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粮饷富余,而士兵们穷得衣不蔽体,背后的真相才是兵败的原因

辽东士兵穷的衣服都穿不起,是军饷不够发吗?还是因为士兵太多

公元1627崇祯启用袁崇焕经略辽东,七月份袁崇焕面圣,夸下海口说五年即可平辽,崇祯听过大喜过望,当即表示只要能平定辽东战事,一切要求随便提;众所周知,袁督师最后并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以至于有人认为袁崇焕只是个夸夸其谈的庸才,那么辽东的战事失败,都是怪袁崇焕吹牛吗?兵败的黑锅都扣在袁崇焕头上是公平的吗?听编者为您解读明朝在辽东的病根。

辽东粮饷富余,而士兵们穷得衣不蔽体,背后的真相才是兵败的原因

​就在袁崇焕北京与崇祯商讨辽东事务之时,宁远兵营却炸开了锅,由于朝廷欠饷,大批愤怒官兵在营中作乱,将巡抚、总兵、通判等官员绑在了谯楼上,逼迫他们支付饷银;兵备副使从官库中拿出2万两,又从商人手中借贷来5万两白银发给士兵,才勉强稳住局势。

辽东粮饷富余,而士兵们穷得衣不蔽体,背后的真相才是兵败的原因

​回程途中的袁崇焕听闻大营有变,急得他单骑奔回到宁远军营,他看到拿到饷银的士兵们依然情绪紧张,便下令逮捕带头闹事的军士;此次事件中共有15位首领被抓,愤怒的袁崇焕旋即将他们斩首示众,他只诛“首恶”,并没有过多牵连其他士兵;袁崇焕通过一系列软硬兼施的手段稳住了宁远大营的局势,然而军士闹事背后的财政危机,就不是袁督师一人能解决的了。

辽东粮饷富余,而士兵们穷得衣不蔽体,背后的真相才是兵败的原因

​有人说明朝之所以灭亡,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缺钱,明朝的财政确实拮据,但是对于辽东的财政投入确是十分充足,甚至到了过量的地步;古代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税,天启年间天灾人祸不断使田赋大幅度下降,因此朝廷开始增收盐课与关税,在袁崇焕前期经略辽东的两年内,明朝派到辽东的军饷就高达600万两,占据了明朝全国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按理说辽东是不缺钱的,不会出现发不起军饷的问题,那宁远士兵为何因朝廷欠饷而闹事呢?这是有原因的。

辽东粮饷富余,而士兵们穷得衣不蔽体,背后的真相才是兵败的原因

​1619年熊廷弼在奏疏中描述了一项怪事,在粮饷富余的辽东,很多士兵将自己的行囊衣物都典当而去,穷的衣服穿不起,只能光着身子穿戴盔甲;要知道在1619年,明朝加派到辽东的军饷就有400万两,是其他边镇的八倍,可以算得上是粮饷充沛,那为何还有士兵衣不蔽体呢?是因为辽东士兵太多,几百万两的军饷不够发吗?答案在熊廷弼的第二封奏疏书显现,他写道:“兵部所调援兵俱是纸上虚数,十无二三到辽阳者”,原来兵部调的士兵,没有如实到达辽东,结果是兵不够用,军饷也不够用。

辽东粮饷富余,而士兵们穷得衣不蔽体,背后的真相才是兵败的原因

​为此兵部将责任全推给武将,说他们层层克扣军饷,但这就是冤枉他们了;事实上经手粮饷的文官,几乎人人都要趁机捞上一笔;1626年东江守将毛文龙上书告状,说本该到达辽东的20万饷银,全部被理饷都司官员侵占,他们还用贪腐的饷银来贿赂上司;户部尚书毕自严也回奏称他年年经营饷运,军中却年年欠饷,细查后发现,都是因为收运官员们贪污所至。

辽东粮饷富余,而士兵们穷得衣不蔽体,背后的真相才是兵败的原因

​在袁崇焕第二次督师宁远时,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他能镇住讨饷的士兵,却对各级贪官污吏毫无办法,打仗是需要钱的,士兵们穷的衣服都穿不起,又怎能安心作战呢?因此袁崇焕一味守城不敢主动出击,也实在是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种情况下,纵是朱元璋复活,也不能扭转辽东的战局,五年平辽更是痴人说梦。

【参考资料:《明末剿饷问题》,《明季北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