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用“钉钉”上课难不难?我们从五个方面去努力

我觉得每个学生和老师,对“钉钉”都有一份敬畏感,因为“钉钉”真的做到了“丁是丁卯是卯”。一节课下来,老师讲了多少分钟,学生听了多少分钟,作业交了多少人,老师批改还是没有批改,谁缺课了?谁一直坚持听课?老师上课到底讲了什么……一切的一切,“钉钉”用官方数据和视频回放,给大家一个较为客观的答案。

每一位语文老师,用“钉钉”上语文课前,当然最初是新奇的,然后一定会经历一个为难和焦虑的阶段,尤其是一些资深的语文老师也不能幸免,那为什么语文老师用“钉钉”上课,会觉得有“困难呢?


语文老师用“钉钉”上课难不难?我们从五个方面去努力

一方面,语文课应该怎么上,怎么上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这些在每位语文老师心里,已经有了较为统一的标准。虽然就像说“文无定法”,其实`“课”也无定法,终究要在一个特定的大环境中,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还要考虑个性差异,老师们会“个性化”地处理一堂课。可不管怎么样,语文课怎么上才最好,一定有一些语文界的共识。如余映潮的“口技”教学课里,首先在黑板上写了六个字“朗读,欣赏,积累!”,把“朗读”排在第一位,并且在课堂实践中,分五次朗读,第一次读:读得沸沸扬扬;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可见,在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必须贯穿一堂课的,至少在一堂课的局部,必须重点突出的,这也往往是衡量一节公开课成功的重要标准。但是“用钉钉”上语文课,要体现“朗读”为第一要素,终究是有困难。

另一方面,一堂常规语文课会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首先,老师不能因为“先知”拥有知识,就高高在上,“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现象在平时的课堂尽量避免存在;其次,学生才是这堂课的“主体”,要多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要尊重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公平公正等对待所有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不单体现在知识的层次性教学,更多应该体现在课堂的组织方式上,还有课堂师生的沟通方式上。以学生为主体,不单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课堂的真正践行。这不单需要老师的专业素养,更需要随着课堂互动,出现“活泼多变”的课堂,而通常一堂课堂的美妙,就在变化和不确定中。这种不确定的美好,是由学生的表现来推动的,他们在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下,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用“钉钉”上语文课,在“外在形式”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也是有难处的。

第三方面,对语文老师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组织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老师的普通话大多是“二甲”等级水平,这是一个符合语文老师要求的等级水平。但是“乡音无改鬓毛衰”,在某些字的咬字上,在整体腔调上,不可能人人要像播音员一样,字正腔圆,没有瑕疵。所以语文老师如果吐字不标准,几秒钟后,在学生耳朵里听到的,也许是夸张和别扭。对于一些追求完美的语文老师,不免内心有自责和焦虑。还有,平时上课时可以调侃的,可以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甚至“聊天式”开展一堂课,可是“钉钉”上课,每一句话都不能有“废话”,不能有随意地运用“感性”语言,每一句话都必须是“官方”式语言,每一句话都要求和原文“熨帖”地契合。所以在整个上课的流程中,老师一定是绷紧一根弦,小心翼翼,措辞严谨,一堂课下来,“疲惫”的感觉一般会伴随着语文老师。

但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一定会感谢“钉钉”,是“钉钉”,让他们有了一个非常好的上课平台。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老师应该在教书育人这方面,做战胜困难的榜样。想想那些逆行的英雄,我们上课这点困难实在不算什么,也是可以克服的。


语文老师用“钉钉”上课难不难?我们从五个方面去努力

作为一位一线语文老师,根据自己的“钉钉”教学体验,说说如何才能更好的运用“钉钉”教学。我没有熟练地运用“钉钉”所用功能,以下想法,只是不成熟的一己之见。

1、自信直播,让学生听到自己老师的声音。

这场“疫情”下来,老师变成了十八线主播。既然是主播,就要勇敢直播。可以关掉“露脸”,我们就不需要关心自己的头像是否“形象”好。戴上耳机可以提高声音质量,还要气沉丹田,适当学学“播音腔”。我们终究不是靠“露脸”和“播音腔”取胜,我们需要的是知识。传授知识,最重要的一点要通过课件上好直播课,做好课件,是第一步。怎么做好课件,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使页面更美,内容更丰富。可能,直播课的课件和平时上课的课件可以还是有区别的,平时的课件除了核心内容,尽量简美;可直播课的课件,文字表达可以更精细,这样,学生在听课的同时,可以“读”课件,从而更清楚地掌握课堂内容。

2、对待海量资源,精心做好“第二次”备课。

想要现成的资料,微课,音频,课件,教案,学案等,应有尽有。但是海量的资料,往往良莠不分,难以选择,就是同一份资料里,也会出现“局部”知识错误。我听了一个知名教育集团下面的一位老师讲《卖油翁》,把“自矜”读成“自持”,我就明白,对待任何资料不能一味“拿来主义”,要有甄别地选择性运用网络资料。要持怀疑态度,自主地进行第二次备课。要自信,经过自己努力,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拥有个性化的课堂。第二次备课,非常重要。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是经过“第二次”备课的课堂,才是值得肯定的课堂。

3、重视朗读,不能把“朗读”这个环节省去。

文章“非读不能品”也,一堂课四十分钟,要给课堂“朗读”的时间。老师范读,连线学生范读,留几分钟“空白”时间段给学生大声朗读,即使听不到学生的声音,但是要把时间给他们。要信任学生在那个时间段里,一定是大声朗读的,想来,学生是喜欢自己“朗读”的,要是老师给他机会,他也许可以读得“声震长空”呢。

4、努力创造“互动”大环境,形成语文教学的“合力”。

“钉钉”课堂一定是家长、学生、老师“三位一体”的课堂。我通过“学生上传朗读音频”,“家长配合,督促学生大声朗读、背诵”,“家长检查背诵效果并签字回馈”等环节,极力创造“互动”的大环境。只要家校形成教育的合力,我们的课堂效果才能更明显,才不会有“白上”的语文课。

5、通过课堂的语言文字,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在这个国家有困难的特殊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积极的正能量。作为教师,要以一个乐观的、开朗的、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要通过语文课堂,给自己的学生“力量”。如上古诗词课《游山西村》,讲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引用网络热语“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鼓励同学们,要相信希望,要相信明天,要相信党,要相信祖国。在上《说和做》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听诗歌朗诵《你的样子》,我真诚地希望,孩子们成长起来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

总之,用“钉钉“上课的语文老师,一定要不断追求进步。教学相长,也是伴随教育生涯的事情。不断成长的老师,无论多大年纪,都永远年轻。

语文老师用“钉钉”上课难不难?我们从五个方面去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