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畢業甘願做女騎手的葉愛玲:不矯情的人生更值得稱讚

(1)

52歲的配送女騎手葉愛玲,1991年同濟大學管理系畢業,曾做到管理層,也自己做過生意,2004年兒子出生後,她選擇辭職做了一名全職媽媽,在家一待就是十多年,兒子上了初中後,她感覺家裡空蕩蕩的,就想找一份工作來做。


但脫離社會太久,以前學的那點知識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選來選去,她決定做一名配送騎手,這份工作時間靈活彈性大,比較自由,可以照顧到家,正是她想要的。


新冠疫情期間,葉愛玲連續工作了38天,每天給客戶送藥、送菜、送生活必需品,有天一個客戶買了三桶酒精,將近50斤重,帶酒精不能坐地鐵,只能坐公交,葉愛玲帶著這50斤重的酒精,換了三趟公交,走完了半個廣州城,歷時4個半小時才將酒精送到客戶手中。


葉愛玲說,配送的日子是溫暖的,總有客戶在收到物品後會對她說聲謝謝,囑她路上注意安全,有人還會在平臺上給她一點小費,這也讓她感受到了做這份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她還說,有些東西是她在疫情期間才感受到的,疫情雖然可怕,但人間還是有溫情的。


因為疫情期間的突出表現,葉愛玲的事蹟在央視新聞播出,她被稱為“凡人英雄”。


但有網友看到葉愛玲“同濟大學畢業”的學習經歷,對葉愛玲的選擇發出了質疑:“同濟大學畢業,去做騎手,讀書的意義何在?”


更有人用“同濟大學畢業淪為騎手”這樣的字眼來做為文章標題。


還有人調侃到:“同濟大學畢業去做騎手,可能是想把所在的企業搞成連鎖品牌。”


確實,1991年同濟大學畢業,那個年代的一紙畢業證書、尤其是同濟這樣知名大學的畢業證書有多高的含金量,我們想想便知,葉愛玲畢業後在企業工作,能做到管理層,說明自身能力也不差。這樣高層次的知識分子選擇去做騎手,似乎真的讓人難以理解。


當騎手、給人跑腿雖是一份正當的職業,但它不需要太多的知識和職業技能,網友對葉愛玲的選擇提出質疑,認為她浪費了“同濟大學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習經歷,白讀了一回書,因為自古以來讀書人都被認為是要做“腦力勞動者”的。


其實葉大姐說了,她當了十年家,庭主婦,想找工作的時候才發現與社會脫節太久了,她只是認為做騎手時間靈活、彈性大、比較自由可以照顧到家庭,而且完成一單任務後就可以拿到報酬。


簡單的理解就是,葉大姐之所以選這份工作,是因為它不需要太多的知識和技能,不用費很多的腦筋、不用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只需花費些體力就能做到做好,而且時間靈活、自由度大,比起在公司上班的腦力工作者來說更為輕鬆。


葉愛玲在在家帶娃數十年、與社會脫節太久、知識沒有後續更新的情況下選擇“騎手”做為一份新的職業,其實是對自己所處境況的正確認知,

不拿過去的輝煌來衡量眼前的人生,不對過去的事情戀戀不捨,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今天我無意於歌頌葉大姐無懼疫情、連續工作38天到處送溫暖的奉獻精神,當然這是需要我們大力弘揚的,讓我更敬佩的是她頭頂同濟大學畢業的光環、卻肯放下身段甘願做一名女騎手的勇氣,這種能夠認清自己的境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不矯情腳踏實地的生活態度更值得我們稱讚!

同濟大學畢業甘願做女騎手的葉愛玲:不矯情的人生更值得稱讚


(2)

遠房表哥的兒子,大學畢業後考了三年的國家公務員,今年到了第四年,仍舊在家啃老,親戚朋友勸他考市上的公務員,先上班把自己養活住了再說,他執意不肯,說要考就考國家的,別說縣市一級的,連省上的公務員招考他也不會去報名。


表哥表嫂雖說都有工作,但也就普通的工薪家庭,一個兒子雖然養得住,但二十幾歲快奔三的大小夥子不出去工作算怎麼回事?老兩口因為兒子的工作問題愁的要死,他們的兒子卻不那麼想,因為他當年高考全市前二十,不考個國家公務員對不起他曾經輝煌。


同事的哥哥一九九四年醫學院大專畢業,本來可以輕鬆分配到縣醫院工作,但他不肯去,非要家人找關係給他把工作弄到我們市唯一的一所三甲醫院——市醫院,理由是市醫院是上層人待的地方,而縣醫院不是。關係沒找成,進不了市醫院他就一直不肯出去工作,一待好多幾年,最後重度抑鬱徹底失去了生活能力。


世上的每樣工作都需要人幹,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只要自己心裡坦蕩,管他別人怎麼說。


表哥的兒子和同事的哥哥就是把自己看的太高了,對自己對這個世界沒有正確的認知,才會導致悲劇的發生。


(3)

葉愛玲今年52歲,她的兒子2004年出生,當時她已是36歲的高齡產婦,也許這個孩子來的不易,也許36歲的年紀讓她特別珍惜做母親的機會,她才不得已放棄了事業,辭職做了一名全職媽媽。


十年後迴歸社會,她發現她曾經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已經不能再做為她重回職場的籌碼,況且相比於動腦去做一名腦力勞動者,她更喜歡簡單的工作,時間上的自由、每單完成即可獲得的報酬、每天穿梭於城市的大街小巷與行行色色各個階層的人打交道的樂趣都成為了她選擇這份工作的理由。


人活世上,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工作,腦子輕鬆、身體也輕鬆不用費一點力氣的工作大概沒有,選擇費腦子還是費體力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自由,但腦子和身體必須有一個在路上,事實上,很多時候腦子和身體是需要協同並進的,這就是為什麼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和只知學習不會實踐的人都不能立足社會的原因了。


“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腦子”和“身體”分家,人就不能成其為人。


人們對葉大姐選擇的質疑本質其實是對“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質疑,它們本無優劣、高低之分,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有意將它們劃分了層次。


比起我那位堂哥的兒子和同事的哥哥,葉大姐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侷限,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這種不眼高手低、不挑剔、不矯情的生活態度值得現如今大學畢業後對工作挑三揀四的大學生們學習,連自己都養不住的人是沒資格挑三揀四的,我們只有在先填飽了肚子的情況下才能去追求理想。


其實葉大姐十幾年前能辭了工作做家庭主婦,說明她家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她可能根本不差錢,找一份騎手的工作只是想重新實現一回自己的社會價值,人家這麼坦然、這麼心甘情願做這份工作,我們有什麼可質疑的呢?


同濟大學畢業甘願做女騎手的葉愛玲:不矯情的人生更值得稱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