈蔼,都说慈母多败儿,或许她是如此想的吧。所以她基本不会让孩子闲着,总有他们做不完的活儿。师母说,第一次跟他去他家,她看见最小的妹妹,披头散发提着一桶猪食,那桶好像比她瘦削的身子还要重,用双手费力提着,踉跄走几步又放下,边歇气边抹眼泪再继续。也就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下,后来他们几姊妹个个都有出息。而蔡先生算是其中最独树一帜的那个。

他从小就比别人爱思考,因此做任何事都是事半功倍。拜师学艺也是最快学成。小小年纪便去学了几门手艺,修房子,做木工活,还有刷漆。而其中漆艺是他造诣最深的手艺,才十五六岁,便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漆匠。学艺的辛苦度当然不言而喻。他曾说,有个师傅脾气很暴躁,手上从来离不开一根烟杆,他们同床睡,每天早上五点左右,师傅就会一脚把他蹬醒,让他起来做早餐。某次,师傅蹬醒了他就又睡过去了,他做好饭左等右等也没见起来,就坐着打起盹,师傅起来看到后,直接一个板凳扔过去。他乐呵着当笑话讲来我们听,语气里丝毫没有怨。

后来他得已从返师范学校深造,在理科方面,如鱼临水,很多知识他都自学自通。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不饱饭,他主动当起劳动委员,别人课后休息,他包揽各种卫生,只为多换取半碗大米饭。很快毕业了,成为一名高中理科老师。他的教学方式特别生动有感染力,也懂得用心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别的科目总有学生旷课,他的从来满堂。现在偶尔同他一起出门散步,路遇招呼声不断,基本都是他的学生,好多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四五十年了,他们都还记得,还会聊起他的好。他还发表好多学术论文,现在,仍能百度搜索到,只不过下载全文得付费了。

任职几年教师,他的能力被本地政府机关知晓,并得以重用,转业从政,化身一名领导。这期间,不贪污不受贿,始终良心做官,心系实事。落得一段好口碑。时不时的,他会想起曾经学过的手艺,曾经是名漆匠的过往。某天,他突然谋生一个念头,自己所在地"城口,就是"中国生漆之乡",何不拾捡当初手艺利用起这些生漆。于是1993年,他在山里租了一个小厂房,正式开启了他的艺术生涯。

当时主要生产向日本出口的漆碗。后来他发现,国内对于漆器的需求也并不小,于是成立了"重庆山神有限公司"。取天然材料生漆,因材施艺,蔡先生在熟练运用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创造。自成风格,独具特色,自成流派,将工匠精神凸显得淋漓尽致。

为了推出产品,他亲自带作品全国各地跑,摆地摊,开展销,哪里有机会哪里去。终于,产品市场打开了,而他,也被公认成了艺术家。个人头衔很多,比如,重庆山神漆器公司董事长兼艺术总监。兼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和重庆市十佳非遗传人,等。可他总说,我就是个漆匠而已。作品得奖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山神漆器精品《巫山神女峰》还被当作国礼送给外宾。在此就不一一列举,百度资料里有详解。

看到这里,您觉得他有了如此成就,便就此止步了吗。没有,现在仍然活跃在全国各地工艺展会上,仍然没有公司董事长的官架子,仍然不去享受他这个年龄该有的清闲日子。有空就到工作室钻研他的漆器,不断精进技术和创意。不论春夏秋冬,经常废寝忘食工作至深夜,即使,他已经六十六岁了。

他说,我身体目前还可以,能工作到八十岁。

恩师,望您长命百岁!

(图片为他本人。)





墨香夫人


瞎子阿炳的生平简介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郁郁而终。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鸦片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岁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但阿炳自己最得意的《梅花三弄》因为录音钢丝不够而没有录制。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中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犟烈的艺术感染力。







艺之林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你的问题是:分享一位人生经历坎坷的艺术家

看到这个问题不知会有多少人第一个就想到梵高。

我所知道的最具传奇色彩,人生经历极为坎坷的画家-梵高。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后期印象派绘画的一个主要画家。

因为对他作品的热爱,我曾经无数次的临摹过他的画,无数次被他作品感动,去努力体会他当时的心境。

我将分为以下七点来说说这位经历极为坎坷的画家—梵高

一.说说他家里的情况,他父亲是一个乡间牧师,两个伯父都是美术品商人,梵高在艺术上的起步首先来源于伯父的商店。小梵高长着一头美丽的红发,模样却很难看,脾气十分古怪,不爱与人交往,可又易动感情;性情粗鲁、任性,而又腼腆羞涩。

二.梵高27岁开始作画,立志要做一个农民画家,其人物画也多描绘劳动人民。他早期的以《吃土豆的人》为代表的一些画,就是描绘农民的贫困生活的。梵高的画不为当时人理解,这注定了他一生要过漂泊凄苦的生活。

 三.在感情上,梵高一生亦倍受爱情的打击。即使拥有善良的心,他近乎丑陋的外表及倔强的性格,以及感情冲动时极为鲁莽的行为,使得他所追求的女性望而生畏。1883年,终于有位39岁的玛葛娣爱上了梵高,却因女方的父母坚决反对,导致玛葛娣自尽,虽然自杀未遂,但梵高却遭受社会摒弃,只得伤心地离开。      梵高在生活及感情的道路上走得相当坎坷,只好在绘画上宣泄内心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作品特点多为热情洋溢,笔触大胆强烈。    

四.终其一生,梵高都没有朋友。能够理解爱护他的,只有他的弟弟提奥。不过梵高从心底里还是渴望纯洁美好的友情的,他一个人曾孤寂地到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埃登游历,继续怀着激情学习画画。那时他竟像野狗一样,过着令人心酸的流浪生活。因为贫困和过度劳累,梵高身体非常衰弱,听从弟弟的劝告,到法国南方的阿尔租了一所房子。在那里,梵高创作了许多烈日之下辉耀的麦田,燃烧似的扁柏。

五.他终于有了朋友~高更,两个人很是投机,他把高更叫到阿尔,一起过了两个多月。但好景不长,一天凡高精神病发作,两人发生了口角,高更谈到要回巴黎,梵高非常伤心,当天就用刮脸刀袭击了高更。高更虽然没有受伤,但不免大吃一惊,夺路而逃。第二天偷偷回去一看,满地是血,梵高自己割掉了一只耳朵,晕倒在地。两人的交情就这样结束了。

六. 梵高的精神病:他的精神病经常周期性发作,人们把他送到该城的监狱里关了一段时间,病势缓转以后,根据他的希望,进了圣雷米疯人院,把那里的一个房间作为画室,自由出入,去画附近的山野。在疯人院住了近一年,他与真正的疯人格格不入,显然这里对他的头脑造成了新的冲击。提奥对这种情况很担心,请求巴黎郊外的奥威尔医生收留凡高,于是凡高一面进行私人诊疗,一面继续大量作画。    

七.病魔时时困绕着他,他画下了许许多多令人窒息的东西。有时,他竟然喝下了大桶的颜料,并疯狂地在镇上狂奔。不过,这也是他生命中相对快乐的时光了,他的画开始得到了艺评界的赞扬,有人也要买他的作品;他进行他的最后一次冲刺,画一望无际的田野,画小镇和田畴。1890年7月的一天,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荷兰画匠凡高在枪声中了却了生命,除了几个亲人和朋友,没有人在意他的死讯。

以上七点就是我总结的没有朋友,没有爱情,被病魔困扰而自杀的画坛巨匠—梵高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满意





米小鹿画画


徐渭(1521—1593)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个人简介】

他是诗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军事家,他是戏曲家,他是民间文学家 ,他是美食家,他是酒徒,他是狂禅居士、他是青藤道士、他是旅行家,他是历史学家。

徐渭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出身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城大云坊的官僚世家,父徐鏓,母为侍女小妾,少年时天才超逸,入徐氏私塾读书,“六岁受《大学》,日诵千余言”“书一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听。”。 十岁仿扬雄《解嘲》作了一篇《释毁》,性格豪放,“指掌之间,万言可就。”

二十岁时成为生员,嘉靖二十年(1541年)娶同县潘克敬女为妻,接下来八次应试不中,“再试有司,皆以不合规寸,摈斥于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在山阴城东赁房设馆授徒,40岁才中举人。与萧勉、陈鹤、杨珂、朱公节、沈炼、钱鞭、姚林、诸大绶、吕光升号“越中十子”。后来为浙闽总督作幕僚,曾入胡宗宪幕府,一切疏计,皆出其手,又出奇计大破徐海等倭寇。

一日胡宗宪于舟山捕获白鹿,徐渭撰《进白鹿表》、《再进白鹿表》、《再进白鹿赐一品俸谢表》等并献于朝中,视为祥物,“上又留心文字,凡俪语奇丽处,皆以御笔点出,别令小臣录为一册”,学士姚汾等对徐渭文章大为赏识。又代作《贺严公生日启》,吹捧奸相严嵩。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胡宗宪以“党严嵩及奸欺贪淫十大罪”被捕,狱中自杀,徐渭作《十白赋》哀之。李春芳严查胡宗宪案,徐渭一度因此发狂,作《自为墓志铭》,以至三次自杀,“引巨锥刺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精神几近失常,几近癫狂。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发病时杀死继妻张氏,下狱七年。狱中完成《周易参同契》注释,揣摩书画艺术。

万历元年(1573年)大赦天下,为状元张元汴等所救出狱,出狱后已53岁。

从此潦倒,痛恨达官贵人,浪游金陵、宣辽、北京,又过居庸关赴塞外宣化府等地,教授李如松兵法,结识蒙古首领俺答夫人三娘子。

万历五年(1577年)回绍兴,注释郭璞《葬书》。

徐渭晚年以卖画为生,但从不为当政官僚作画,“有书数千卷,后斥卖殆尽。畴莞破弊,不能再易,至借稿寝”,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 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的境遇中以73岁高龄结束了一生。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





纳新老师


人生经历很坎坷的艺术家

古今中外,人生经历很坎坷的艺术家有很多,而且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多,只不过有些艺术家名气不是特别大,所以就不被关注;我觉得人生经历很坎坷的艺术家当属17世纪的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卡拉瓦乔是绘画艺术史上,最最叛逆的火爆浪子。

脾气暴烈的卡拉瓦乔,每画个15天,就带着剑在街头游荡个15天,在街上争强斗狠,打个架,再闹上法院,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卡拉瓦乔经常用下流诗句破坏他人名誉、侮辱警察、非法携带武器攻击公证人等等,为什么卡拉瓦乔会有这样的行为呢?主要是与他的宗教画和祭坛画遭受各方非难有关,



在1606年5月份的某天,卡拉瓦乔在老式网球比赛中,因赌金发生争吵,在械斗中刺杀了对方,杀人是死罪,卡拉瓦乔开始四处逃亡,他一边逃亡,一边创作,再到处闯祸,再度逃亡,他每到一个地方,一开始无人认得卡拉瓦乔,但因他的艺术才华难以掩藏,而得到有些赞助人的支持,


在1608年时,卡拉瓦乔因和骑士发生纠纷又入狱,不久,便越狱逃到西西里岛,1610年7月18日,卡拉瓦乔抱憾客死异乡,终年37岁,(卡拉瓦乔5岁丧父)没有人知道他的墓在哪里;然而,坎坷一生的天才艺术家卡拉瓦乔的画风直接影响了整个欧洲画坛,约有一百多位“卡拉瓦乔派”画家活跃于欧洲各国。


诗夜城主


给大家分享一位人生经历坎坷而又传奇的画家——保罗高更。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传奇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他是著名的印象主义画派大师级人物,高更和梵高还有塞尚并称为是印象画派三杰。高更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虽然他出生于法国巴黎,但是他最好的画作却是在一个岛上完成的。

生平简介

大家都知道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毛姆有一本书,叫做《月亮与六便士》,书里面曾经提及过一位艺术家,这个艺术家非常特别,这人为了艺术居然抛弃了妻子,让人一直不能理解,他的妻子一直以为他有了外遇,其实不然。该画家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至于对错,我们暂不做评论,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也是一个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人物。其实说到这,大家都知道了,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我们今天要说到的这位画家——保罗 高更。

和很多同时代的艺术家比起来,保罗高更的一些作品显得非常特别。他把绘画的本质看作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他并不看重单纯的写生来获取经验,而是很注重原始艺术。特别是高更后来去了南太平洋的岛屿,在那里他得到了非常丰富的创作灵感。

相对于梵高的不被认可,饥寒交迫,高更是很幸运的。在1876年,高更有一件作品就入选了当时的印象画派展览。23岁就当了股票经纪人,生活优渥并且娶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太太。

但是这样的生活一直到38岁,高更做了一个非常有勇气的决定,那就高更决定放弃自己的家庭生活,决然的去了一个荒岛。也就是今天的旅游胜地大溪地,也叫做塔希提岛。在那里高更找到了自己一直想要的东西,茂密的植物,蔚蓝的天空,还有慷慨的大自然,简单的生活方式。他对于南太平洋岛屿的生活极为迷恋,在那里创作了很多经典的画作。

巴拿马之旅

最早跟随高更一起来到巴拿马,还有一位他忠实的追随者:拉瓦尔,他们认为巴拿马会是一块没有文明束缚的自由之地,在那他们可以过着无拘无束、自由而且野蛮的生活。可以没白天没黑夜的尽情创作,饿了就有水果吃!

可当他们来到巴拿马以后发现原始早已荡然无存,白人已经彻底占领了这块地方,没有纯朴的太阳后裔:雅利安人,有的只是凌乱不堪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工地,他们大失所望。但他们已经身无分文,买一张回去的船票都是奢望。倒霉的是拉瓦尔还感染了黄热,这可是要命的病!疟疾在他们周围肆虐,他们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离开这里。好在高更还有一身力气,他不得不像野蛮人一样的出现在开挖的运河工地上。一个月后他们登上了前往塔希提岛的希望之船!

塔希提

塔希提岛保留了完全的原始风貌,他在给梅特的信中写到:我晚上给你写信,最让我惊讶的是塔希提夜晚的静,只有在这才能如此安宁,连划破长空的鸟都不会来干扰这份安宁。有的时候在这,有的时候在那,一片枯干的叶子落下都能听到它的响声,那是能够抚摸灵魂的情景。岛上的原著民常常光着脚在月色中行走,他们永远都是沉寂的。我也不了解为什么这儿的人可以一整天一语不发的凝望天空,多美的夜啊!千百万人都在和我共享这个月夜,所有的人都在勇敢的去追求自我的生活他们随遇而安,从来不在意文明的繁文缛节,他们也从来不说谢谢。因为互帮互助就是他们天生的美德,可是他们就是我们常说的野人,他们只会唱歌跳舞,从不偷窃,从不杀人。只需要学会两句话就可以和他们友好的相处。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纯朴的人却要被杀人的人称为野蛮人。法国已经把这里占领了,许多古老的东西正在渐渐消失……

高更在这遇到了一个美丽温婉的土著女孩——泰胡拉并以他为模特创作了大量惊世之作。高更在野蛮和文明中挣扎,他唾弃自己,既没有能力享受自由,又没有勇气对抗欲望。他需要做出选择,很明显他选择了和文明背道而驰。由于得罪了岛上的白人官员,半年后他们被遣送回法国!

再回到塔希提

他再一次回到温暖的阿旺角,围绕他的一帮年青人以崇拜高更为荣,他们还成立了阿旺角画派,当然高更还是那个绝对的带头大哥。他们热情洋溢的讨论,高更也在同年轻艺术家们的交流中学习,在这一时期进去大量创作的,一个特立独行背离现有艺术的风格也逐渐形成。这一时期他还继承了叔叔的一万法郎,并赢得了一位叫安娜的女人青睐。突然有钱了的高更似乎忘记了十来年食不果腹的日子,忽略掉浮华背后还有一个冷冰冰的现实。在他生病住院的时间里,他听说安娜卷走了他所有的财产——除了他所有的画以外!他再一次陷入痛苦,心灰意冷,彻底厌倦了巴黎。他决定离开这个冷漠的世界回到塔希提!

塔希提早已物是人非了,泰胡拉已经嫁作人妇。唯一没有变得就是他的贫穷他的病痛还有他的孤独。高更不希望自己就这样度过他人生最后的时光。他要画画,唯有画画才能感受到自己还活着,一想到画画他的精神就恢复了活力。很快另外一个叫帕胡拉的女孩像光一样的走进他的悲惨世界。同样的也是年轻温润,同样也是心底善良!帕胡拉给了他生命最后的动力,他生命中最后的画都是以她为模特画成的。他疯狂的创作,他要画出他心中最宏伟的画。

最后的时光

差不多一个月不吃不喝的状态下倾注生命中所有的热情完成了他的巅峰之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他要把他一辈子都浓缩进这幅画里,包括感受到的每一次温柔和刺痛,每一次的抗争还有他的悔恨。他不仅仅想要画画,他更像是在为自己写一份墓志铭!完成这幅画后他带上砒霜独自登上了塔希提最高的山。他一定是上辈子得罪了上帝,天堂并不喜欢他,连地狱都对他关上了大门——毒药过期了!在经历几个小时和死神对话后他连滚带爬的独自下山回到家中。

在他生命中最后的几年时光,他勉强支撑着快要报废的身体继续作画,继续写作!甚至去帮助当地的土著反对当地白人的暴政,他的所做所为也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1903年5月在一位毛利老人的看护下高更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全岛上的土著都出席了他的葬礼。


美术之光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大学是国画专业,比较喜欢的画家也有很多,但要论造化弄人身世奇特非八大山人莫属了。说起八大山人,曾经还闹过笑话,不知道的以为是八个人,其实是他的号。今天我就说说他的生世经历,不谈他的艺术影响。

朱耷(1626—1705)号八大山人、个山、雪个、良月、道郎等。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后来改当道士。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朱耷贵为皇室子弟,因此他从小就受到艺术陶冶。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弱冠为诸生。

明亡以后,深怀亡国之痛,精神抑郁,情态癫狂,为了逃难为了生存,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时年二十三岁。后隐居进贤县介冈及永丰县睦冈等地。 顺治末年,当他三十六岁时归南昌,回到青云谱(青云圃)道院,花了六、七年时间,才使这坐道院初具规模,并在这里过着“一衲无余”与“吾侣徙耕田凿井”的劳动生活。他想把这里造成一块世外桃源,以求达到他向来“欲觅一个自在场头”的愿望。 但这个“自在场头”毕竟是建立在清王朝统治之下,“门外不必来车马”是不可能的。因为常有清朝权贵来此骚扰,他常浪迹他方。

康熙十七年他五十三岁时,临川的县令胡亦堂闻其名,便延请他随其僧长饶宇朴等到临川官舍作客一年有余。这使他十分苦恼郁愤,遂佯为疯癫,撕裂僧服,独自走回南昌。一年多后,他又回到青云谱,并在这里度过“花甲华诞”。当他六十二岁时,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给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 后又隐避在南昌附近的北兰寺、开元观等处。并常卖画度日。

朱耷生活清贫,蓬头垢面,徜徉于此。常喜饮酒,但不满升,动辄酒醉。醉时,大笔挥毫,一挥十多幅,山僧、贫士、屠夫、孤儿,向其索画,有求必应,慷慨相赠。 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朱耷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内北竺寺、普贤寺等地。僧友澹雪为北竺寺方丈,与朱耷交谊很深。澹雪亦善书法,性格倔强,后来因触怒了新建县令方峨,说他“狂大无状”、被抓进监狱,死在狱中。澹雪死后,北竺寺不久被毁。这段时间,朱耷更加受刺激,更加看破现实,最后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盖了一所草房,题名为“寤歌草”。就是在这所草屋中度过了他孤寂、贫困的晚年,直至去世,活了八十岁。总的来说身世悲惨,一生浪迹,心中悲苦。就像他的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他的一生是不幸的,不过也恰恰是这种不幸造就了一个伟大的画家。

谢谢阅览,欢迎朋友们留言讨论。








琅琊久石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1],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2]、司徒颜杲卿从弟。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以及其后接二连三地排挤,使颜真卿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灵的空间,人生体验更多,艺术体味也就更深。这些,颜真卿“一寓于书”,将前期的“颜体”反复锤炼,炼形炼神,从而神形兼备,终至成熟。可以看到,他加强了腕力,中锋运行,取篆籀方法,圆转藏锋,如印印泥。笔画形成蚕头燕尾,直画则成弓弩蓄势之形。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耀其精神。

可谓变法出新意,雄魂铸“颜体”。





老花匠yu艺术米


被称为明朝三才子之一的徐渭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生前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死后被人追捧的书画大家。徐渭,绍兴府山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徐渭多才多艺,在书画、诗文、戏剧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徐渭书法发自吴门书派,吸取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追求艺术个性化,开启和引领了晚明“尚态”的书风,把明代书法引向了新的高峰。他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自认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徐渭出生百日丧父,十岁亲母被逐,自幼性格孤僻。虽以以才名著称乡里,却途不顺,屡遭挫折。二十岁始中秀才,乡试八次未能中举。二十五岁时家产被豪绅无赖霸占,二十六岁时妻子因病早逝。为了生计,颠沛流离,三十八岁时始得浙闽总督胡宗宪器重入幕,未几年又受胡下狱株连,发病发疯,先后九次自残自杀,在一次病发中,误杀继妻被下狱,服刑七年,五十三岁时遇新帝登基大赦之机才得以获释。此后为了生计一直颠沛流离,直到七十三岁在穷困潦倒中死去。去世时床无片缕,身边唯有一狗相伴。徐渭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声名远播,广为追捧。晚明以来受到汤显祖、袁宏道、梅国桢、查继佐、黄宗羲、石涛、张廷玉、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诸多文化和书画大家的称颂。尤其是被清代大家郑板桥推崇之际,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


猎风40


徐渭,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贫病交加,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他自称“南腔北调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