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

馬祖創建叢林,百丈訂立清規。馬祖道一與百丈懷海這一對師徒,開啟了禪宗叢林清規制度的中國化,也為禪宗後來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何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

馬祖道一禪師

據說,馬祖道一的老師南嶽懷讓曾經得到六祖慧能預言:“向後佛法從汝邊去,馬駒蹋殺天下人。”這一“馬駒”,便是後來的馬祖道一。

道一幼年依止資州唐和尚出家,受具足戒後,於開元年中,在南嶽衡山傳法院終日修習禪定,懷讓深知他是法器,便前往誘導,問道:“大德坐禪,圖個什麼?”

道一回答:“圖作佛。”

懷讓於是取來一塊磚,在道一的庵前磨了起來。起初,道一併不予以理睬,但日

子久了,他也覺得納悶,便問道:“你磨磚做什麼?”

懷讓答說:“磨作鏡。”

道一笑著說:“磨磚豈能作鏡?”

懷讓也反問他:“磨磚既然不能作鏡子,那坐禪又豈得成佛?”

道一心中猛然一醒,即向懷讓請教法益。懷讓於是告訴道一,於無住法不應取捨。這個“磨磚作鏡”的因緣,使得道一豁然契悟,禮懷讓為師,親為承侍,長達 十年。道一後來離開南嶽,獨自往江西開元寺駐錫課徒,以“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大弘禪風。入室弟子有百丈懷海、南泉普願等一百多人,世人稱他的法脈 為“洪州禪”。由於道一的俗姓是馬,因此當時的人尊稱他為馬大師、馬祖;道法大開之後,“江西馬祖”之名也隨之不脛而走。

禪法傳入之初,禪宗僧侶大多棲住於律寺,時日一久,齟齬叢生,所以馬祖道一便在荒山另建叢林,作為安頓禪僧之所。百丈懷海禪師承繼開創叢林的馬祖道一 禪師,立下一套極有系統的叢林規矩——百丈清規,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即是此意。百丈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曾經也遇到 許多的困難。因為佛教一向以戒為規範的生活,經百丈禪師的改革而為農禪生活,因此有人批評他為外道。由於懷海禪師住持的叢林位於百丈山的絕頂,故又號百丈 禪師。

何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

百丈懷海禪師

百丈每日除了領眾修行外,必定親執勞役,勤苦工作,對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極其認真,對於平常的瑣碎事務,亦不肯假手他人。漸漸的,百丈禪師年紀老了, 但他每日仍隨眾上山擔柴,下田種地,過著自耕自食的農禪生活。弟子們不忍年邁的師父仍做這粗重的工作,因此,大眾懇請他不必隨眾出坡(勞動服務),但百丈 禪師堅決地說道:“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廢人?”

弟子們阻止不了禪師服務的決心,只好將禪師所用的扁擔、鋤頭等工具藏起來,不讓他做工。

百丈禪師無奈,只好用不吃飯的絕食行為抗議,弟子們焦急的問道:“為何不飲不食?”

百丈禪師道:“既然沒有工作,那能吃飯?”

弟子們沒辦法,只好將工具又還給他,讓他隨眾生活。百丈禪師的這種“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為叢林千古的楷模!

百丈懷海在百丈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禪門清規,這就是聞名於世的“百丈清規”,是禪宗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百丈懷海撰有: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唸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力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要,

待客以誠實為供養,山門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禮,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傳給百丈禪寺的僧眾,隨後流向全國各地的大小禪寺。從此以後,成了歷代禪僧們共同遵守的座右銘。由於《百丈清規》的制定,叢 林經濟得以自給自足,並有其特有的教團組織,所以在會昌法難之後,禪宗仍能一枝獨秀地屹立於亂世,乃至傳燈一千多年而不衰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