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要为你解读的书是《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10万字,我会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为你介绍这本书的精髓:那就是在人人都能表达观点的今天,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成为与众不同的人。

如果让你在15秒的时间里发表一个小演讲,你有办法让这个演讲吸引听众吗?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特别困难,但是有一个叫斋藤孝的日本教授告诉大家,有很简单的办法就能实现。他的办法就是把一些经典书籍里的观点,和自己的某个经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小话题。经典可以提供话题的深度,而自己的经历可以提供接地气的案例,这让听众觉得你的内容既深刻,又很有意思,而且关键是由于经历是你自己的,这就让你所说的内容听起来很有独特性。

说完这个小方法,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斋藤孝的一位朋友是练习剑道的,有一次他给斋藤孝讲了自己对剑道的小感悟。他说自己读了日本剑术大师宫本武藏写的剑道专著《五轮书》,其中有一个观点是审视一个事物,包括“观”和“看”两种方式,同时兼具这两种方式很重要。斋藤孝的朋友说,这也是剑道的精髓,他在练习剑道时,就用“观”去把握全局,用“看”去集中在一点,然后给对手以有效的打击。这个小感悟给了斋藤孝很大的启发,就这么短短几句话,既包括了《五轮书》这个经典里的观点,又结合了自己的练习体会,这就让斋藤孝感觉这个朋友很有深刻的见解。

你看,想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斋藤孝教授在《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这本书指出,通过一些具体的思考方式的训练,你完全可以拥有这种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会瞬间思考,并且善于用边框化的视角看待世界。本来这本书提供了一套5天训练法,即通过练习写评论、学会特殊的思考逻辑、锻炼联想能力、掌握阅读技巧、锻炼决断力这五种具体的训练,来讲述如何打造独特观点。但实际上,这些具体的技巧可以归结为三种能力的训练,就是瞬间思考能力、用边框化视角看事物的能力和决断力的训练,而这三种能力是进阶式的,这也是我们将要介绍的三个重点内容。

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的教授,不但是很受欢迎的老师,也是出版市场上备受青睐的畅销书作家,特别擅长教人如何学习、如何交流,总是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深刻且实用的道理。他写过的几本书,比如《深阅读》《超级聊天术》等,都和提高学习能力、人际交流能力有关,读者说他“一语戳中要害”的本领非常强,把他称为日本的沟通大师。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内容:第一个重点,是要学会瞬间思考,这是形成独特观点的基础,这种能力依靠的是知识的大量积累与巧妙引用;第二个重点,是学会用边框化的视角看待事物,发现它们的闪光点,然后用独特的表达方式把它们描述出来,这是形成独特观点的关键所在;第三个重点,是学会做决断,把独特的观点付诸行动来检验观点的效果,这也是思考的最终目标。

掌握了这三个重点,我们就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了。我们先来看看:如何学会瞬间思考。

第一部分

瞬间思考就是在短时间内对一个事物做出判断的意思。现代社会节奏非常快,经常需要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搞清楚状况,进行评判。尤其是在职场中,比如开会时面对别人的询问,如果不能快速反应,就只能尴尬地说“我不知道”,那样怎么会有竞争力呢?

作者斋藤孝非常注重瞬间思考技能的训练。他曾经要求自己的学生进行一种“十秒钟发言”的训练。就是在开会的时候,他只给每一个发言的人十秒钟时间表达意见,甚至用秒表掐时间来进行监控。这样就迫使每个人只讲要点。刚开始学生们都很不适应,但经过反复的训练后,他们发现即使在十秒钟之内,也可以有条不紊地传达出重要的信息。斋藤孝的这个灵感来自于电视节目。他发现电视节目通常只给嘉宾十秒钟左右的时间发表评论,这就促使他们先表达最重要的要素或者关键词,时间富裕的话再进行其他内容的补充。当然,只靠限定时间是没法锻炼瞬间思考能力的,它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训练。那就是储备知识、学会提炼和引用知识,最后培养有逻辑感的表达能力。

第一个方面,是知识的大量储备。斋藤孝推荐的高效率的知识来源途径是阅读报纸、杂志和古典书籍。虽然现在报纸和杂志越来越收到网络的冲击,但是斋藤孝认为,这两样东西仍然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话题宝库,对人际交流特别有好处。因为报刊除了刊登新闻,也会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对许多话题进行深入报道。尽管我们每天从网络上都可以得到很多信息,但这些准确地说,只能称之为“消息”,而算不上“信息”。因为他们没有经过加工处理,其中有一部分甚至是假消息。从这一点来讲,报刊上面的信息都是经过专业人员的编辑处理,可信度和质量都相对比较高。

作为老师,斋藤孝曾强制学生们读报纸,并把感兴趣的新闻剪贴到笔记本上,在一旁写出要点和评论,同时,要尝试把其中某一类新闻结合起来看,找到某种内在的联系。一般在两周之后,学生们就会养成读报的习惯,对社会的关注程度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更学会了对泛滥的信息进行辨别整理,同时也善于在不同的信息之间发现独特的关联,从而获得一定的知识积累。

除了读报刊,斋藤孝还提倡人们多阅读古典书籍。他认为,增加个人的深度并不用凭借一己之力,凭空去形成什么思想,那样过于费事。我们只需要引用既有的知识,就能让自己站在高处。比如古籍中的一句话,从我们的口中说出来,比我们自己说出的一千句话都要有力,所以我们只需要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书籍来作为精神引导就够了。在这方面,古典书籍是最强有力的武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保质期也短,而古籍中的内容是经过了几千年的考验,并不会因为过时而失去价值,掌握了这些内容,就不会在泛滥的信息面前随波逐流。

我们还可以把古籍中的知识与现代报刊上获得的信息结合起来思考,不但能感知历史的潮流,更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与思想深度。就以《论语》为例,它包罗万象,言简意赅,就像一个语言和思想的宝库,你会发现,如果能熟练引用《论语》里的内容,在很多场合里,你都会成为话题之王,尤其像我们在开始所说的,当你把书中的道理和当前的新闻事件或自己的一些小经历结合起来,讲给别人听时,能给人一种具有深度的感觉,这会让对方对你另眼相看。

不过,就像我们做美食时,不能把整个菜市场搬进厨房一样,材料储备再多,不精准挑选出所需要的东西也不行,所以培养瞬间思考能力的第二个方面的训练,是学会提炼和引用知识。善于提炼知识的精华,并引用到自己的思维逻辑中,这会为瞬间思考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斋藤孝经常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各带一本书,相互交换,然后在3分钟内速览这本陌生的书籍,总结出书的内容。这是一种快速掌握知识的训练法,刺激人们在最短时间内抓住一本书的核心。斋藤孝承认这个方法属于比较极端的情况,他认为适合大众的速读训练,是在30分钟内读完一本书。这个阅读模式有章可循,书籍一般会将重要信息放在开头,把结论放在末尾,大致翻阅并进行总结,就接近于“读完全文”,当然这个读完是加引号的。同时,浏览目录,也可以大致了解书的内容。这些部分,大约占书全部内容的两成左右,却可以提供近八成的信息,这个二八法则会让你清楚哪些内容需要取舍。

那么如何确定哪些内容是最核心的呢?斋藤孝推荐了一种“三段文字摘录法”,就是假想自己要为这本书写一篇推荐文章,介绍书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三段文字,靠它们就能呈现这本书的核心,按照这样的标准去提炼知识,我们就可以改变自己的阅读意识,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内容。知识的提炼和引用,是优秀思考能力的体现。在你时间越紧迫的时候,就越需要这样的能力来为自己充电。

不过,知识再怎么提炼和引用,也都是别人的东西,怎么才能变成看起来像是自己的呢?这就要说到第三个方面的训练了,就是学会打磨词句,培养有逻辑感的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需要阐述观点时,把思路快速整理出来,形成自己的表达。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学习电视、电台的节目来获得,因为它们的语言表达,都是在极短时间内形成的精炼内容。

一般来说,电视综艺节目的实际拍摄时间,是播放时间的两倍之多,进行编辑加工后才是呈现给观众的内容,所以播出的部分是精华。对参与节目的人来说,只有他的语言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或共鸣,才会保留在节目中,甚至被制作为独特的字幕效果,引起观众的重视。那么留意这些节目中的台词,会明白究竟什么样的语言可以引发别人的兴趣。比如在节目里评论一条小狗的时候,如果嘉宾只是说它“好可爱”,无疑是苍白无力的,善于表达的人,会把喜爱小狗的心情用更丰富的语句呈现出来。

电台节目的语言比电视节目更值得关注。斋藤孝认为,电台是语言荟萃的海洋,因为电台主持人本来就只是靠说话来吸引听众的,表达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注意他们的说话技巧,可以培养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仅仅留意节目的语言表达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摆脱听众角色,把自己想象成电台的主持人,把节目内容以电台式的语言向别人转述,这不是复述,而是经过消化理解后,用自己的逻辑重新进行描述,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表达能力。

说到这里,我们来对今天的第一个重点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形成独特的观点,首先,在快节奏的社会里,要学会瞬间思考,我们要从古典书籍与现代报刊中汲取大量的知识,提炼其中的精华作为思想基础,并用自己的语言逻辑进行总结、表达,经过这样的训练,就可以锻炼瞬间思考的能力。

第二部分

有了这种能力,就相当于找到了一把思考的钥匙。但光有钥匙还不行,我们还得找到门在哪,是不是?而对形成独特的观点来说,这扇门指的就是观察事物的独特切入点。这就是接下来要介绍的:想拥有独特的观点,还需要学会用边框化的视角看待事物。

我们在欣赏一幅画的时候,往往也会注意到画框,这是区分画与现实世界的东西,如果把画框去掉,画上的内容可能就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不会被人注意,但是在画框中,它就成了人们聚焦的东西,有着闪耀的艺术价值。所以说,画框其实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这说明,如果我们想让一样东西光彩夺目,只靠东西本身是不行的,必须有像边框一样起装饰作用的加分项才行。学会用边框化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意思就是要发现事物的闪光点,给它加上独特标签,让它显得与众不同,把这种不同描述出来,你就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想拥有边框化视角,要注意两点。首先,要掌握“现象学的思考方式”。现象学是一门学科,斋藤孝读研究生时期学的就是这个专业,他认为,简单说来,现象学就是暂时抛开对经验真理的确信,而去关注现象本身。比如说,让我们画一个苹果都能信手拈来,因为我们的头脑中都有苹果的概念。但是我们画出的苹果,很难让别人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优秀的画家则不然,俗话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他们知道,在现实世界里,每个苹果都有自己的专属特征,所以在画的时候,不会按照苹果的名词解释去画,而是专注于一只苹果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把它突出地表现出来。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日本有一种文学形式叫做俳句,是非常短小的诗歌。早年有一位著名的俳句诗人,名叫松尾芭蕉,他的一首代表作是这样写的:闲静一何极,蝉声浸入青岩里。意思是说,周围太安静了,蝉声像浸入了青色的岩石里一样,用蝉的声音反衬出了闲静的状态。这就是日常很普通的景象,但被松尾芭蕉抓住了特别之处,写成了俳句。这种观察是松尾芭蕉的一大特征,也因此奠定了他在俳句史上的地位。

通过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现象学的思考方式有一大特点,就是哪怕描述的是最普通的东西,它也会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事物还有这样的一面啊。这种思考方式的关键,是要“重返童心”,像孩子那样,带着无限的好奇,近乎无知似的去了解事物。

日本著名的漫画家、《铁臂阿童木》的作者手冢治虫,在孩提时代就观察昆虫,为它们画速写。这些作品到现在还保留着,人们惊讶地发现,即便是画同一种昆虫,它们之间也有很明显的差异,甚至连表情都各有特色。这就是一个孩子对身边事物感到新鲜的结果,手冢治虫这种观察力的训练,也为他日后成为漫画大师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其实手冢治虫的案例还说明,只是发现事物的独特还不行,你还得会把这独特描述出来才行。所以想拥有边框化的视角,需要注意的第二点是,要善于用比较的方法来描述事物,突出它们的独特所在。

当我们被问到对一幅画有什么看法时,也许只能说出“好”“不喜欢”这样简单的评价。但如果还有另一幅画存在,两幅画作比较的时候,我们就会对每一幅作品说出更多、更具体的感受。所以,在观察某个对象的时候,养成作比较的思考习惯,能让我们更容易把握住对象的特征。

而反过来也一样,通过比较的方式,我们可以让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特征被放大。比如我们在写一篇文章时,想为读者推荐事物A,如果只是一味描述A的特征的话,会给人自说自话的感觉,难以引起关注。而如果我们在文章中引入事物B,和A进行比较,就会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例如我们在介绍一种反常规的观念时,可以先谈谈人们的惯性思维是什么,然后把反常规的观念提出来,一比较,就会给人很强的冲击力。比较法的高级境界,是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共同点。比如牛顿,就是因为看到苹果的落地,才去思考为什么太阳和月亮不会像苹果那样坠落,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倒不是说我们非得有类似惊世的发现,但仍然可以尝试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寻找联系,为自己的思考拓宽思路。

而在比较法的基础上,斋藤孝还提出了比喻法,就是为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找一个形象的比喻。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获得过耶路撒冷文学奖,发表获奖演讲时他说,“在一面高大坚固的墙和一只撞向墙的鸡蛋之间,我将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这句引起了巨大反响的话,就是巧妙的比喻,把鸡蛋比喻为人们的尊严,而把高墙比作体制,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把村上春树视作一位有思想的作家。

比喻法的优势在于,当你想寻找一个用来比喻的形象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比喻会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如果受众能理解你的比喻,那你和他们之间的认识的共享程度就会更深,有利于交流。因此,比喻也是表达自己想法的有效方式。

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第二个重点内容,就是学会用边框化的视角看待事物,发现它们的独特意义。我们可以通过现象学的观察方法去获得这种视角,并且利用比较、比喻的方式,将观察到的有趣内容表达出来,形成我们的独特观点。

第三部分

那么形成了独特观点,就意味着你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了吗?斋藤孝的答案是不。他认为,只有把想法付诸实践,让人知道你这个想法不错,你的观点才有价值。而付诸实践需要一个关键能力,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最后一个重点内容:拥有决断力。

2009年,日本人丰田章男出任丰田汽车的掌门人后做了一个决定,从各分公司的经理中,选了六个人担任总公司的副总。丰田章男认为,这些人在分公司都是一把手,是能够做决断的人,而总公司的副总,职责是代理总经理,没有决断力是无法胜任的。

在职场上,我们每天面对许多需要决断的事情,做决定而不出错的人就会是优秀的职场人士。更广义地说,决断会影响我们的人生。比如进入大学时,我们要决定自己选择什么专业,这就可能决定了后半生的路怎么走;再比如我们决定和谁结婚,也会影响下半生的幸福;等等。

在决断力的形成过程中,有三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当事人意识、快思考与慢思考的组合、敢于直面压力。

第一点,所谓当事人意识,就是你要把自己设定为担负责任的当事人,用他的视角去思考,然后做决定。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斋藤孝在书里做了一个比喻,他说如果我们把思考的过程看作是在编辑一本杂志的话,那么当事人意识就是把自己视作杂志的编辑,去琢磨该选取什么样的信息作为杂志的内容,。比如是有时效性的新闻,还是有趣味性的消遣文章;还要琢磨把哪些信息作为最重点的部分进行介绍,是一篇有深度分析的新闻调查呢,还是一个起伏转折的故事呢?同时,你还要琢磨如何去组合、变换这些信息,比如说是用一篇犀利的专栏评论去点评,或者是用一组有冲击力的图片,结合一些图片说明来有效呈献阅读价值。总归就是一点,怎么能吸引读者让他们买你的杂志,你就要怎么做。

当事人意识就像是给每个人一块土地,自种自收,养活自己。这就涉及了生存问题,逼着你不得不去想,做什么决定对自己有利,什么决定对自己不利,这样做出的决断会更审慎。

那么,怎么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决定对自己有利呢?这就涉及到形成决断力的第二个要点,要将快思考和慢思考相结合。人的思考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直觉的“第一反应”,让我们在快速思考中做出瞬间判断,另一种是慢思考,它会检验快思考是否正确。虽然形成独特的观点,要求我们更多地依赖瞬间思考,但是也请大家不要忘记,瞬间思考能力通常是在大量的知识积累之后才形成的,而这些知识积累的过程,通常伴随着慢思考。也就是说,快思考中通常包含着慢思考。我们在中学的数学课上做证明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般来说,我们会靠直觉找一个解题方向,然后再通过细致的思考完成证明的过程。语文课中的阅读理解也是一样,第一次粗略阅读文章和再次仔细阅读所产生的印象,会完全不同,通过这两种方式的阅读之后,就能对内容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斋藤孝认为,如果把快思考当作右手,把慢思考当作左手的话,当我们把双手紧握在一起时,就是思考的完整状态。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相信我们的思考能力会有很大改观,这能让我们形成对事物的完整判断,做出合理的决断。

而做合理决断之前,我们通常还面临一个挑战,这就是形成决断力的第三个要点,要敢于直面压力。做决断时,通常意味我们在面临某种考验,这时最大的障碍就是压力,心理上的负担总是会让思考变得迟钝,使我们难以做出决断。因此,要想形成决断力,就要善于面对压力。

日本有一位非常出名的柔道选手,名叫野村忠宏,他曾在连续三届奥运会上获得柔道金牌。斋藤孝对野村忠宏做过一次采访,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强大。出乎意料的是,野村忠宏说,他在比赛前会想到所有消极的事情,设想出现各种意外状况,甚至还会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输给过女孩子。但是每当野村忠宏将这些负面的信息罗列出来后,他都会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就能找回轻松积极的状态。这是因为他直面了恐惧,看清了恐怖的程度,反而能安下心来。这正如斋藤孝所说,凡是见过一次地狱的人,精神都会很顽强。

缓解压力的方式有很多种,斋藤孝认为最好的方式是让身体变暖,比如泡个热水澡,或者蒸个桑拿,他甚至认为,开会时如果气氛太紧张,每个人发一个洗脚盆泡泡脚,也会舒缓情绪。因为人们在饥饿、寒冷等状态下,心情容易受影响,血液循环不顺畅,大脑也不会活跃,而一旦身体温暖起来,就有相反的效果。

除了这种个人的减压方式外,斋藤孝推荐在职场中加强公司的团建,来放松身体,活跃大脑。团建就是团队建设,在这本书里主要指的是一些调节气氛、活跃身体的集体活动方式。斋藤孝曾经参加过英国皇家剧院的团建游戏,每个成员被假想为一个零部件,共同组成一个大机器,每当一个零部件运转的时候,其他部分也要随着运转起来。比如有一个人连续挥动手臂的时候,与他相连接的人就要随着做出相应的动作。所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情况,有的人能够迅速跟上节奏,根据别人的动作随机应变,有的人就手足无措,显得头脑比较僵化。而此时,团建也达到了它的目的,一方面发现了那些头脑灵活的人,另一方面则刺激那些僵化的人,使他们变得灵活起来,对思考与行动都大有裨益。

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就介绍到这里。现代社会里,表达想法的机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互联网上,如果我们的看法很独特,就会引起大量关注,在幸运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因为这些看法出书、出名。而在职场上,各行业也都追求头脑风暴,因为只有求新、求变才能制造更多的生存机会,在这样的竞争环境面前,没有独特想法的人,就不能为公司带来利益,那么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员工,终究会被淘汰。因此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有独特的观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它能左右我们的发展路程,让我们迈向成功。

总结

为了能让你更快地拥有这种能力,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所讲的三个重点部分。

第一个重点,就是要学会瞬间思考,这是形成独特观点的前提。要做到知识的大量积累与巧妙选用,并学会用自己的逻辑把它们传达给别人,你就能初步成为有想法的人。

第二个重点,是在具备瞬间思考能力的基础上,培养边框化的视角,尝试像孩子那样带着好奇心去观察事物,就很容易发现它们与众不同之处,找到了点评它们的切入点,这时再给它们冠以独特的标签或概念,用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形成了独特的观点。

第三个重点,就是当我们形成观点之后,还要把这些观点变成决断力,指导我们的行动,检验观点的效果,才能使思考变得有意义。为此,我们要具有当事人意识,善于将快思考和慢思考结合,同时善于面对压力,才能更好地形成决断力,把思考变为有效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