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量過億卻還是“一罩難求”口罩“心臟”原料――熔噴布“魔咒”到底能不能打破

日產量過億卻還是“一罩難求”口罩“心臟”原料――熔噴布“魔咒”到底能不能打破

要問眼下最難買的東西是啥,非口罩莫屬。為啥日產能和產量已雙雙過億,卻依然“一罩難求”?

作為世界最大的口罩生產國和出口國,中國口罩的年產量佔全世界的50%。有人說, 很難想象,擁有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體系的中國,竟然在小小的口罩上犯了難。

追根溯源,主要卡在生產口罩的關鍵材料――熔噴布極度缺乏。

(文丨本報記者 吳莉)

階段性失衡

“防騙!防疫期間,中石化熔噴布均定向供應口罩廠!”3月5日,中國石化官方微博發佈了這樣一則消息。原來,3月4日,微信朋友圈有人借中石化名義出售熔噴布,當天就可以提貨。實際上當天還未出產品,一天產量也才6噸,並且不對中間商出售。

產品還沒出,10噸熔噴布是哪兒來的?國務院設立的重點醫療物資生產供需專區顯示,熔噴布一直是最搶手的物資。

日产量过亿却还是“一罩难求”口罩“心脏”原料――熔喷布“魔咒”到底能不能打破

熔噴布被稱作口罩的“心臟”,是生產醫用和N95口罩的關鍵性材料。一般醫用性口罩主要由三層構成(SMS),內外兩層均為紡粘層無紡布(S),中間的過濾層為熔噴無紡布(M),利用超細纖維的網狀結構和靜電吸附病毒粉塵、飛沫,起到阻隔和防護作用。1噸熔噴布至少可以生產100萬隻口罩或30萬隻N95口罩。

口罩的生產鏈大致是,聚丙烯-熔噴料-熔噴布-口罩。上游化工原料聚丙烯和熔噴料國內產能均處於過剩狀態,價格也一直保持穩定。一直以來我國熔噴布產業相對小眾,每年用於口罩生產的熔噴布大概1萬噸左右,大企業一天的產量也就是10噸左右。正常情況下,市場需求較為平穩,行業整體呈現小而散的特點。

“大家都是先去搶口罩機,口罩機搶到了,卻沒有熔噴布,很多口罩機都在等著熔噴布呢!” 江西贛州一位轉產口罩的紡織品企業主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地區口罩的開工率還不及10%。

疫情導致口罩用量激增,短時間內這麼大的口罩需求量對任何國家來說都難以滿足。上線了大量的口罩機,卻沒有熔噴布,成為口罩擴產的最大瓶頸,即使價格已從疫情前的每噸2萬元瘋漲到40萬元,依然“一布難求”。

據國家發改委3月2日消息,我國口罩產能已達1.1億隻/天,日產量達到1.16億隻,包括普通口罩、醫用口罩、醫用N95口罩在內。但隨著復工復產,按每天3億隻口罩的用量,熔噴布目前的產量依然跟不上口罩用量。

3月6日,特朗普政府宣佈已經對從中國進口的口罩等100多種醫療產品免除進口關稅。其90%以上的口罩需從中國進口,僅醫護人員口罩缺口就達2.7億隻。世衛組織表示,目前全球口罩庫存已經耗盡 ,不少國家已發出口罩告急的信息。

隨著全球疫情的快速變化,熔噴布的進口渠道會快速收窄,中國又有望成為解決“口罩荒”的最大希望 。有業內人士指出,如今類似非典、禽流感、埃博拉、新冠肺炎此等傳染性疫情幾乎每隔幾年就可能爆發一次,口罩的用量隨時會出現不定期增長,必須形成與之匹配的熔噴布產能儲備。

核心設備“卡脖子”

與其他很多製造產業一樣,高端裝備和關鍵部件是制約熔噴布產業發展的一個掣肘。

“設備是影響熔噴布短期內難以增產的重要原因, 像熔噴模頭、熔噴絲板一些核心設備需要進口,而且供貨週期和組裝時間都比較長,到生產出產品, 最快也要3到5 個月,長則半年甚至一年。同時,熔噴生產工藝也比較高,一些專業技術需要對人員進行培訓。”山東俊富無紡布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文勝說。

日产量过亿却还是“一罩难求”口罩“心脏”原料――熔喷布“魔咒”到底能不能打破

設備直接決定加工的精度和生產工藝的穩定性。一條熔噴布生產線投資至少要數百萬、上千萬,而且安裝、調試和技術都需要專業人才,高昂的成本和設備的生產調試周期,讓一些中小企業望而卻步,短期內難以堵上熔噴布的產能缺口。

熔噴布的質量決定口罩的質量,用於醫用口罩的熔噴無紡布對產品質量、性能、過濾效率等有著嚴格要求。熔噴無紡布的生產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之一是熔噴模頭,模頭出料的均勻性和穩定性,對材料起到決定性作用,進而決定口罩的過濾效果。而全世界掌握精細化熔噴模頭生產技術的國家屈指可數,主要由德國、日本等少數國家掌握,全球年產量也就是幾十臺。

國內提供熔噴布成套生產設備的廠家也不少,主要包括中國恆天集團下屬宏大研究院、中國紡織機械(集團)旗下邵陽紡織機械有限公司、溫州朝隆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等,但核心部件熔噴模頭依然依賴進口。

“熔噴模頭就好比淋浴噴頭,只是噴出的絲比較細,而且是帶有駐極靜電吸附功能的無紡布,進口設備能噴出細到相當於頭髮絲的1/30的超細短纖維,做出的無紡布特別細密,纖維與纖維之間的孔隙非常小,可以阻擋比較細的顆粒,而一般的國產設備只能噴到頭髮絲的1/10-1/15 。目前,國內多是單個模頭,而德國等世界先進水平的設備已是熔噴和紡粘的多個複合型模頭,產品性能和產能都優於國產設備。”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口罩及防護服面輔料專業技術顧問黃國波說。“國產設備比德國、美國、日本在技術的先進性方面落後了整整一代,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是不會讓我們這些紡織大國引進的。”

黃文勝說,不僅是熔噴模頭、熔噴絲板,包括風機、壓縮機等熔噴布生產線配套設備在精細化和穩定性上都與國外產品存在一定的差距。

“纖維絲的細度和駐極處理是熔噴布技術的關鍵,纖維太細,阻力就大,影響呼吸。駐極技術讓纖維表面帶上靜電,吸附細微顆粒物,決定口罩阻擋病毒的能力,靜電保持時間越長越好。但這兩者互為矛盾,低阻力且高吸附性 ,這是行業一直努力攻克的難點。”天津泰達潔淨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敬偉介紹說,目前國內只有少數大型企業掌握了這個技術。

國內只有天津泰達、山東俊富等少數大型熔噴布生產企業從國外引進生產設備。上海精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部經理高豐和說,國內新增熔噴布生產線絕大多數都是國產設備,一些甚至沒有上駐極設備,有的也沒掌握全套駐級技術, 而沒有新的駐極技術很難保證產品的過濾效果和穩定性。

“我國熔噴布模頭系統的精細化程度,生產的大型化、複合化、 高速化上,確實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天津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程博聞指出。

產業集群不平衡

有業內專家說,如何理解一個製造強國?發動機能否造出來固然是一個標誌,小小口罩能不能造好也是一個重要指標。過去口罩需求不明顯,這個問題就沒有暴露。而這次疫情,卻把我們的“基本功”給考出來了,卡在了重要原材料熔噴布上。

日产量过亿却还是“一罩难求”口罩“心脏”原料――熔喷布“魔咒”到底能不能打破

3月6日,中國石化燕山石化提前兩天產出合格熔噴布,打通口罩生產的全產業鏈,成為國內首個口罩全產業鏈的生產商。

因為熔噴布的奇缺,2月24日,中國石化決定自己投資2億元,在北京燕山石化和江蘇儀徵兩家企業建設10條熔噴布生產線,3月10日又增加6條。供應總量4月中旬逐漸達到18噸/天,可滿足日產1800萬醫用平面口罩和N95口罩的原料需求。

“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生產什麼,市場緊缺什麼,我們就去補什麼口,口罩生產能有多快,就要多快,能生產多少就生產多少,這個時候大企業一定要有大擔當,承擔大責任。”中國石化新聞發言人呂大鵬說。

中國石油也上線了2條熔噴布生產線,每天可提供2噸熔噴布用於生產口罩,將助力新增醫用口罩200萬片/天。此外,還有一些跨界生產的企業。根據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預測,從整體上看,熔噴非織造布日產能將達到200噸左右,可以滿足約2億隻平面口罩或6000萬隻醫用防護口罩,總量上可以滿足最低需求。

口罩產量或許可以逐步滿足需求,是否意味著熔噴布產業的“魔咒”就此被打破了呢?

每一次的公共衛生事件都會刺激熔噴布產業的發展。抗擊非典,熔噴和SMS無紡布的功效被重新認識,引發新一輪擴容。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熔噴布的奇缺暴露出,產業的金字塔尖依然被製造業強國掌握。

非常時期,諸如中國石化中國石油此類大企業可以調動全球資源,不計經濟得失,全力打通全產業鏈。然而,熔噴布產品的小眾化又決定其在這類企業產品結構的佔比太小,未來會否進行研發投入,破解產業“痛點”,還不得而知。

一直以來,熔噴布產業就是“散兵遊勇”,發展極端不平衡。大企業擁有設備、技術等各種優勢,而多數中小企業在產業鏈上處於弱勢,規模小、業務單一、技術低下、現金流匱乏,抗風險能力偏低,這次疫情又新增了許多中小產能。“每次疫情過後總有一批企業倒閉和破產,這已經是行業規律了。”黃文勝說。

“危中有機,這次疫情也是行業洗牌的一次機會,不僅要增產,更要致力打造專業高端產品,樹立中國品牌形象。同時,加強市場監管,為社會提供真正的好產品。”呂大鵬說。

程博聞說,“要解決熔噴布產業的深層次矛盾,保持產業的生命力,必須走可持續、高端化道路。只生產口罩單一類產品,疫情之後肯定是死路一條,即使是中國石化這類的企業,也難以應對複雜多變的市場。必須拓展下游高端市場,比如,在汽車、飛機、環保、能源和國防等領域的應用,建立更多的產品儲備路線,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真正打通產業鏈。”

一個產業的崛起,不能單純依靠某一個企業或者央企、國企,應賦能於更多的中小企業,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從原材料、設備、生產技術、應用技術和標準、下游產品市場,構建完整的創新鏈 ,激發整個產業的活力,推動產業整體技術的升級,提升抗風險能力,這才是中國製造的方向,程博聞指出。

“如何整合聯動力量,攻克高端核心設備,構建標準與拓寬下游市場,形成產業集群,是打破熔噴布產業瓶頸的關鍵所在 ,但這不會一蹴而就,依然充滿諸多挑戰。”程博聞坦言。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