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古代名勝櫻桃園

淮安古代名勝櫻桃園

淮安區的關天培路和永懷東路之間,有條東西向的路叫櫻桃園路,它溝通了淮安區的經八路、梁紅玉路、鐵雲路、237省道,是淮安區新城區建設中的一條重要幹道。可是很多本地人經過此道時總會犯嘀咕:這條路的名稱怎麼這麼奇怪,淮安區哪來的櫻桃園的呢?殊不知,櫻桃園在古代淮安的歷史上是大大有名的。
現存淮安最早的府志萬曆《淮安府志》中寫道:“櫻桃園,在觀風門外。”其後的正德《淮安府志》卷之十四“古蹟”也記載著:“櫻桃園,在觀風門外。”天啟《淮安府志》卷之二十三叢紀志“古蹟”中同樣記載著:“櫻桃園,在觀風門外。”觀風門就是淮安三城中舊城(老城)的東門,由此可知,櫻桃園當在淮安東門之外。所以後來的光緒《淮安府志》卷三十七“古蹟”中就記著“櫻桃園,在東門外”。櫻桃園究竟位於何處?明代的三部府志中都沒有明確交代。而到了清朝,乾隆《淮安府志》卷二十八“古蹟”中記載道:“櫻桃園在觀風門外,去城十里,劉伶臺之西。”至此,我們已經明確的知道,櫻桃園原來就在現在的淮安區城東鄉劉伶村的劉伶臺(現已不存)附近。
毫無疑問,櫻桃園因盛產櫻桃而得名,也因櫻桃風景而出名。乾隆中,淮安歲貢生楊其祿(號綽園)《訪櫻桃園故址》詩中描寫了櫻桃園美麗的風景。詩云:“鬱郁城東門,靈源通海嶠。土風既雄傑,山水亦清妙。一徑入幽閒,櫻桃園窈窕。三春乍氣蒸,花發紅如燒。朱實掛離離,瑛盤資薦廟。一時倜儻人,遊宴資飲爵。”從這首詩中,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幅幅美麗的圖景:淮安郡城東門之外,櫻桃樹蒼翠茂盛;櫻桃園北枕淮河大堤,河水湯湯東流入海……陽春三月,熱氣蒸騰,櫻桃花發,猶如火燒,赤焰漫天;硃紅色的果實,繁多茂密,或掛在枝頭,或掩映葉間;櫻桃可用玉盤盛放,莊重地擺放在几案之上,虔誠地祭奠神佛先祖。一時之間,風流倜儻的人物,紛至沓來,遊賞美景,宴會歡聚,恰似美妙的遊春圖!


櫻桃園的名聲大振,還與淮安歷史上發生的兩場戰爭有關。一場戰爭發生在宋建炎年間。據正德《淮安府志》卷之十一“祠祀志·祠廟”關於楚元王廟中記載:“宋建炎間,賊李成遣其將馬進數萬眾來攻城,立望樓十餘丈窺城中。是夜,州人禱於神,潛自東門出,設伏櫻桃園,遲明,賊眾方攻城,伏兵突出,掩擊望樓,樓上人不及下,盡殺之。時盛夏極暑,雷雨大作,賊乃奔潰。”楚元王廟原在運河西,淮安人感念楚元王在這場戰爭中的功德,把楚元王廟移到郡城中祀之。因此,崇禎庚午舉人、淮安人張奕穎(字谷孫,號九霞)《櫻桃園》詩云:“櫻桃猶發昔年紅,春色芳芬古郡東。花裡藏兵能退賊,至今人說楚王功。”另一場戰爭發生在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初夏,盤踞在廟灣的倭寇又聚眾數千人西犯淮安城,巡撫李遂率官兵及民練(主要是沈坤的狀元兵)在姚家蕩一帶大敗倭寇,部分官兵在櫻桃園中設伏,與倭寇發生激戰,大敗倭寇,淮安倭患自此基本平息。這場戰爭的情況在楊其祿的《訪櫻桃園故址》詩中後半部得到體現,“更聞禦侮神,寇散原無燎。即今風雨晨,鳥飛猶飄搖。乃知靈傑區,非僅供瞻眺。太平過百年,往事資憑弔……”
從明朝開始,淮安人認為櫻桃園在唐代即為淮安春日宴賞勝地,《天啟府志》“藝文志”中載有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七言絕句《櫻桃園》即為證明,詩云:“佳人芳樹雜春溪,花外菸濛月漸低。幾度豔歌清欲轉,流鶯驚起不成棲。”天啟《淮安府志》卷之二十二“藝文志”中記載了天啟《淮安府志》的編纂者方尚祖(福建莆田人,舉人,天啟二年任東河船政同知。崇禎元年,升應天府治中)的一首排律《淮郡志古》,詩人計用一百三十八韻,對淮安地理位置、歷史沿革、鄉才俊彥、風景名勝等進行了詳細描述,在序中他讚道:“淮安,南國之名區,中原之都會也”,“詎標江左之風流,漫志楚東之勝概”。古代淮安的楚元王廟、公冶長墓、柘塘城、娑羅樹碑、劉伶臺、麗澤亭等名勝古蹟幾乎全部囊括其中,他用“櫻桃園灼灼,枸杞井涓涓。隱豹琳琅葉,宴花霓羽筵。清霄崖可訪,紫極畫應穿。望海來蜃市,藏春賦杜鵑”等詩句,把櫻桃園列為淮安的古蹟名勝。

現在,農業開發大潮風起雲湧,有著劉伶臺、杜康橋、櫻桃園等寶貴資源的淮安區城東鄉劉伶村,完全可以憑藉著歷史上這些大紅大紫的古蹟資源,發展集種植、養殖、加工、釀造、旅遊於一體的特色農業,走觀光農業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