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聽聽老師們說的關於職稱評定的那些事兒吧

“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落評更灰心!”——說的就是教師職稱評定那點事兒!不久前,有網友總結了教師“十大痛”,其中“職稱評定”高居教師“十痛”之首。

最近,中國教育報記者也對此問題進行了採訪,教師們紛紛感嘆,評職稱太難,評職稱太痛。職稱評定本該是促進教師工作的一種舉措,應讓教師感到幸福和快樂,為什麼如今讓不少教師感到糾結和無奈?為什麼本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舉措,卻讓一些教師想說愛你不容易?

從今天起,中國教育報微信、好老師微信將聯合中國教育報共同關注這個話題,聽老師們的呼聲,為老師們呼籲。職稱評定到底有多難?有多痛?

一起來聽聽老師們說的關於職稱評定的那些事兒吧!


一起來聽聽老師們說的關於職稱評定的那些事兒吧


職稱評定“難”在哪兒?

名額太少,只能靠等

提起職稱評定,淄博一位中學教師說,學校700多個老師,高級名額一年也就一個,中級名額2到3個,排隊等高級的有300多人,等中級的100多人,“幾乎看不到希望。”

名額緊張,一直是職稱評定的老大難問題。

不少老師反映,優秀的老師太多,可職稱名額太少。一些老師已經符合了條件,摩拳擦掌地準備評職稱,可是一年也不一定能等來一個名額。

更有老師反映:“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評職稱更難,要論資排輩,這個退休,那個補上,只能等著。”

“俺也不去想高級職稱了,前邊一群人排隊呢!”山東“80後”教師李虹“樂天知命”,“沒有名額啊,論資排輩,幹得再好,晉級還是沒有希望!像我這麼大年齡的,能評上中級已經很幸運了!”

因為名額少,一些學校採取職稱評定的評、定分開政策,雖然有一些老師條件符合了,但是還要等名額,這也讓一些老師感到焦慮。

不同地區之間,各級各類的教師之間,在評職稱上也有很大的差異。網友@王長厚說:教師職稱尤其是解決“民辦園校教師”的職稱評定,是個由來已久的問題。還有老師反映,在評職稱的機會上,城鄉教師差距巨大,相比城裡,農村教師評職稱更難。


一起來聽聽老師們說的關於職稱評定的那些事兒吧


重科研輕教學,一線教師評職稱難

在職稱評定中,年度考核、評優選先、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認定等,都可作為參評高級職稱的業績條件,而在這些榮譽的評定方面,和中層以上幹部相比,普通教師普遍處於劣勢。

孫明說:“能得到高級榮譽的一般是學校領導、中層幹部,一線教師勤勤懇懇工作多年,也不一定能獲得個小小的區級榮譽。”

“現在的教師早不是從前那種安安穩穩、悠閒自得的教書先生了。”有教師表示,一線青年教師身上都壓著很重的教學任務,難以有時間開展教學以外的研究工作,可絕大多數的考核都以科研為主,發表論文的數量和期刊等級、申請的課題數量和大小等等都是擺在眼前的“難題”。

而最大的難題在於,越有資歷、頭銜的老師越能拿到高級別課題,越能有更多機會,一線青年教師幾乎沒機會。

職稱評定“痛”在哪兒?存在不公平現象,學生喜歡、課教得好的教師未必能評上

有網友留言表示:職稱和工資掛鉤,對教師來說意義重大。所以,機會一來,有的老師就拼命找關係,找人代寫論文,甚至形成了產業鏈。現實中,有這種“誰的關係硬,誰就能評上職稱”的現象存在。

中國青年報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對於“哪些職業最受職稱評審之累”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教師排在首位,73.2%的人選擇此項。76.5%的人意識到目前職稱的最大問題,是職稱評審制度不能反映人的實際能力;65.7%的人表示,名額分配中存在拉關係等現象。

還有網友表示,老師為爭指標“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影響了教師之間的團結、和諧,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教師程平工作近20年,成績突出,就是晉升不上一級教師。“因為每次晉級標準都在變,量身定做、名額分配,人為因素多,導致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程平說,“精力放在晉級上,哪還有心教學啊!不僅如此,還人為增加了教師之間不合理競爭的內耗,說起來是笑話,傳出去丟人。”

評上職稱的老師易懈怠,沒評上的只能“多勞少得”

人民網一篇報道顯示,晉升了職稱的人有40%以上的早已不再代課或不用代課了,他們中的人有的當了校長、中心校長、報賬員、督導、後勤人員等;而另外一部分仍處在一線的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教師,也絕大多數不再擔任所評學科的教學工作。

因為職稱與工資緊密掛鉤,一些教師反映,評上職稱的教師與沒有評上職稱的教師工資差距越來越大。而沒有評上職稱的教師,往往在教學一線工作,最為辛苦,但卻因為職稱與工資過多掛鉤而拿不到更多的工資,這挫傷了一線老師的積極性。“比如,班主任勞累又費心,待遇比較低,很多人不願幹。”

就在今年兩會期間,幾位來自山西的教師網友呼籲代表委員關注教師職稱問題:“教師職稱與工資過多掛鉤,導致教師同工不同酬,存在多勞少得、少勞多得的現象。”


一起來聽聽老師們說的關於職稱評定的那些事兒吧


準備評聘材料精疲力盡,老師無法安心教學

“現在的教師職稱評選就是做各種材料!”中國教育報微信的網友反映,為了評高級教師職稱,往往需要幾天幾夜才能做好材料,反覆地修改,反覆地上傳。

在百度上搜索“職稱程序”,小編髮現,百度經驗中專門有一條“教師評中學一級職稱的超詳盡流程”,點開一看有八個步驟。

正因為程序繁瑣,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一些老師認為,教師的本職工作應為教學,而如今卻往往要為評職稱而花大量時間、精力在準備材料等無關教學的事情上。

“教師最主要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而現在卻有這樣的現象:跟職稱有關的我做,跟職稱無關的,我就不做!”中國教育報有網友認為這實在是“本末倒置”。

還有老師反映,評職稱所考察的內容,並不一定能夠科學反映出老師的水平,一些上課很棒的老師評不上職稱,而一些評上職稱的老師,實際上課卻上得不怎麼樣。

廈門市某重點中學初三語文教師劉飛(化名)說,有個歷史老師,教課的班中考成績每年都是第一名。可他的職稱評審就沒過關,因為論文不夠,學校一點辦法都沒有。

職稱制度如何改革更科學?

2015年2月,教育部發布2015年工作要點,其中指出,要全面推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對此,一些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提出了具體實施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教育專家朱永新認為,因為職稱評價體系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對年輕教師發展不利。受職稱評定製度影響,評職稱需要滿足發表論文、考職稱外語和計算機等附加條件,導致很多人為此耗費了太多的精力,而沒有把精力放在主業上面。應該取消職稱的評定,改為用人單位聘任,讓職稱與待遇脫鉤。至於與職稱直接掛鉤的待遇問題,應由用人單位根據工作人員的業績和表現來確定。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要建立教師委員會進行同行間的業內評價、建立家長委員會、社區教育委員會進行全程的監督、審議和多方意見表達,以保證教師職稱評定的公正性。

廣州羅湖區某市屬重點中學一位不願具名的班主任老師建議,應建立起學校、市級、省級三級的評審機制,以形成相互制約監督,同時要求每所學校屆時公佈職稱評定標準,以形成學校間的相互監督;在兩名條件相當的老師中,應首先考慮來自非名校教師的職稱評定。

甘肅省蘭州市第五十四中學教師徐生壇建議,應讓領導幹部與一線教師在職稱評定方面“分灶吃飯”。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一位研究員稱,現在為職稱評審而發表的論文佔了期刊論文三分之二的比重,但論文質量卻很差。“明確崗位的要求和核心的業績很關鍵,如果崗位需要論文,那就保留,有的崗位不需要,就可以不要論文,不能本末倒置,為求論文而論文。”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明確提出“職稱(職務)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增加鄉村學校中高級崗位數量,實現縣域內城鄉學校教師崗位結構比例總體平衡;改進鄉村教師評審標準,不作外語成績(外語教師除外)、發表論文的剛性要求。對此,很多受訪的中小學教師表示充滿期待,希望改革儘快落地,讓農村教師的職業發展更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