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勢突圍》—56位管理學家建言

歲末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事件席捲華夏大地,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守望相助,與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展開了一場新時代的人民戰“疫”。在這場抗擊疫情的鬥爭中,上至黨和國家,下至基層民眾,上下齊心,堅決依法科學防控,精準科學施策,為贏得疫情防控的最後勝利而努力!

在此非常時期,一批優秀的中國管理學界教授們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積極行動起來,立言求真,立行求實,科學研判,深刻解讀,努力成為黨和國家的“智囊團”,企業施策的“參謀部”,為中國管理的提升和進步提供真知灼見。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當代中國管理學者的優秀品質,那就是永遠將國家利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幫助和支持企業應對疫情為己任,履行了作為中國管理學家的社會責任。

需要看到,這場疫情鬥爭是異常複雜和異常膠著的,是一場與看不見的敵人之間開展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場鬥爭涉及面非常廣,從湖北到全國,不僅是特大公共衛生事件,還是社會治理、政府治理、公司治理問題的綜合反映,是社會心態、人際交往、生活習俗、工作環境、辦事準則等一系列問題的集中表現。在這場人民戰“疫”中,我們既有成績,也有不足,可喜的是這群優秀的管理學家充分發揮各自所學,在短時間內深入思考,為黨和國家、政府部門、企業的各項工作提供大量的建議和思路。化危為機,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他們認真、負責、積極的態度是值得肯定和讚賞的。


《逆勢突圍》—56位管理學家建言


新型冠狀病毒突然襲來,因看不見、摸不著、傳染途徑不明,加上人群快速移動,感染和蔓延防不勝防,迅速釀成重大疫情,人們危機感、焦慮感不斷髮酵,鋪天蓋地的雜亂信息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對(小概率)感染的恐慌,也誘發了哄搶口罩、相關藥品、防護物資和食品,以及不法分子趁火打劫、造假、哄抬物價等現象。如何儘快消除慌亂,幫助人們冷靜、理性、有效配合各級政府正在採取的各種措施,以儘快控制和阻斷病毒的蔓延?政府如何借鑑以前SARS防控經驗和此次疫情新情況,迅速完善和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協同體系?

面對疫情及帶來的巨大挑戰甚至是危機,企業如何應對?中小企業怎樣度過難關?政府如何幫助?特別是當世衛組織(WHO)2020年1月30日宣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後,美國暫時禁止過去14天內到過中國的外國人入境,許多國家和航空公司中斷往來中國的航線,更嚴重的是,美國等國家將中國旅行預警級別升至最高的四級,即警告其公民不要前往中國或馬上離開中國,疫情不僅可能阻滯中國經濟發展,也可能引起世界經濟衰退。而且,中美貿易戰、英國脫歐、單邊主義和民粹主義等因素使全球發展環境惡化,各國應對風險的能力降低,政府如何在危機中均衡抗疫與發展的關係?如何在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處理各種矛盾和快速恢復經濟社會秩序?

眾志成城、打贏抗疫這場人民戰爭,既需要政府強大的集中力量,也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行動和協同配合,更需各方的專長、建議和智慧。

中國管理50人,是一群自願走到一起的管理學者,他們大多是各類組織的執行者、學術研究的帶頭人、學界活動的中堅。面對疫情的挑戰,自然責無旁貸,希望以自己的專業、學識、研究、經驗和智慧,進言獻策。

因情況緊急,我們邀請他們中相關學者,分別就“中國企業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為中小企業渡過疫情難關支招!”“突發疫情下的政府治理?”三大話題貢獻智慧。

對第一個話題,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國際政治經濟環境飄忽不定的關鍵期,16位管理學家就企業應如何闖過難關,如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疫情過後,企業如何實現“重新上路”甚至“在發展上實現飛躍”等問題發表意見。

針對第二個話題,19位管理學家,就中小企業如何逆勢而上,突破疫情重壓?如何在疫情中存活下來?又如何化“危”為“機”、轉危為安?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面對第三個話題,17位管理學者認為,疫情在極短時間內對我國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能不能戰勝疫情,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政府的治理能力。與2003年非典疫情相比,我國政府在應對措施、統籌能力、響應速度等方面進步很大。但在此役中也暴露出了我國政府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於是,大家就我國重大疫情應對協同體系的建設、政府治理的效能、應急事件的預警、輿論體系的透明和有效引導等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