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平原的農村當地沒特產,種地就是小麥、玉米,怎樣發展其他農產品?

北漂創業保先生


玉米、小麥是豬飼料的重要物資,並且結合目前的市場情況,可以考慮在當地政府的引導和幫助下發展養殖業。


雪球小白


你好,我是轉轉在農村,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山東平原農村的,在我們這邊一直以來都是種小麥和玉米為主。

記得小時候人們都不興出去打工,各家各戶都會種上幾畝棉花能多賣點錢增加收入。不過棉花管理繁瑣活多,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進城打工,收入比在家種點棉花強,導致幾乎沒有種棉花的了。還是種小麥玉米的居多。偶爾能看見溝邊地頭上種一點棉花的也都是為了給孩子做棉襖用的。

這兩年提倡土地流轉,種植也有些改變我們這有一個村子的地全都種了紅薯。

靠沙河邊的有的種果樹,桃樹 杏樹 葡萄 核桃…還行成了採摘園。

也有一些種菜的 大頭菜 花菜 芹菜 茄子…等。

有幾個村都種的有蘋果園,在蘋果園裡還可以套種點青菜特別好!

最後希望你能找到合適的種植項目,日子越過越紅火!




轉轉在農1


先說說我們這裡,我們這裡屬於關中中心地帶,過去農民全部播種小麥、玉米;那個時候家家情況一樣可以說因為老百姓的眼光的侷限性,都過著緊巴巴的日子,我記得小麥、玉米最好的價格的時候就是一元錢左右,就是一元多錢的時候老百姓買點糧食留夠自己吃點心裡也是樂開了花,我家裡有五畝地畝產小麥也就800斤左右、玉米好的時候畝產1000斤左右如此算下來家裡總收入也就9000元左右,除去化肥、農藥、澆地水費還不算人工家裡純收入還不到5000元,如果放到現在可以說就靠地裡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問題;如果農民地裡以農作物為主那就很難養家。

現在我們這裡年輕人基本都出去打工,農家地裡都栽植了蘋果樹桃樹、杏樹、葡萄樹、也有栽植雪松的,還有搞大棚經濟的,老百姓都想著法子讓地裡增加收入。

那麼山東平原地帶的老百姓如果可以得到當地政府大力支持,請農業專家根據當地土質、水質、氣候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研究給老百姓指出正確的掙錢路子那就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情。

我說的我們這裡當地老百姓在農田裡具體的經營情況,可以參考;但也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經營哪方面的項目,最後說一點,如今我們國家大力提倡養殖業,國家還予以扶持,也何嘗不是一條好路子。


北莽原的春天


很巧,我的家鄉就離您說的這種山東平原地帶很近,德州地區對吧?確實的種植比較單一,小麥玉米棉花,這幾年大家都在電商平臺賣土特產,這些地方什麼也沒有。論棉花競爭不過新疆,好像除了玉米小麥也沒得啥種了。記得三十年前還有種紅薯芝麻和花生的,這些年不知怎麼沒有了。我家鄉上有許多種了辣椒。


70後非典型生活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山東區煙臺,壽光,青州,聊城,濱州,沂南,日照,金鄉,蘭陵,曲阜,濟南等地各區都有各自農業特色。也是全國最大的蔬菜大省,全國都在學習。

你談到的平原地區可能是沿黃一帶的魯西,魯北區域,小麥,玉米,大豆,作物倒茬。個人建議發展特色的適合露地栽培的套種模式,在保證糧食產量的同時,多了一筆額外經濟作物收入,談幾個我見過的茬口。與你共享。

1.小麥套種辣椒,模式,小麥播種時留行,採用‘三二式’模式,就是在秋種時按3行小麥套種2行辣椒。雖然小麥少種了1/3,但由於通風透光好,不倒伏,穗大千粒重高,小麥能畝產900-1000斤。另外,套種的辣椒種植早,座果率高。辣椒以朝天椒類型,品種要找時興的新品種,順賣價格高。

2.小麥套播西瓜模式,該模式需要一定的西瓜種植經驗。另外連續玉米小麥茬,多年連續使用除草劑,除草劑存在一定的殘留,如果改茬,需要提前一年,減少有殘留類的除草劑使用。這點很關鍵,特別是部分流轉土地的容易碰到,無緣無故一片地,的死苗或者長勢很弱。可能就是除草劑殘留引起的。

3.這兩年比較多的小麥採收後,種芝麻模式,該模式管理也比較簡單,注意合適的追肥和蟲子的防治,微量元素的補充,效益近兩年也比較高。

多種種植茬口的稍微調整,一般都會有收益的增加,一家能夠輕鬆管理15-20畝地,利用合適的機械耕作收穫,一年的收益還是相對可觀的。

以上是根據你提到的問題,談了一下我的看法,第一,第三種,增加的人工不算太大,投資收益比好可以。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到你。





讓農業管理更輕鬆


山東地區農村的種植作物一般是兩年三熟。花生種植五一之前播種,國慶節前後收穫。收穫花生之後進行冬小麥播種,第二年夏至前收割小麥,隨後播種夏玉米。深秋收穫完玉米之後,土地閒置到下一年五一,再進行花生播種。週而復始。

糧食種植的收入是比較低的,近年來天氣乾旱,產量上不去,價格又下降。種小麥和玉米,除去化肥,農藥,機械費用之後,所剩無幾,這還是不計算人工費的情況下。所以,年輕人一般不願意留在村裡種地。

在農村,還是有很多可發展農產品的。這幾年發展迅速但趨於鼎盛的是桃子,草莓的種植。去年秋季桃子價格一般,但產量優勢明顯,效益可觀。草莓今春的低迷是受新冠病毒影響的,晚茬上市的,應該有不錯的價格。

青島地區,形成規模,多年持續擴大種植面積,但收益一直很高的是甜瓜和油桃的種植。一方面有了專門的批發市場,另外,形成了自己的品質就勢。銷往全國各地的甜瓜甚至有自己的身份證。管理上有相當的技術,需要在實踐中學習提高。

近年來,重新被認可的有當年救災作物紅薯。新培育的食用品種,“西瓜紅”被譽為比板栗香甜可口。市場上零售銷量也很大。而加工澱粉類品種,需求更大。紅薯種植管理都很簡單。生長過程中,採摘紅薯嫩葉銷售,價格也很高的。

還有值得發展的是蔬菜種植。大田蔬菜成本低,生長期普遍比較短,一年可以多次收穫。一季碰上好的價格就高於種糧的收入。種植訂單類蔬菜,象加工色素的紫色甘藍,不用擔心價格波動,管理好,提高產量就可以了。






張力山


我家就屬於山東的平原地區的農村,我們這邊以前的時候就是單純的種植小麥和玉米。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這邊種植大蒜,搞起了蔬菜大棚,還有其他像有的村裡種植黑皮冬瓜都是我們這邊的特色農產品,當然農民也靠這些農產品賺了錢,現在農村裡種植小麥和玉米收入低,我們就要想辦法種植經濟作物來增加收入。

根據當地的土質情況看適合種植什麼經濟作物。比如我們這邊的農村土質屬於紅土壤,種植大蒜特別適合。大蒜的大面積種植取代了小麥的種植,種植大蒜收入高,一畝地大蒜可以頂三畝地小麥。近幾年我們這邊的大蒜產業發展的很好,有一個鄉鎮都註冊了特色農產品。

搞大棚種植。近幾年搞溫室大棚的農戶越來越多了,我們這邊的農戶有的一家人搞三個大棚,三個一百多米的大棚收益就很可觀了。當然也得看你裡面種的啥,我們這邊主要種植菜椒,在我們當地也是一種特色產業。

搞規模性陸地蔬菜種植。根據土壤的情況發展特色蔬菜種植,要形成規模。在我們當地的黑皮冬瓜就是我們這邊的特色農產品,產量高,土壤要求不高。由於種植的面積大,未解決銷路問題,在村裡直接建立了蔬菜市場,客戶直接來收購。



青年阿光


歡迎大家閱覽《農大知事》欄目,本欄目會為廣大讀者朋友持續不斷地提供“三農”相關常識,歡迎關注!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農村如何利用當地的優質土地與人工資源,發展經濟作物種植。

農大地處山東的西南部菏澤,這裡屬於典型的平原地帶,在本地境內沒有一座山脈,主要的糧食作物也是冬小麥與夏玉米,一年兩季,在當前大部分農民以打工為主的生活狀態下,這樣的種植方式也是最為省事省力的了,但是農業收入也確實不怎麼理想。

在我當地農業的發展方面,近些年來主要的經濟類露天作物種植有大蒜種植、辣椒種植、紅薯種植,設施種植模式主要有溫室大棚蔬菜與水果類種植,並且由原來的個體農戶種植模式,轉變為規模化種植,成區化種植等,也帶動了不少農產品加工業的成功典範。

在農村有句老俗話,叫做“一畝菜三畝田”,其意思也是說明種植經濟作物要比種植糧食作物的收益高,因此,如果一心想要在農業發展上有所建樹,那就不要三心二意,一會打工一會又務農。

目前在農大老家這裡,就有人專門在家務農,他們瞅準了農業發展的機會,在種植上就以經濟作物種植為主,比如種植大蒜、種植辣椒等,也獲得了很不錯的收益,甚至要比外出打工強很多。

現在農村有些村民由於常年外出打工,他們有的人也在外地發展得不錯,對於村裡的承包地就根本沒有心思種植了,於是那些專業在家務農的村民就利用這樣的機會,用很廉價的價格在村裡承接那些不願種植村民的土地,然後進行經濟作物的種植。

現在大部分的村民都外出打工了,但是家裡還有不少的留守婦女和老人,在村裡承包土地種植又能僱傭這些廉價的勞動力。當前在農村發展農業,就這樣利用“你棄我取”的方式,在村裡廉價包地,再用廉價人工降低種地成本,從中獲勝。

不瞞大家,在農大老家當地農村,本村人現在轉包其他村民的地,有的都不需要任何費用,即便是有費用的,通常每畝地也就給兩三百元的價格,用工方面更是廉價到你都不敢想象,一天能讓那些留守人員能掙個三五十元,都要掙著幹。

有這樣的優越的土地與人工資源,再加上自己對農業有著深深的熱愛,在村裡承包上百十畝地,分別種植上多種經濟作物,相信每年也同樣能夠獲得不錯的收益。當然了,經濟作物的價格每年浮動較大,因此,在種植模式上不要太過於單一。

去年的夏季,大蒜價格是一天天漸長,在大蒜收穫的時候,大蒜的地頭價格每斤都能賣到三到四塊錢,就按普通大蒜畝產3000斤來算,這樣每畝地大蒜的毛收入能掙多少錢,大家應該都會算這個賬吧。

雖然說近些年來,不少人喊著種地不掙錢了,這不掙錢的原因,基本上是小麥和玉米兩種作物輪流種的模式,這樣種植的方式確實掙不多,但是如果能夠利用當地的優質資源,改種發展其它農產品,收入也還是可行的。

更多關於三農的文章,請點上面的“關注”二字。您的每一次轉發與收藏都是對作者最大的支持,您有什麼疑問,請在評論區留言,本欄目會盡力幫您解答,謝謝!(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

農大知事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我是在山東菏澤,地處魯西南大平原,就是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們多少年,困擾了幾代人。

過去農村落後,種地就是解決溫飽問題,先是種地瓜吃飽了,後來的小麥玉米,這又是一個生活條件提高的標誌。隨著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人們又不滿足小麥玉米這個傳統化的種植,於是地處魯西南大平原的農民們又進入了長時間的思考,我們平原沒有值錢的特產,怎樣才能打破這個格局,我們這裡近幾年做了大量的種植改革。

農業,以種植為天職,承包地以後,我們就種起了蘆筍,以點帶面逐步發展壯大,形成種植加工出口產業鏈,蘆筍成了菏澤特產,也做成了我們當地的宣傳名片。

我們地處黃河故道,桃樹杏樹是我們這傳統果木樹,當初打算大面積栽種桃樹,我們以組為單位派人出去學習果樹的栽培管理技術,終於發展成萬畝桃源。從2016年開始,成功舉辦桃花節🌸,家鄉的仙桃通過網絡賣到全國各地,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大家又用同樣的方法栽種大櫻桃,杏樹,大棚葡萄。把自己的家鄉打造成人們夢想的花果田園。

這還不算,平原的農民又嘗試栽種藥材,成功種植了麥冬白芍等藥材。大平原黃沙土,農民們用汗水硬是讓它長出元寶來。

朋友們,小麥玉米讓我們吃飽飯,其他經濟農作物,又讓我們吃上肉。用這種既傳統還新潮的農耕理念發展了高收入的農產品。





黃河故道採風


有的地方主要產小麥和玉米,其他農作物沒有種植過,可以拿出一塊實驗田地做實驗,有的地質土質不一樣,種的莊稼不一樣。

土質分黑土和沙土地,沙土地,一般適合種植地瓜,花生,這樣的農作物,沙地裡的種出來果實有面香甜。

黑 土地種植農作物很多種,怕失敗,就得嘗試一下,種植芋頭,芋頭產量高,市場價格也不低,就是需要大量水充足,芋頭的種植時間是三月份,清明節前後左右,首先就是一塊空地,施肥耙地,上攏,把芋頭栽攏上面,得用地膜覆蓋,不然天氣溫度有溫差,怕不發芽,半個月左右就慢慢發芽漏出地面,你會發現它的葉子很像荷葉,芋頭施肥是豆餅或煮熟豆子,底肥促使發芽快,綠葉旺盛,時間太漫長,芋頭的整個過程,就得八月份九月初成熟。

如成功了,就可以大面積種植,帶領更多農戶種植,一起共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