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手工之美

當我心靈充實的時候,天空向我靠攏,我伸手可及。

日本詩人窪田空穗的俳句,寫出了中國孟子所說的充實之謂美。

香格里拉手工之美

忙忙碌碌的日復一日,在2020年初被強制按下了暫停鍵,一下子由所謂的充實,變成了帶著恐懼的空。閒適好像是從不幸的人那裡偷來的,讓人不安。

健康和平靜並不是理所當然,所以才讓人格外珍重,懂得要放下一些,學會一些。

空靈和充實恰是藝術精神的兩元,能在這時的空靜裡,心無掛礙,空諸一切,才見得生命的境界廣大。

美是最好的療愈。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你就沒有地方可以發現美的蹤跡。

香格里拉手工之美

雲南省美術大師孫諾七林先生

已仙逝的雲南省美術大師孫諾七林先生,推動尼西土陶功不可沒。

香格里拉手工之美

尼西土陶最早多日用,及後用於裝飾或祭祀……

香格里拉手工之美

尼西土陶的顏色是用松柴燒,蓋上鋸木灰就是黑色,不蓋則是紅色,重要的是火候。

遙遠的香格里拉,心遠地自偏。古老的技藝,帶著個人的感悟,在生活的片段吐露美的光輝。

生活上蕭條淡泊,做事閒和嚴謹,是一個手藝人能做一輩子手藝的心襟。這樣的人,在香格里拉,我曾經遇到過。

2006年,尼西的湯堆村很多人家的院子裡種著向日葵,陽光下村莊一片金黃。幾個裝著紅色僧衣的小喇嘛一路嬉鬧著從路的另一頭走來,安靜的村莊也活躍了起來。

孫諾七林的家是柳樹環繞著藏式小樓,院牆外,溪流淙淙。室內幽靜,孫諾七林盤坐在木窗下的一小片光裡,他背後的牆上,貼著十大元帥騎駿馬和1961年毛澤東接見班禪大師的褪色畫報。

孫諾七林11歲開始做陶,一輩子的時光,大都是坐在自家藏式的堂屋裡,揉捏拍打著泥巴,一塊泥巴變成罐子、火鍋、花瓶,也把虔誠放進一塊塊吉祥八寶中,讓這些原本的泥巴也充滿神性。

相隔幾年,尼西土陶的名聲漸大,香格里拉古城裡也見得多了,很多年輕人也回到家鄉,也開始做起了土陶。

用土陶的器具喝過早茶,一家人各就各位,開始一天的創作。孫諾七林的面前擺著戰爭年代英國飛機失事殘骸上的機械零件做成的水桶。在他20多平方米的收藏室裡,擺滿了50多種土陶製品,這裡有比他大兒子歲數還要大的土陶火鍋,也有酥油茶壺、青稞灑壺,有火爐,有形狀各異的陶罐,還有宗教用的香爐、酥油燈。

香格里拉手工之美

年輕人願意回來做土陶,有更大的希望。

香格里拉手工之美

山腳下的湯堆村,氣候好,環境美。

孫諾七林先生的大兒子拉桑恩主,跟隨父親做了多年陶。

香格里拉手工之美

上了年紀的孫諾七林,手慢了,更鐘情於製作本身,每一件器物不再只是代表著數量。經過漫長歲月,也有勤勞的兒孫,終於也不再需要他充當勞動力去日復一日的生產,而是走向更深的精神世界,像大多數老去的藏族人一樣,逐漸放下世間,簡單生活,轉經唸佛,在平靜中等待去往自己的理想國。

2015年7月,孫諾七林走完了人生,做了一輩子的陶,沒有刻意留下自己一件的作品,或許正是一份始終保持的恭敬心讓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手藝是一門藝術?或許,是他信仰一生的藏傳佛教的教化,淡然自得,不執著於外物?

現在的湯堆村,尼西土陶做得紅火,斯人已去,看似平平淡淡的一生,卻與尼西土陶的歷史密不可分,讓這門手藝術得以傳承。

如果你來到香格里拉,可以在這裡嘗試做一件自己的作品。

香格里拉手工之美

藏區常見的經幡,是用雕版印製在不同顏色的布上。

現在的經幡機印為主,手工印製經幡成為了手工藝術。

香格里拉手工之美

手工藝人,熟練容易,靜心守拙難。《留住手藝》之所以打動人,也正是匠心,有的家族傳承,有的師徒授業,對手藝始終保持著一份恭敬心,虔敬做一輩子,所求不過是馬虎不得,要有個交待。

歷史上,奔子欄作為茶馬古道上重要一站,成為手工和區域貿易的佼佼者。究竟有多少描繪著古老圖樣的木碗被馬幫運送到藏地,甚至遠至蒙古區域,從唐蕃時期開始,甚至更長的歲月中,在高山峽谷通往青藏高原的路上,曾經承載過來自雲南區域的茶糖、木碗、銅器、布匹。

奔子欄的小溪邊,經常有一位老爺爺在做牛鈴鐺,把一些鐵皮收集回來,加上銅絲和硼酸三種材料,做成牛鈴鐺。

木碗主要出產在幸福村,製作一隻漂亮的木碗要經過選料、晾乾、做毛坯、水煮、修整成型、上漆等12道工序。

松贊奔子欄山居把參觀木碗作為他們的家訪項目,在參觀完流程之後,最後由客人來描繪上漆,作為參與者擁有自己的作品,旅行也就多了人文的體驗。

松贊梅里山居建在了只有五戶人家的小山村,他們的客人,到阿呢嘎家裡製作經幡,親手把觀世音印在五彩的經幡上。再把經幡掛在山林間,松柏的桑煙不斷繚繞而升,隨著陣陣清風,送出祝福,願一切生命離苦得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