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群體中的孩子,從《奇蹟男孩》看孩子如何走出社交困境


《奇蹟男孩》上映兩年了,直到今天才有時間看完電影。

電影的主角叫奧吉,他是一個面部有缺陷的小男孩。以他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改變——進入學校開始集體生活為話題展開故事描述。

電影很全面地考慮到了其他角色的思想活動,從不同的角度展開了青少年複雜微妙的社交世界。

它的主題是在愛與理解中得到救贖,但電影也同時向人們展現了一群在社交困境中的孩子,他們是如何面對偏見,擺脫衝突,收穫友情與自信。從中我們可以學會如何正確面對孩子的社交。

從家庭到學校,殘酷的群體文化才剛剛開始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時代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父母和兒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個是同伴的世界。同伴對兒童的發展起著與父母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十歲以前,奧吉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愛,他是家裡的太陽。媽媽為了他放棄了自己碩士論文,姐姐雖然妒忌他,但也全心全意的愛著他。

儘管有家人的陪伴鼓勵,奧吉作為小男孩,其實更需要老師同學們的認可,能和同齡人友好相處是奧吉一直埋藏於心底的期望。因此,奧吉的父母決定讓奧吉去學校。

生活在群體中的孩子,從《奇蹟男孩》看孩子如何走出社交困境

學校本應該是公平、平等、人人和諧相處的地方,但卻孕育著令孩子生畏的“群體文化”,在這個團體中你必須保持和它的一致,遵循它的法則,信仰它的教條,這樣你才不會被排斥在外。

然而因為他的臉,意料之中的事還是在校園裡發生了:他被排擠、攻擊、嘲笑、背叛……

奧吉從剛開始踏出家門,就得開始面對這些既現實又殘酷的青少年戰爭。

電影中的奧吉10歲左右,這個階段的男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他們會更關注自我,關注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作為這個群體中的特例,奧吉需要面對這些痛苦的情形:

  1. 嘲笑和辱罵:被說成是怪物是常事
  2. 被排除、孤立或者替罪羊:吃飯的時候一直是一個人做,因為那些孩子認為他是病菌,誰和他在一起就會被傳染。
  3. 欺凌:故意剪掉班級合照裡面的奧吉,他還被高年級的同學欺負
  4. 被捉弄:給奧吉起綽號等

試想一下,如果奧吉是個正常的,普通的小男孩子,他的入學是不會引起多大的關注,或許幾天後,他就能正常融入這個群體了。

好在奧吉憑藉自身的才智和善良,才逐漸感染了身邊的同行者。

其實媽媽可以一直把奧吉放在家這個溫室中,以頭盔掩面示人,可以避免旁人的嘲笑,同學的譏諷。但同時也失去了同齡孩子應有的友誼和見識。

幸運的是父母給他以同齡孩子同樣的自由,沒有為了維護所謂的“自尊心”而阻隔了奧吉飛向更廣闊天地的機會。即使這條路走的有些艱辛,但群體能給人帶來歸屬感,這是所有孩子都渴望的。

生活在群體中的孩子,從《奇蹟男孩》看孩子如何走出社交困境


“同伴壓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厲害的多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同伴壓力”,是指同伴互相比較產生的心理壓力,同伴團體對個人施加影響,會促使個人改變其態度、價值觀或行為使其遵守團體準則。

所羅門•阿希做個一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實驗來呈現同伴壓力的力量

  • 在實驗中只有一名是真正的實驗對象。研究者先向這些對象出示了一條長20釐米的線段,然後又出示了4條不同長度的線段,他們要回答第二次出示的哪條線段的長度和第一條長度是一樣的。
  • 這是一個肉眼就能看出答案的測試。剛開始,大家都給出正確的答案,被試者的答案也是正確的。接著當其他人先給出錯誤的答案,輪到真正的被試者時,他也會給出錯誤的答案。

在群體面前很少有人能堅持自己的判斷。有研究表明96%的孩子都會屈服於同伴的壓力。

因為孩子對集體是非常依賴的,為了不顯得自己的不同,這就導致他們會更加順從集體的意願。

生活在群體中的孩子,從《奇蹟男孩》看孩子如何走出社交困境


同伴壓力會產生兩種相反的作用,一種是消極的,一種是積極的。

同伴中的消極壓力就如電影中的傑克。

剛開始和奧吉做朋友,他被朱利安排擠了,剔除於他們這個團體之外。

想要再次融入這個集體,那就要遵守這個集體的準則,一起說嘲笑奧吉,說奧吉的壞話。

於是傑克在同伴的壓力下說:“我要是像他這樣,我就去自殺了。”聽到這話的奧吉,情緒崩潰了,連期待已久的萬聖節都不想參加了。

殘酷的同伴壓力還體現在姐姐的好友米蘭達的身上。

群體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等級地位,不易改變。米蘭達想要改變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她不想在默默無聞,於是慌造了自己的身世。這讓她在夏令營新集體中得到目光,獲得關注。但也因為擔心謊言被拆穿,被群體拋棄,在回來後她選擇了疏遠維婭。

同伴間積極的壓力就如奧吉對同學的影響。奧吉願意主動和嘲笑自己的人打交道,野營的時候,為了救自己的朋友而受傷,種種行為都表明了他內心深處的善意,也正是這種珍貴的品質,才換來了朋友們的真心相待。

同伴的壓力有好有壞,這就需要對此家長一定要注意,警惕一些孩子同伴的不良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生活在群體中的孩子,從《奇蹟男孩》看孩子如何走出社交困境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電影中告訴我們的做法:

兒童如何學會與他人交往?如何學會並信任社交關係?如何克服同伴的消極壓力,我想這部《奇蹟男孩》至少有這樣的三點值得我們借鑑:

⑴安全型的依戀關係是友誼形成的基礎

有研究表明:嬰兒生命中的第一份依附關係的好壞深深影響他們如何和朋友相處、在學校如何表現,以及如何應對陌生環境。這第一份友誼成為未來人際關係的模板。

在安全型的依戀關係中,父母能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孩子能從父母這得到慰藉,這裡就是孩子安全的港灣,孩子可以從這裡出發,然後安心迴歸。

在安全型的依戀關係中,

  • 與孩子關係親密;鼓勵孩子探索世界與他人互動;及時回應孩子的需要;溫柔的面對孩子的錯誤;為他的成就歡呼鼓掌……

正是在這種互動中,孩子內心建立“你”和“我”的形象,人際間的相互關係的才能夠存在。因為孩子得到滿足,那麼他也會帶著愛心、善意去認知周圍的世界,從而形成對自我和他人的內在認知。這些都是而兒童日後各種人際關係的基礎。

奧吉的童年是被愛浸潤的,沒有家人的陪伴,愛的支撐,年幼的奧吉不可能走到最後。

奧吉被人嘲笑醜陋時

  •   媽媽:你並不醜,奧吉.
  •   奧吉:你是我媽媽才這樣說.
  •   媽媽:正因為我是你媽媽,所以我的看法才重要,因為我是最瞭解你的人。
  •   爸爸:我知道你不喜歡自己的臉,但是爸爸喜歡,這是我兒子的臉,我愛它。
  •   姐姐:如果別人看你,就讓他們看吧。因為你天生與眾不同,註定不會淹沒在人群中。
生活在群體中的孩子,從《奇蹟男孩》看孩子如何走出社交困境

正是這種充滿愛的依戀關係,讓奧吉勇敢邁出自己的步伐,拋棄自己的“不正常”,成為一個正常的孩子。

⑵放下自己的擔心和焦慮,相信孩子的能力

從大部分人的角度來說,如果有像奧吉這樣的孩子,我們的緊張和焦慮是難免的。害怕孩子在學校受欺負,可能事無鉅細的插手孩子的很多事情。

平日裡見過太多這樣的家長:孩子一個人在那裡玩,非要拉孩子去和別人玩。央求別的孩子帶著自己孩子玩。有衝突時,趕忙幫孩子去處理問題。如果像奧吉這樣被欺負,估計有些家長要去學校要說法了。

這些無處不在的焦慮看似幫助孩子找到了朋友,恰恰是阻礙了孩子自主能力的發展。孩子永遠縮在家長的羽翼下,不敢邁出前進的腳步。

不妨學學奧吉的父母:規定送到門口就送到門口,哪怕心理很擔心;多給孩子鼓勵,別人不喜歡你,就想象成去自己喜歡的地方;甚至在學校組織的一次旅行中,奧吉和高年級的學生打架了,衣服都撕破了,媽媽去接她時並沒有連珠炮似地發問,只是久久地抱住奧吉。她對兒子說:“我和你爸爸都相信,這世上還是好人比壞人多,好人會彼此關心,彼此照顧。”

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裡,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麻煩,我們要做的是要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為孩子擋住一切的風和雨。

生活在群體中的孩子,從《奇蹟男孩》看孩子如何走出社交困境


為孩子的友誼提供支持

當奧吉的好朋友傑克來家裡玩時,奧吉的爸爸陪著他倆一起打遊戲,媽媽做的就是任由他們瘋鬧,不去打擾他們。

奧吉的姐姐維婭也有兩個好朋友,米蘭達和男友賈斯汀。

米蘭達說,“他們的父母是好的不能再好的父母,有幾年米蘭達都是和他們一起過聖誕節。”

賈斯汀有一場演出,奧吉的一家一起盛裝打扮,為他打氣、加油。

接納和喜歡孩子的朋友,是父母能為孩子的社交生活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朋友表示出關注和歡迎,這些人會更加願意成為孩子的朋友。

生活在群體中的孩子,從《奇蹟男孩》看孩子如何走出社交困境


兒童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說過:“親密的朋友能為我們提供感情支持,孩子們從朋友那裡獲得安全感,才能去探索新的領域。”

對於父母該如何對待孩子的朋友,湯普森博士提供了具體的建議,他說:當孩子的朋友來家裡時,我會爭取做到以下三件事:

  • 1.嘗試和他們打招呼,與他們建立關係。
  • 2.會直接告訴他們,我很喜歡他們來我家,並歡迎他們再次來我家做客。
  • 3. 在孩子的家長面前表揚他們。

總之,這部電影讓我們看見一個邁出步伐的男孩,看見了奧吉經歷的沉痛苦和殘忍。但是來自父母的愛,同伴的愛、老師的愛以及自身的善良讓一個社交困境中的孩子成功走出來。

電影的最後,奧吉借用老師的一句話說到“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於人生苦戰。如果你想真正瞭解他人,你只需要,用心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