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沼頌》註釋

中國·靈沼

《靈沼頌》註釋

《靈沼頌》一文內容,源於對靈沼當地的民間傳說,結合《詩經》裡的文字記載,經過陝西靈沼宗周文化團隊多年挖掘、整理和研究,得出了一個基本輪廓,原本是一個關於靈沼的人文歷史傳說的研究提綱,經過加工潤色,寫成了《靈沼頌》一文。

該文基本理清了農耕文明的發祥之地就在靈沼,有力的佐證就是二十四節氣根據灃河兩岸、長戶兩縣的農活節令,物候特點十分吻合。當年二十四節氣發明、研究和傳承,歷代不衰,主要得益於它是農耕文明的需要,各朝各代都十分重視的結果,直到漢代初期,才形成現在的一直沿用的版本,又歷經兩千多年的歲月驗證,至今未變。

該論點的提出,源於周文王為什麼選在靈沼認祖歸宗而不是其他地方?將《詩經•大雅•靈臺》中的一句“王在靈沼”和《詩經•大雅•生民》聯繫在一起,就可以把當年王在靈沼的原因回答的很清楚了。西伯侯姬昌根據周族的壯大發展需要,看中了金周至銀戶縣的這塊天下糧倉,認定他的始祖姬棄誕育在靈沼這塊風水寶地,修祖祠、建豐邑,名正言順的在殷商王朝的嚴密監控之下,順利完成領土東移和擴張。

周文王在靈沼,完成了推翻商王朝的戰略部署,制定了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典章制度和完善了禮儀文化,促使社會發展往前推進了很大的一步。後世把周文王主持制定的典章制度和禮儀文化,認為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根脈,春秋時期的孔聖人認為,社會不安定的原因是“禮崩樂壞”,他一輩子的追求就是“克己復禮,唯此為大”,他的信仰就是“吾從周”。咱在這裡不討論孔聖人當年的社會侷限性,只證明當時宗周的禮儀文化和典章制度對社會穩定的偉大貢獻,而且以德治天下的理念傳承至今。

這可不是靈沼人說的這裡是后稷故里,是3000多年前周文王認定他的始祖故里。為什麼陝西扶風、武功、合陽、彬縣,都在爭他們地域是后稷故里。山西稷山、甘肅靈臺也在爭。其實他們那裡都是後世后稷出生、工作或者學習過的地方,各地叫作后稷故里也算合適。后稷一職自堯帝開始,總共承襲了15代,直至夏朝末年不窋出走甘肅慶城終止。我們靈沼這裡是堯帝封姬棄為后稷的地方,封稷村就是佐證,是在這裡舉行的封稷大典。如果誰要與靈沼爭后稷故里,我們不用爭辯,他可以問周文王當年為什麼編的這個故事把后稷故里放在了長安靈沼。

農耕文明原本是幾千年以來慢慢形成的文明,自周人建國以後,把這些以前兩千多年的歷史榮光,都記在了他們始祖的名下,原本也無可厚非,我們後世也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靈沼人不和別人爭,只要把歷史這個故事完善一下即可。《靈沼頌》裡面就是把這1000多年周人的奮鬥歷史描述清楚了,把三靈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中華文化根脈之地也講清楚了。雖然《靈沼頌》面面俱到,用了1000個字把靈沼的歷史文化勾勒清楚,但遣詞不華麗,氣勢不宏大,僅起一個拋磚引玉之效果。

文章中“石榴古村,枝頭累累。

正莊柿園,燈籠一般。

周公姬旦,駐地柳魯。

閒暇無事,推理解夢。

趙王古鎮,商賈雲集。

官道通岐,回鶴盤旋。

西南里兆,業樂居安。

靈臺四周,阿底邱吳。

上下南豐,大豐花園。”

這幾句裡面含有靈沼街道除了上面一節所涉及到的苗稼村、馮村和戶縣董村村名外,其餘村名都涵蓋其中,石榴村、東正莊村、南正莊村、柳林莊村、魯坡頭村、官道村、回鶴莊村、西南村、裡兆渠村、阿底村、邱家莊村、吳家村、上南豐村、下南豐村、大豐村和戶縣轄內的花園頭村、趙王鎮村。古時不一定這些村名全有,但隨著社會發展,這些村名出現了,這裡僅作文學處理而已。特此說明一下,不是當地人是不會知道這些這些村名的。

三靈文化注重的是3000年前的那段歷史,要拔高靈沼歷史定位,就是4000多年前的農耕文明發祥之地。王在靈沼不只是靈泉碧沼、瑞蓮開花,也不只是一根蓮菜九個眼、蘆葦蕩和毛蠟園。應該是從奴隸社會跨入封建社會的極大進步,在這裡制定的典籍制度,更是中華禮儀文化認同的根脈之地!這也是三靈文化的核心所在。

                   張秉勤            

陝西靈沼宗周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二〇二〇年三月三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