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开国上将排名第一,被称为“军人学者”,还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授上将军衔五十五人。在这五十五位上将之中,萧克绝对是不可忽视的一位。

他资历极高,年仅二十四岁就担任湘赣红八军军长,被毛主席称为“白袍小将”,并在上将之中排名首位。甚至在授衔之时,很多人都为他打抱不平,萧克的资历完全可以被授衔为大将,授予上将军衔是委屈他了。

他开国上将排名第一,被称为“军人学者”,还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萧克,原名武毅,湖南嘉禾人,出生于一个家境贫寒的书香门第,自小就学习《四书》《五经》。1926年2月,萧克来到广州,报考黄埔军校,但是此时黄埔军校第四期的招生已经结束。无奈之下,他报考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学制四个月。后来,这个教练所也归并到了黄埔军校。

从教练所毕业之后,萧克参加了北伐战争,并跟随国民革命军征战江西、浙江等地。1927年初,萧克在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叶挺部担任连政治指导员、连长。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进步人士。在这样的危机关头之下,萧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开国上将排名第一,被称为“军人学者”,还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1932年10月,年仅24岁的萧克已经担任了湘赣苏区红8军军长,虽然年纪不大,但此时的他已经身经百战,他作战勇猛,常常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向前冲锋,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

1933年秋天,国民党军大举进攻黎川,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整个中央苏区全面失利,形势严峻,虽然红军浴血苦战,却依然未能抵御御敌国民党军的进攻,反而使部队遭受很大的损失,完全陷于被动。

1934年7月23日,由湘赣红十七师、十六师、十八师合编的红六军团接到中央军委命令,退出湘赣根据地,向湖南中部进发,由萧克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

他们的任务是穿越贵州,到湖南中部与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联络,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开辟通道,并建立新的根据地。

红六军团任务重大,共产党知道,国民党自然也知道,一旦让萧克红六军团和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联合起来,那么大好局面将有可能出现反转。

为了阻拦红六军团,蒋介石将一切能够调动的兵力都派来围堵红六军团,并派出飞机在空中轰炸。而此时的红六军团有多艰难?在进入贵州的时候,萧克的手上连一个可以指挥行军作战的军用地图都没有。

他开国上将排名第一,被称为“军人学者”,还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为了躲避敌军的追击,红六军团只能在夜间行军,专门走小路,甚至是从没有路的高山密林中穿过。由于路途艰险,很多重型武器以及马匹都被丢弃。更困难的是,越是接近红二军团,敌军的围堵越是严密。

在石阡县东南的甘溪,他们和敌人遭遇了,整个部队被截成3节,军团参谋长李达带着一部分人撕开一个缺口突围出去,在这之后的几天里,他们找到了贺龙,在听到红六军团的处境之后,贺龙二话没说,立即派部队前去接应。

而此时的萧克,还带领着队伍处于激战中,战斗相当惨烈,满地死尸,负伤的战士纷纷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一直战斗到天黑时分,政委王震带领着红六军团的主力部队,从山间小路开始向外转移。

萧克在山上找到了一位猎户,带着他们从一条20多年前的山路中潜行,由于天黑看不清道路,后面的人只能拉着前面人的肩膀走。

多年之后,萧克将军仍然记得那个夜晚,天上下着雨,耳旁传来的全是战士们的喘息声和枪托磕地的响声,远近的山头上全是敌人的身影。

在此之前的战斗中,他从来都是身先士卒,带着部下向前冲锋,从来没有像那天这样被敌人重重包围,此时的他作为这个独立军团的最高指挥官,决定着全军上下几千人的命运。

他开国上将排名第一,被称为“军人学者”,还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1934年10月24日,在萧克,任弼时、王震的率领下,红六军团的主力终于成功与贺龙会师。出发之时,部队有9000多人,经此一役,部队的人员已不足4000。

庆幸的是,虽然损失惨重,但萧克与红六军团的任务也成功完成。红二、六军团会合之后,成立了总指挥部,号称“八千子弟”。贺龙担任总指挥,萧克任副总指挥。

他们有力地配合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并且在四省交界地区创建了红军长征途中唯一一块坚持了一年之久的红色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1935年11月19日,贺龙、萧克率领着红二方面军近2万人开始撤离湘鄂川黔苏区,实施战略转移。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了艰苦的长征之路。

在长征途中,萧克冒着枪林弹雨英勇奋战,被毛主席称赞为“白袍小将”。一次战斗中,他负了伤躺在担架上,毛主席看到之后,将身上的大衣脱下,轻轻地盖在萧克身上,深情地对医护人员说,一定要尽快医治好我们的"白袍小将"。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也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他开国上将排名第一,被称为“军人学者”,还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1942年2月,萧克担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他协助聂荣臻发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指挥该地区的反“扫荡”战役,并总结和推广了冀中地区的地雷战、地道战等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1955年,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及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萧克心胸宽广,不慕名利,在授衔之时,很多人都认为以他的功劳,完全可以授衔为大将,纷纷为他打抱不平,而他坦然的说道:

“很多的战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战争中都牺牲了,我早该打死了,评不评衔,评什么都行。”

他开国上将排名第一,被称为“军人学者”,还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值得一提的是,萧克并不是一个只会带兵打仗的武将,他还是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海伦·福斯特·斯诺曾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中写道:

“像周恩来、徐向前和毛泽东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

萧克曾率领200多名专家学者,历经八年,编纂成了《中华文化通志》,这是一部史无前例的文化巨著。

在众多的开国将军中,他也是唯一一位写过长篇小说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将军。从1937年5月动笔,到1939年10月结束,萧克写成了一部长达40万字的小说初稿,书名暂定为《罗霄军》。

1988年,他将这部几十年前写的小说更名为《浴血罗霄》并出版,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2008年10月24日,萧克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中共中央讣告称其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