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界最大爭議:徐悲鴻的國畫西方化,是進步還是倒退?

(導讀:關於徐悲鴻的爭議由來已久,幾十年來在美術界引發巨大的爭議。傳統派詬病他誤導了中國畫的傳統,現代派詬病他的國畫“改良”妨礙現代美術進程。)

美術界最大爭議:徐悲鴻的國畫西方化,是進步還是倒退?

美術界最大爭議

徐悲鴻的國畫西方化

是進步還是倒退?

吳冠中:當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

邵大箴:當代美術理論家、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

徐建融:著名美術史論家、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蘇立文:當代西方中國現代美術史研究的學術泰斗

吳冠中評徐悲鴻:徐悲鴻可以稱為畫匠、畫師、畫聖,但是他是“美盲”,因為從他的作品上看,他對美完全不理解,他的畫《愚公移山》很醜,雖然畫得像,但是味兒呢?內行的人來看,格調很低……審美的方向給扭曲了……蘇聯的東西還是二手貨,從歐洲學來的。這些東西來了以後,把中國的審美方向影響了。

蘇立文評徐悲鴻:儘管他的技術革新對中西繪畫是一種貢獻,然而他不是第一流的藝術家。他的繪畫,不論是水墨畫或是油畫,少數風景畫除外,很少給人以意想不到的驚喜感,或者一種視覺的內在緊張感,甚或是一種愉悅的美感。

邵大箴評徐悲鴻:徐悲鴻和他的畫派不是沒有缺陷和不足的。這些缺陷和不足,一方面是由於他個人的侷限(在藝術趣味這個問題上,容許偏愛,這偏愛既是藝術家常常具備的品格,而又是一種天然的侷限);另一方面是時代的因素造成的。

美術界最大爭議:徐悲鴻的國畫西方化,是進步還是倒退?

徐悲鴻(1895—1953年),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人。早年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最喜畫馬。

傳統派詬病他誤導了中國畫的傳統,現代派詬病他的國畫“改良”妨礙現代美術進程。

徐悲鴻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在點評徐悲鴻藝術時,徐建融坦承,20世紀的中國畫壇湧現了許多出色的藝術家、教育家、改革家,但當我們歷數這些叱吒風雲的人物時,不得不承認,在美術界造成最大影響也最具爭議性的畫家,莫過於徐悲鴻,而影響與爭論最集中的問題,莫過於他對中國畫的“改良”。但邵大箴則指出,徐給中國近代美術輸入了新鮮血液,使之朝氣蓬勃,那是成果卓著的。

美術界最大爭議:徐悲鴻的國畫西方化,是進步還是倒退?

中國公派留學美術第一人

徐悲鴻平生最愛畫馬

在點評徐悲鴻藝術道路時,蘇立文曾如此評價,在相對短暫的生涯中,徐悲鴻走過了從清末一個畫祖先肖像的畫家,到一位沙龍油畫家,再到一個模範藝術家的路程……在藝術技巧和目的的嚴肅性方面,為學生們樹立了崇高的典範。[1] 結合蘇立文這段評價可見,徐悲鴻一生的從藝之路鮮明,且有跡可尋。

徐悲鴻,原名壽康,1895年出生於江蘇宜興一個貧僱農家庭。9歲起,徐悲鴻跟隨父親(畫師和村私塾教師)學民間繪畫手藝,即蘇立文所言的“畫祖先肖像”。20歲那年,在友人的幫助下,考入了震旦大學,並自學素描。學習期間,認識了著名油畫家周湘,嶺南畫派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劍父。在畫作上,得到了三位前輩的讚許和指點,而書法方面,亦得到了康有為的點撥,其對書畫創作的信心,由此大增。

美術界最大爭議:徐悲鴻的國畫西方化,是進步還是倒退?

應該說,年輕時期的徐悲鴻,是相當幸運的。他是中國公派留學學美術的第一人,曾先後留學於日本、法國,遊歷於西歐諸國,有機會學習觀摩、研究西方美術。特別是赴法留學期間,徐親眼目睹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優秀畫作,受這一西方藝術的視覺衝擊,及心靈上的觸動後,他對西式的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考入了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弗拉芒格是其導師,擅長曆史題材的人物畫,其畫作不尚細節的刻畫,而注重色彩的和諧搭配與互襯。這是徐悲鴻開始接受正規的西方繪畫教育起點,當時所學為油畫與素描。這一時期,徐悲鴻的繪畫水平日漸提高,創作出了一系列以肖像、人體、風景為主的素描、油畫作品。他不但繼承了西方古典藝術嚴謹完美的造型特點,還掌握了嫻熟的繪畫技巧。如蘇立文所評,當上了“沙龍油畫家”。

​1927年歸國後,徐陸續創作了取材於歷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畫作,這些畫作借古喻今,意在表達畫家,或熱愛祖國,或激勵人民的情愫。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危亡之際,徐悲鴻創作了大量振奮民心的題材,如他的國畫代表畫作之一《九方皋》、最著名的油畫人物肖像之一《珍妮小姐畫像》、國畫《愚公移山》等。結合這些畫作來看,尤其是歷史題材,不難看出,他的油畫風格,受弗拉芒格影響較大。

然而,徐悲鴻最為後人所熟知的當屬畫馬。他畫馬多數為水墨,少數著色,亦略施淡色,突出水墨效果。所畫馬多為立馬、奔馬,而少畫臥馬,多畫瘦骨嶙峋的戰馬,而很少畫膘肥體壯、養尊處優的馬;所有的馬都沒有馬鞍和緩繩,它們在寬廣的原野上狂奔,堅韌、奔放、驍勇、英姿颯爽,具有人格象徵意義。其中,以悲壯為基調的馳騁沙場,或渴望馳騁沙場的戰馬,這類作品數量最多。[2]最為知名的當屬《八駿圖》、《春山十駿圖》。然而,天不假人,原本迎來藝術創作第二個高峰期的他,58歲那年,卻因腦溢血而離世。

美術界最大爭議:徐悲鴻的國畫西方化,是進步還是倒退?

三次嘗試改良中國畫

風格穩定後變化不大

談及徐悲鴻的藝術之路,徐建融指出,20世紀的畫壇,在美術界造成最大影響也最具爭議性的畫家,莫過於徐悲鴻,而影響與爭論最集中的問題,莫過於中國畫的“改良”。[3]

為何?結合著徐悲鴻自身對中國畫的理解、進而融入創作,不斷嘗試著求變談起。約1919年前,劃為第一階段。從這一時期的畫作來看,徐悲鴻的畫法基本上是採用水彩、水墨加勾線。水彩畫法是以色彩和光影為主要造型手法,同時採用中國畫的筆線勾勒輪廓,強化質感,這種畫法也是那一時期較為常見,且也被大眾所喜歡的一種中西融合畫法。20世紀許多畫家如方人定、李可染等,都曾採用過這種方式繪畫;第二階段,從1925年至1931年間,徐悲鴻留法後期至歸國之初,主要畫作集中在油畫與素描上,中國畫創作不多。從這時期的作品可見,畫風明顯發生轉變,開始向中國畫傳統迴歸,屬於向成熟的過渡期階段。其代表作有《漁夫》(1926年),該畫完全採用了傳統繪畫方式,線條流暢,沒有水彩的光影,背景亦有留白,人物形象並非寫生,而是來自傳統中,再看題款亦是傳統方式。不過,這幅畫作裡則有任伯年繪畫風格。徐悲鴻一生最為崇拜的人當屬任伯年。而歸國後,其畫風裡有任的影子,亦不難理解。在花鳥等動物題材上,徐悲鴻則開始向水墨大寫意的方向轉變。如《竹》,畫中竹的構圖及筆法,皆從傳統中來,包括題句“一卷石,數片竹,無他志,志已足”,也與傳統文人畫一致。

美術界最大爭議:徐悲鴻的國畫西方化,是進步還是倒退?

我們不妨將這時期,稱為徐迴歸傳統的階段。為什麼這樣講呢?留學前,那種水彩加勾勒的畫法,他自我發現,那種粗糙、水平尚佳,且不中不西的畫法,似乎不適合自己,因此採取了“以退為進”的辦法,進行改良。因此,到了1931年後,即第三階段,徐悲鴻對中國畫探索,逐漸走向成熟,其標誌性的轉變在於摹仿傳統繪畫的痕跡逐漸消失,早期的水彩畫法更是被淡去,在自然融入一些西畫因素外,有了自己的創新畫法,其個人畫風也清晰起來,並走向成熟期。[2]由於徐反覆倡導描繪重大歷史題材、弘揚民族精神的現實主義藝術,因而這一時期創作出了不少代表畫作。觀看這一時期的畫作,為人們所熟知的人物畫,如《九方皋》(1931年)、《船伕》(1936年)、《愚公移山》(1940年)、《田橫五百士》(1940年)等。而在他的改良相對成熟後,即樣式風格穩定後,就沒有再大的變動,後期只是在不斷地強化它,保持穩定狀態。

美術界最大爭議:徐悲鴻的國畫西方化,是進步還是倒退?

徐倡導“以素描為藝術基礎”

被認為誤導了中國畫的傳統

在梳理有關徐悲鴻研究時,亦發現,關於徐的研究資料最多,近百篇文獻、超過了800篇的文章。這不禁令人深感,徐悲鴻這三個字,短暫的一生,究竟承載著多少爭議與追捧?細數歷數名家批判聲音,其中不乏重磅級人物,如潘天壽、傅雷、吳冠中及蘇立文……不過,對於徐在美術教育影響及貢獻,邵大箴客觀認為,徐給中國近代美術輸入了新鮮血液,使之朝氣蓬勃,那是成果卓著的。[4]

最大膽批判徐悲鴻的當屬蘇立文,他直言, 他(徐)可能是一位熱情的愛國者,一位忘我的教師,但是對一個畫家來說,說到底唯一的一件事——繪畫自身,他卻缺乏劉海粟、林風眠那樣的熱情和虔誠。因此,他的作品幾乎僅僅止於合格而已[2]……吳冠中則更是毫不客氣地批判,徐悲鴻的國畫“改良”。他認為,徐悲鴻是完全反對西方現代繪畫的。他的觀點要寫實的,不寫實的東西他就看不慣,公開反對現代的繪畫。

美術界最大爭議:徐悲鴻的國畫西方化,是進步還是倒退?

不過,徐建融從較平緩的角度方面指出,傳統派詬病他的寫實論和素描觀,即徐倡導“以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他們認為他誤導了中國畫的傳統;而現代派又詬病他的寫實論,是以不寫實應取代寫實、不寫實為藝術、寫實為工匠的立場而斥徐為“美盲”,他們甚至認為,徐悲鴻的國畫“改良”妨礙了現代美術的進程。但從創新的角度來講,徐悲鴻的現實主義和寫實主義,實際上是當繪畫走上了一條有可能解構自身的創新道路之後,要求重新走回到業已經過千餘年發展所形成的本質大道。即使在多元化的今天,它也是不容遺棄的一元。而至於他的素描論,徐並沒有講素描是中國畫的全部,而不需要筆墨。[3]他還表示,徐悲鴻當然有不足,有缺陷,因為他是人,而不是神。

參考文獻:

蘇立文《20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家》

華天雪 《徐悲鴻的中國畫改良》

徐建融 《徐悲鴻的藝術觀》

邵大箴《夜讀,兼談寫實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