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了这么久,你也该做点什么了


宅了这么久,你也该做点什么了

因为这场疫情,2020年的新年显得特别漫长,很多人可能都是第一次发现,自己竟然如此渴望上班。

被迫宅家,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刷着手机看各种正面或负面的消息更新,更别提还有上不了学的熊孩子鸡飞狗跳,说好的自律呢?说好的目标呢?

宅了这么久,你也该做点什么了

就像我,原本计划三天就要更新的文章一直拖到春暖花开才想要动笔;就像我的瑜伽教练,昨天也在朋友圈里喟叹:身体都要僵硬了,疫情快点过去吧!

可实际上,对于我们这样处在非疫区的普通民众,写作也好、健身也好,拖住你的并不是外在的影响,而是自己内在的阻碍。

疫情,反倒成了一个借口,让我们假装被搅乱得止步不前还心安理得。

宅了这么久,你也该做点什么了

这几天,很多城市从一级响应调整到了二级响应,大多数企业陆续开始复工复产,大街上的车也多了起来,昨天,我在上班的路上,除了看到交警又开始抄牌之外,竟然还遭遇了堵车......

无数细小的信号都在提醒你,别再用疫情当借口了,那些本该完成的任务,那些憧憬完美的计划,拖延了这么久,也该动起来了吧!

是的,今天的这篇文章,就是我在“拖延”了这么久之后,痛定思痛,特别想聊聊“拖延”这件事。

宅了这么久,你也该做点什么了

在《拖延心理学》这本书里,两位心理学博士(作者)——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是这样定义“拖延症”的:

拖延症就是你明明不想做,但是不做又会让你自责、痛苦、矛盾,想要急切的改变,但就是做不到的一种症状。”

换言之,如果这件事就算不做,你也不会觉得难受,那就不叫拖延症。

所以,“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拖延的问题,就算是那些取得过非凡成就的名人,也不会例外。

世界上最有名的拖延症患者,应该就是达芬奇了。他的拖延症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他的传世经典画作《最后的晚餐》花了3年时间才完成,《蒙娜丽莎》更久,花了4年的时间。

有一次,罗马教堂的修道士邀请达芬奇为教堂绘制一幅圣母玛利亚与耶稣的画像,达芬奇信心满满的把这个任务揽下来,并且同意在7个月之内交付完成,结果因为一拖再拖,达芬奇实际花了25年才完成了这幅画作。

宅了这么久,你也该做点什么了

美剧《权利的游戏》的原著作者乔治·马丁也是一个重度拖延者。

他的小说《冰与火之歌》从1996年一直写到现在都没写完,直接把电视剧的团队逼得自己原创了剩下两季的剧情,结果呢?《权力的游戏》大结局成了一个烂尾的笑话。

乔治.马丁倒是如释重负:现在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书写结局了。

宅了这么久,你也该做点什么了

每天当我坐下想写书的时候,就算我那天心情不错,也会因为写书变得糟糕,我会想:天呐,我得写完这书,我该写40页的时候我只写了4页......——乔治.马丁

要想解决拖延症,就得从造成“拖延”的心理状态入手,下面这三个tip值得尝试。

一、拆分目标,降低难度,逐一解决。

比如,你现在要写一篇文章,但是却迟迟动不了笔,为什么?因为觉得难度太大,需要的时间很长。人的本能就是有畏难情绪的,因为觉得目标太大,过程太困难,所以就开始了“拖延”。那么,我们就来拆分一下,你要完成一篇文章需要哪些具体的步骤?

我前面文章推荐过的劳拉.布朗的“六步写作法”,在这里就派上了用场。

劳拉布朗认为,写作需要六个步骤:确定目标-明确读者-头脑风暴-组织提纲-写初高-修改。这六个步骤并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轮盘,从任何一个步骤开始都没有问题。

宅了这么久,你也该做点什么了

于是,就像一层一层搭积木一样,当你一个一个的完成了这些步骤,你就会发现原来写完一篇文章并没有那么难。

又比如,你想要给孩子做一个蛋糕,那么就把这件事拆分成①在网上学习制作视频(流程)、②买工具、③买材料,④食材准备、⑤正式制作5个步骤。

然后从一个你觉得容易入手的步骤开始,在做之前最好降低你的期望值,不要太过于苛求完美。重要的是:先做起来!

宅了这么久,你也该做点什么了

二、利用时钟,切换任务,交叉满足。

为什么说要“交叉满足”呢?因为这是一个信息诱惑实在太多,获取起来也极度方便的时代,于是我们老是这也想看,那也想看,这也想做,那也想做,导致心神不宁,注意力一直集中不了,反而什么事也做不了。

以我自己为例,在一个我的精神状态不是特别集中的时段(通常是午后),我本来给自己设置的任务是读手边上这本《穷查理宝典》,可是,我又很想去追朋友刚推荐的高分韩剧《请回答1988》,怎么办呢?

看书心猿意马,直接丢掉书去追剧吧,一集都要一个小时,追完我今天可能就读不了这本书了。

宅了这么久,你也该做点什么了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就会开始利用手机上的时钟功能。

不是特别想追剧吗?那就先满足一下自己,设10分钟的闹铃,开始追剧,闹钟响了,无论多精彩的剧情都要暂停,再设10分钟的读书时间,时间到了,再设10分钟的追剧时间......

实际上,这样两三次之后,我已经满足了自己想要追剧的小欲望,打破了韩剧带给我的神秘感和诱惑力,就可以把它先放在一边,心安理得地读书了。

这种看起来有些奇葩的方法,实际上是有理论依据的。

在《如何想到又做到》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快修“和“妙修”的概念。

宅了这么久,你也该做点什么了

所谓“快修”,是指每一次做某事都有奖励,奖励要迅速得到。所谓“妙修”,是指每一次做某事,不一定有奖励。

与“快修”相比,“妙修”的奖励是不连续的,是可能最后才能获得的更大奖励。

上面我举的看书和追剧“交叉满足”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快修”,10分钟追剧时间是对10分钟读书时间的奖励,这样,心情就会保持愉悦。有了愉悦和放松的心情,会更容易坚持。

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就可以逐渐脱离对奖励的依赖,从“快修”切换到“妙修”,从浅短的学习过渡到专注深入的学习。

你也可以用这样的“时钟切换”来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工作、锻炼、放松、听音乐、追剧、写作…直到进入到你注意力集中的心流状态,就可以安心的做你想做又该做的事了。

不要觉得锻炼就一定需要整块的时间,哪怕你就地做10个下蹲,或者20个高抬腿,只要养成了习惯,效果都是非常可喜的。

三、找到同侪、对标榜样,追赶目标。

这个方法很简单,不用过多阐述,如果你觉得自己单打独斗的自控力太差,不妨试试抱团取暖。

现在网上流行的战拖会、豆瓣战拖小组、21天打卡群以及各种训练营都可以提供找到同侪的机会。

宅了这么久,你也该做点什么了

千万不要小看榜样的力量,最好是找一个比你优秀一些但差距又不是特别大的同伴,把他(她)当成你要追上的目标,学习他(她)的做法。

当你看到比你优秀的人,都还比你更努力,而这种努力以你的条件其实是完全达得到的,这个时候,你还好意思“拖延”吗?

我自己也有一个对标的榜样,就是我在读书写作训练营认识的一个北京女孩,虽然我现在还没赶上她,但我们俩已经成了好朋友。

趁早创始人王潇在她的《时间看得见》这本书里面讲了一个“上身法”,也很有意思。

宅了这么久,你也该做点什么了

王潇讲到,她的偶像是香港著名财经作家梁凤仪,所以她有时候做事的时候,会把自己想象成梁凤仪。想象如果是梁凤仪,她会怎样做这件事,会怎样来应对危机和困难?

呵呵,你看,这也算是一种高阶的对标榜样了。

这几种方法,你都学会了吗?不如,立刻拿起一件已经拖延很久的事情,实践一下,看看哪种方法最适合你!

宅了这么久,你也该做点什么了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的时节,你可以走出房门,在空旷的阳光照耀处,深吸一口春天的空气,美好仍在,希望仍在,未来仍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