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盛文化看傳統制造業的轉型

美盛文化的故事,要結合年報看才有意思。否則,只看招股書的話,它就是一家毫不性感的,給老外做外包,做動漫服裝的傳統制造業企業而已。

大概IPO兩年後,美盛文化開始對外併購,定力也比騰邦國際要足,因為有很清晰的對標。公司一直想做“自有IP+內容製作+內容發行和運營+新媒體運營+衍生品開發設計+線上線下零售渠道”的文化生態圈,其實是對標了迪士尼的。文創是一個很有前景的朝陽產業,就拿日本來說,也已經是繼汽車、鋼鐵之後的第三大支柱產業了,所以看一下美歐日的現在,往往能知道中國的未來。

所以美盛文化是比騰邦國際幸運的,當前市值60多億,雖然營業額差不多隻有後者的1/7,但市值是後者的2倍。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資本市場對文創產業的偏好,之前我分析過騰邦國際(《用“九因素”看騰邦國際》),騰邦有很明顯的迷茫,因為它所在的產業沒有辦法建立壁壘,而不像動漫和文創,可以打造出諸如米老鼠、唐老鴨這樣的IP。其次,騰邦所在的領域也沒有很好的對標,通常中國公司找方向,習慣上就是找個對標來模仿。公司的最終目標是IP,從一個給老外接單子做衣服的公司,到文創產業轉型,確實可圈可點。

但是看了財報,似乎比較平庸。2009-2018的10年間,毛利率基本在30-40%的檔位上浮動,淨利率也保持穩定狀態(20-30%)。股價經歷漲漲跌跌,也沒有非常出彩的感覺。

我個人認為是這樣的:中國企業很喜歡搞“全產業鏈協同”,然而真的能不能協同,還是說只是“麻袋裝土豆”,真的需要仔細思考。

美盛文化的步子是邁很大的,剛IPO那會,投資人都以為給它錢是為了擴大產能,生產更多的動漫服裝,繼續給老外做嫁衣,但沒過多久,它就開始大肆併購了。13年就買了遊戲公司,跨境電商公司,並設立了國內的電商平臺。一家只是做衣服的公司,一下子就搞這麼大,能不能消化掉還是個問題,到了14年,一下子又買了4家公司,進軍舞臺劇、影視、視頻等行業。這樣折騰了好幾年,終於實現了所謂的 “自有IP+內容製作+內容發行和運營+新媒體運營+衍生品開發設計+線上線下零售渠道” 全產業鏈佈局。

但是,這個佈局真的有協同效應嗎?如果一家公司,播著主題為A的動漫,做著主題為B的遊戲,賣著主題為C的產品,那麼,這樣的產業鏈就完全沒有協同可言。

我看了它18年的年報,還是很明顯的雜而不精。比如遊戲,每個遊戲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觀,一個是村裡來了大魔王,一個是少女戀愛了,一個是三國,一個是二戰。

那麼這些遊戲IP,和動漫融合了嗎?沒有。再看看動漫,一個是拯救世界的中學生,一個是遙遠星球上的坦克玩具,一個是東方玄幻學院,一個是魔法童話少女。

到了再下游的衍生產品,又和這些IP不相關,基本還是和國外IP合作先賺賺錢,而這才是公司盈利的大頭。18年“IP衍生品”營業收入佔總收入的41.88%。

公司立志往IP去走,但一直沒有做出強IP的意志。前面說的那個魔法少女動漫《星學院》是公司主推的IP,但能不能真的成為受眾眼中的經典,只能交給時間來證明了。畢竟我這個鋼鐵直男對少女動漫沒啥發言權。倒是近幾年,投資了著名IP“同道大叔”,與之強強聯合推出各種周邊,這個模式倒是可取。但文創產業的那個護城河是什麼?就是IP。公司如果沒有能力打造出真正強大的IP,那麼,要麼,就只能繼續這樣“麻袋裝土豆”了,估值也不會有什麼質變;要麼,就跟同道大叔一樣,找到IP,買它,賦能它,是一個好辦法。

我想起了兩個公司。一個是暴雪,它的遊戲很少,但保證一出就是精品,比如我能想到的也就暗黑系列、魔獸系列、星際系列,但隨便一個都秒殺對手。魔獸系列先是出競技遊戲,後來出3D網遊,再後來也有了電影、手辦。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IP,而不是這樣:遊戲出10個不相關的,動漫出10個不相關的,玩具出10個不相關的,舞臺劇也出10個不相關的,然後說自己是“全產業鏈”。不,這根本沒有協同性,這只是“一堆小工作室的集合”罷了。

另外一個就是我最近剛玩的《閃之軌跡》系列。日本的法老空最經典的遊戲也就2個,伊蘇系列和英雄傳說系列,但這2個足以讓法老空成為傳奇。對於後者,空、零、碧、閃,我一個都沒落下,當空軌的老角色出現在閃軌裡時,我無比激動,這才是真IP。


從美盛文化看傳統制造業的轉型

圖文無關

林昌華,領君資本合夥人,和君商學院福建班主任,廈門大學經濟學碩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