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扫屋和扫天下有必然的联系吗?

易学数字文化


这个问题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做一件小事和做大事之间有关系吗?做大事的人是不是不用拘泥于小事上,我认为恰恰相反。能够做大事的人,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反而会更加认真的去做,而且争取要做的更好。


小事做熟练是做大事的基础

小的事情做熟练是做大事的基础。一个大的事情是什么?其实也是又众多微小的事情所组成,掌握了做小事的规律,自然就能拆分大的事情。


比如就拿我学写文案来说吧,一篇文案就由标题、开头、正文、结尾还有配图所组成。一开始我也一手瞎写,从来没有管过逻辑是否严谨或结构是否合适等等。一篇优秀的文案一定是由上面所说的要素所组成,而且要想写好,还可以细分成很多小的事情。


每一个微小的事情做好之后,所有的小能力加起来就是一个文案高手所具备的能力。


经常做小事,建立微观触感

你很擅长的工作,老板和你一说,你就知道1.2.3相关的步骤。但是你一开始做这个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很犯怵,究竟应该如何做呀?


经常性的做小事,可以锻炼你对微观世界的触感,这个概念在采铜所写的《精进2》中提到过。

当你做了足够多的小事,你对事情的本质就会有足够多的感触。一件大事无论多么复杂,你也可以迅速了解事情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解决问题。


总结

在@成长伴书行 看来,所有那些做大事的人,哪一个不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只有他们对某个小事做到得心应手之后,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伟业。


从现在开始,就从小的事情一点点做起来吧,不要小瞧每一天的一点点进步,水滴石穿这就是积累的力量。


我是@成长伴书行 微头条每天分享好书思想精华,每周五下午六点1篇深度文章,欢迎关注。

成长伴书行


当然有联系。这里面是有一个顺序存在的,就像是盖楼,无论采取什么高精尖的技术,一定要从基础开始,一层层地盖,现实中没有空中楼阁。有一段文字,能够很形象的说明这个问题:

“当我年轻的时候,一心想要改变世界,但发现太难了,于是我尝试着去改变国家,发现改变国家也很难,我又开始把注意力放到我的城市,可我同样无法改变它,年纪一天天变大,我试着去改变我的家庭,当我已经是个老头的时候,终于发现,我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要是我在年轻时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就能影响我的家庭,我和我的家庭就能够影响我的城市,而我的城市变好了,就能影响我的国家,那时候,我才是真正地改变了世界。”

把扫天下简单看成一种武功的话,就比如乾坤大挪移。据作者描述,要想练就这门功法,“先要激发自身潜力,然后牵引挪移,但其中变化神奇,却是匪夷所思。”这说到底也是先“扫一屋”,逐步积累,方得大成。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中国古已有之,其间的联系已经解释的非常充分了。

对于个人来说,眼光和志向可以放长远,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但做事却要脚踏实地,万里长征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是?


快乐老冀


这个问题本是个作文题目,“正反”两派曾经“吵得“不可开交。其实要扫天下,到底该不该打扫自己的“屋子”,我认为是完全应该的,但只要保持屋子雅致,整洁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弄得跟“闺房”似的,投入太多的精力。如果什么不干整天在家收拾屋子,当个家庭主妇,还怎么去扫天下?当然,大家都知道,这里的“打扫 ”,不仅仅是打扫屋子里的尘土,还包括处理一些琐碎事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清理脑子里的“垃圾”等。

想要“扫天下”,没几把“刷子”是不行的。要德才兼备,还要有点“伟人”气质。有品德的人是怎样生活的呢?清看下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虽然居室很简陋,因为主人有“德”而“馨”,雅致整洁,摆放有序 ,草色入帘,室内有素琴,金经……能与诸葛庐和子云亭媲美。平时结交的朋友都是文人雅士。“金凤择梧桐,梧桐炫金凤”,名士和雅居相得益彰。

大家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看过“诸葛庐”,虽然没有王府的气派,却非常秀雅,整洁,丝毫没有脏乱的感觉。诸葛亮心怀天下,但把自己居室收拾的井井有条,穿着打扮也很得体,各方面衬托出诸葛亮作为一代杰出隐士的“仙风道骨”,那种不凡的气质让人眼睛一亮,在出道前,诸葛亮没有像姜子牙那样坐等“鱼“上钩,而是“躬耕于隆中“,自给自足,一边学习,一边生产,一丝不苟地经营着自己的小家。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还有刘备,起事之前是卖席子的。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简朴,高风亮节,但他有普通人的情怀,很喜欢自己在中南海居室前的一株海棠花树。经常精心地料理它。不论工作多忙,他也要抽空来赏花。因为海棠凌风傲雪的品格正是总理的品格。

所以,想“扫天下”,必须把自己的屋子扫一扫,而扫屋子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也是为了净化心灵,修德明志,很难想象一个生活邋遢,作风散漫的人会有所作为。

有的人说,有的人志向远大,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往往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几十年难得与家人团圆,别说打扫屋子,连回去都难,是不是与前面的论述相矛盾?其实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背井离乡闹革命,那叫“忠孝不能两全”,或者家国不能兼顾,可是你放着自己经常住的屋子不扫,不屑于去做一些细微的小事,或者不去关注一些生活细节,那是个人修养问题。即使你“日理万机”,也要给外人展示一个勤俭,朴素,整洁有序的形象,衣服可以破旧,但一定要干净,个人卫生也是要注意的。言谈举止更要得体。不然,没一个人喜欢你,单靠自己两只手,天下扫的过来吗?

有一篇小学课文叫《灰雀》,苏联的革命领袖列宁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革命工作那么繁忙,还经常关心树林里的几只灰雀,并巧妙的教育了孩子。他的所做所为就是对题主问题的最好解答。


绿叶小杏


此语为齐家修身之道,实为屈伸称霸之为也。

它不是说一间屋子都不扫,是不干活,不吃苦,不勤劳之人,。而真正的霸者,王者,君子等处世历国是不拘小节的。不扫地不干家务照样能称王称霸或主宰天下。

此语所指,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要想有所作为,要想立于人世,要想成为王侯将相,就必须能大会小,能上能下,能苦能忍,能内能外,能屈能伸,懂得阴阳的奇妙合和和生克制化的道理。懂得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恶不露形,喜不窜容的自然处世之道。

扫屋者,女人之技也!一个男人,身心能屈到女人的位置上而不恶,则为置阴能忍之人。当忍则忍之时,身份并不重要,下贱之姿亦为日后惊人之作。如韩信受胯下之辱或吳越卧薪之变一样。

这里又指如果一个家庭就几口人,如果你都调和不顺理料不了,你以何才能统帅天下?一个小家的整治亦犹如一个国家也。其方略和作为是存在一样的治理道理的。

大丈夫隐忍屈下而作,乃为日后惊人而为也!

大丈夫治家有方就能显出理国之才了!


福自福地來wjf


当然有必要联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做事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给你讲个故事吧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并且以天下为己任。 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

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 陈蕃回答:“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为什么要在意一间房子呢?”

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 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这事我自己的见解[灵光一闪]


德云社每日更新


1.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范晔《后汉书》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的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清】刘蓉《习惯说》)。另外《孟子》中也有记载。这句话的意思是: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

3.联系儒家学说,我们可以看出这反映是儒家经典思想。《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大意为通过明确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因此,“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涵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业。


潇韡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个人自律的人,会安排好自己的事情,也在实践中扩大自己的眼界。达到高度的自我认识。

山高路远,大江东去。

毛主席年轻时期,辍学后去图书馆大量阅读,还去乡下做调研,还当过兵。这些经历在之后的工农运动,枪杆子里出政权,解放战争的战役中都有体现。这就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最好的例子。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宇潜龙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扫屋和扫天下有必然的联系吗?答:一屋不扫和扫天下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有间接的联系。古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连自己的屋子就懒的打扫,怎么能你去打扫天下的房子呢?这是从打扫的本身的字面来说。当然,古人说这句话并不是指打扫屋子,而是说你连自己的一间屋子都懒的打扫,怎么能然让你去干更大的事啊。所以,“一屋不扫和扫天下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有间接的联系。这句话,还能延伸和解释出更多意思,在此不一一叙说,我是吉星高照1738,感谢🙏你的提问。



吉星高照1738


这是作者做比喻的说法,因为其内在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要把这两件事做好,需要打扫人要具备能力都相似。只是作用的层级不一样。需把屋子打扫干净,需要打扫人具备很高的智慧(要做好事是需要思考的事情很多)、规划能力(先从哪里入手)、协调能力(家具器皿如果分批清理)认真细致(保证没有遗漏)、耐性(需要较长专注,而且不能抱怨)。以上的这些在管理天下的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是管理天下比对一个屋里来说要大很多很多也复杂很多。同样要比打扫屋子的能力要求高很多,所以如果打扫屋子这样的情事都做得不好,那么想要管理好天下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精神贵族书院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一个汉语的典故,指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这句话的原文并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习惯说》 刘蓉(清) 《后汉书》中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 《孟子》中也有记载。根据用进废退原则,不适合的会被淘汰,能流传到今天的肯定有其原因。做事做人都是这样,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做好,从琐碎繁杂的小事开始做,一点一滴的积累,可能当时看不出来有什么用,但是有了扎实的基础和细致做事的习惯,那么面对真正的挑战也会胸有成竹,沉着应对,运用长久以来积攒的经验把事情做好,一鸣惊人,从而拥有了超人之才。

如果要把这两者割裂来看,一个人没有好的做事习惯,行为标准,自己的部分都做不好(一屋都扫不好),从个人来说没有很好的修身慎独。从他人角度来说,你身为表率难以服众。一叶落而知秋,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正如蝴蝶效应一般,你在这的一个微小举动,可能会引发另一个地方的巨大震荡。所以不可随意,要注意细节。普遍来说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自己可能看不出来自己哪里有问题,但是问题是确实存在的,旁人看见了有的也不敢提醒。只有自我要求高了,没做到没做好就是不行,就要从小处着手,一点一滴把自己的茅屋扫好了,才能逐渐积累,去粗存精,改掉不好的部分,慢慢升华自身的能力水平,不知不觉每个屋都扫好了,那就面面俱到了。综合实力也大大提升,从而引申到社会问题的解决,多读书,多修身,多积累实践,那就有了扫天下的治国之才,二者此时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