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居住区建筑风环境模拟的思考

时至今日,新冠肺炎患者的总数仍在增加,时刻牵动着每位国人的心绪。在此,让我也深刻领悟到什么是“只有大家好了,小家才会好”的真理。作为规划师,在快速城镇化、快速城市建设、快速规划设计周期的背景下,有时容易使我们忘记初心,忘记本专业的赋予我们的使命和担当。早在19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城镇化发展迅速,城市汇聚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但房屋建设远没有跟上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工人住房紧缺、居住环境拥挤、卫生条件恶劣,导致疟疾等传染病流行,带来一系列城市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这也为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奠定了基础,为城市规划解决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我们现在在这里思考、呐喊、建言献策,但不应止于未来这场战“疫”的胜利,而应始于这场战“疫”的开始,止于城乡规划专业的终结。

在疫情形式依然严峻背景下,“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成为全国预防新冠肺炎的宣传标语,早已被家喻户晓。作为一名十年来一直在不断探寻“城市规划如何让居民生活更美好”的居住区规划从业者,想从一点——居住区建筑风环境模拟切入,简单阐述其对居民日常生活、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性。具体为使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在规划设计方案阶段,模拟用地范围及四至临界区域内建筑三维环境中室外人行高度处四季风速状况,表征居民日常步行和户外活动的适宜性、表征室外空气中污染物消散能力;迎风面和背风面建筑表面风压差测度室内自然通风能力,表征室内空气污染物消散能力。同时,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建筑物属性(建筑高度、建筑面宽、建筑进深、建筑朝向等)和建筑群体空间组合方式达到规划设计方案,从整体布局和结构、建筑日照和风环境模拟等技术综合性价比最优。这样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室外和室内居住环境,真正做到冬季防风保温、夏季通风纳凉,节约能源,还能为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有效室内自然通风换气,减少空气污染物对居民身体侵害起到实质性作用。诸如,下图所示(图1——图4),展示了某居住组团建筑室外人行高度处风环境冬季、过渡季、夏季模拟情况,据图可知,偏南部区域本设计为高品质多层电梯洋房区域,但因建筑面宽过宽,南北建筑间距仅为满足日照要求,导致建筑楼间室外人行高度处风速过低或出现静风区,降低居民室外步行与活动舒适性,更不利于室外污染物自然消散。再如,下图所示(图5——图10),展示了冬季、过渡季、夏季迎风面和背风面建筑表面风压差,据图可知,依然是偏南部区域的多层电梯洋房,特别是靠近中心景观带两侧建筑部分,本来具有较好景观资源和高溢价销售空间,但其风压差小于0.5Pa,不利于建筑室内自然通风,不利于室内污染物消散,反而降低了居住品质。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居住区建筑风环境模拟的思考

图1 总平面示意图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居住区建筑风环境模拟的思考

图2 冬季室外人行高度处风速云图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居住区建筑风环境模拟的思考

图3 过渡季室外人行高度处风速云图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居住区建筑风环境模拟的思考

图4 夏季室外人行高度处风速云图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居住区建筑风环境模拟的思考

图4 夏季室外人行高度处风速云图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居住区建筑风环境模拟的思考

图5冬季建筑背风面风压图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居住区建筑风环境模拟的思考

图6 冬季建筑迎风面风压图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居住区建筑风环境模拟的思考

图7过渡季建筑背风面风压图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居住区建筑风环境模拟的思考

图8过渡季建筑迎风面风压图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居住区建筑风环境模拟的思考

图9夏季建筑背风面风压图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居住区建筑风环境模拟的思考

图10夏季建筑迎风面风压图

2018年6月由广东省室内环境卫生行业协会主办的“2018聚焦健康人居室内环境与健康高峰论坛”,钟南山院士就曾表示,引发室内空气污染的原因52%是通风不足造成。刨除居民自身少开窗、不开窗原因,试想又有多少是我们规划设计不合理造成的呢?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制定居住区建筑风环境模拟强制性标准用于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让规划师与医护工作者共同成为居民的健康的守护神。

致谢:

在此向抗击新冠肺炎的广大医护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