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霧》、《雨》與《電》淺析巴金筆下的死亡與信仰

巴金曾說過由《霧》、《雨》和《電》三部小說組成的《愛情三部曲》是自己所創作的二十幾部作品中最喜歡的作品,因為這三部小說,巴金是為自己所寫,寫給自己來讀,所寫內容也都是真實的話。在《愛情三部曲》中,有不少的人物是作者巴金的朋友,每每讀這些小說,就如同和朋友對話,他們的苦難、眼淚、歡笑甚至死亡都在巴金眼前一幕幕的上演。巴金為他們的幸福開心,為他們的死亡痛哭。

雖然眾多讀者在這三部小說中看到的是讓人痛惜或是歡心的愛情,但作者巴金真正的意圖並不是單純的描寫愛情,而是從《霧》到《雨》,再到《電》,由皮而肉,由肉而核來揭示真正的思想核心:信仰是永恆的,信仰能給人以勇氣和力量,信仰能戰勝生死,超越生死,信仰能讓生命綻放光彩。


從《霧》、《雨》與《電》淺析巴金筆下的死亡與信仰


死亡毀滅了一切,也昭示了一切

雖然三部小說都是描寫愛情,但死亡的氣息卻貫穿始終:

01

小說《霧》中的周如水把良心當作護身的盾牌,把溫暖的愛情和朋友的規勸當作敵箭似地擋開,他生前受盡良心的譴責和威脅,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卻選擇用生命來解除自己的良心上的束縛,儘管他的死讓人遺憾,但正是死才讓他擺脫了良心的束縛和折磨,跳出了木偶般的命運,做了自己思想和感情的主人。

周如水的死毀掉的是一個年輕人的一生,也辜負了父母的所有心血和期望,但他的死是對封建專制家庭和封建舊禮教魔爪的強烈反抗,也是他對自己所謂的良心牢籠的挑戰和突破,也是一種戰勝自我的選擇。

02

小說《雨》中的陳真是一個踐行著思想和行動的革命家,他把青春、幸福、身體和感情的愛與恨都投身於革命工作,他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命將不久,他夢想成為一個殉道者,但不幸的是他卻死在車輪下面,冤屈而死。

陳真的死讓革命者失去了一個忠實、熱情的革命同志,他的死是革命事業的一大損失。但是他的思想一直都活著,他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成績一直鼓舞著身邊的革命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他用熱情和激情凝聚而成的著作不僅成為了新青年精神的養料,還幫助無數的青年的人格的完善與成長。


從《霧》、《雨》與《電》淺析巴金筆下的死亡與信仰

03

小說《電》更是處處蔓延著火花般的死亡。對於革命者來說,革命的信仰已然戰勝了一切,死亡對他們來說已不是一件難事,並且他們都迫不及待地為革命獻出自己的生命。如敏所說:“我的血每夜每夜都在叫,我知道這是那些朋友的血。他們在喚我。我眼看著好些朋友慷慨地交出了生命。他們為了信仰沒有絲毫的猶豫。我不能夠再做一個吝嗇的人。我要找一個痛快的機會把生命交出去”。

敏以身殉之來為革命尋找解決辦法,並且還有像敏一樣的無數的革命者通過犧牲來對抗黑暗,他們就像耀眼的行星從黑夜的天空隕落了。但是他們的精神永遠的活在了人們的心裡。蘇珊·桑塔格關於人的世界曾說過:“人必須在人的世界裡求取意義。在生活中、行動中遭遇的人,認識他們,照亮他們,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誰”。

死亡帶走了這些革命者的幸福、青春,帶走了他們的愛與恨,帶走了悲哀和歡樂,儘管他們的皮囊已經永遠的消逝,但他們的精神早已標誌出他們生命的高度和深度,昭示著他們的人生的價值,也為無數的革命者照亮了前進的道路。

信仰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他人

永生的並不是愛情,而是信仰。

李佩珠在吳仁民的懷裡說:“也許明天我就會離開這個世界,離開你。但是我不怕,我有信仰。”對他們來說,也許明天這個世界就會沉淪在黑暗裡,然而他們這些隨時為革命獻身的革命者絕不會害怕、動搖。因為他們有堅定的信仰支撐。


從《霧》、《雨》與《電》淺析巴金筆下的死亡與信仰


小說從《霧》到《雨》,從《雨》到《電》,我們看到了唯美傷感的愛情,但無論是讀者還是小說中的革命者,每個人都心知肚明,愛情只是人類一種情感的本能需要,愛情隨時在變化,愛情終究有滅亡的一天。即使是聰慧的李佩珠還是經驗豐富的吳仁民,他們都明白他們之間的愛情雖然已經開花綻放,但愛情在他們的生命中始終不佔有重要地位。

對於他們來說,愛情只是生活中的點綴,而信仰才是真正最重要的力量。在這三部小說中,我們看到了信仰已被下種到發芽,信仰的力量已經開花蔓延到所有革命者中間。

熟諳巴金作品的讀者都知道,巴金筆下的人物都是充滿信仰的人,因為巴金就有著堅定的信仰,在小說《序》的開篇,他寫道:“我是一個有了信仰的人”。他還說:“我從來不曾懷疑過:舊的要滅亡,新的要壯大;舊社會要完蛋,新社會要到來;光明要把黑暗驅逐乾淨”。是信仰給他勇氣和力量,是信仰幫助他走向新的人生。

巴金出身於封建地主家庭,他眼睜睜的看著在家庭專制和舊禮教無情地殘害下,年輕一代的生命受盡痛苦、掙扎並走向死亡,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了這個時代的犧牲品,巴金的大哥就是因為難以忍受無盡的痛苦而選擇自盡身亡。但是死亡並不是真正的出路。而信仰可以,巴金憑著一個單純的信仰,做了這個家族和時代的叛徒,他大踏步奔向了自己的目標,他找到了新的天地,做了自己的主人。


從《霧》、《雨》與《電》淺析巴金筆下的死亡與信仰


但是他並不滿足於自己一個人的新生,他希望中國所有的年輕人都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於是筆成了他戰鬥的武器,他把自己所有的愛恨都傾注在作品中,他通過作品來反抗和攻擊一切舊的傳統觀念,一切阻止社會進步和人性發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殘愛的努力。

當然,巴金的一切努力並沒有白費,他的作品吸引了無數的青年讀者,他熱情的心燃起了青年的熱情和力量,他們受到鼓舞,衝破舊家庭的牢籠,來到心之嚮往的城市。巴金的信仰感染並傳遞給了這些青年,他們帶著信仰,用沸騰的熱血為革命工作、奮鬥。他們懷著崇高的理想,為人類的光明事業拋頭顱灑熱血。

所以面對重重罪惡的黑暗社會,信仰拯救了巴金,也拯救了無數走投無路、彷徨歧途的脆弱青年;信仰給予他們鼓舞和力量,他們看見了自己的燃燒的靈魂,感到了初入世被犧牲的英勇。

悲哀的基調

縱觀三部小說,我們讀到了小說中人物的悲哀,也讀到了作者巴金的悲哀。巴金把自己對於人生的態度賦予小說中的人物身上,他把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愛憎、自己的思想甚至靈魂都放進自己的小說中。


從《霧》、《雨》與《電》淺析巴金筆下的死亡與信仰


所以我們看到了橫貫三部小說中愛情的悲哀、理想的悲哀與每個人物的悲哀:

周如水因為所謂的“良心不安”的愚孝,痛失一次又一次的愛情甚至搭上自己的性命。明被一個革命和戀愛相沖突的不必要的義務理念受盡折磨,錯失愛情。這樣的愛情是悲哀的;明、方亞丹等無數這樣的革命者為理想付出了青春和幸福,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但是他們和平的工作換來的卻是黑暗勢力的零碎的宰割,他們到死都沒有照亮的機會,到死都看不到新世界的自由和幸福,這樣的理想是悲哀的;敏搭上自己的性命只炸傷了旅長的皮肉,儘管他真正的意圖是要炸死對方所代表的罪惡勢力,但只因人力有限,這樣的人物犧牲是悲哀的。

除此之外,巴金的悲哀還源於自己對舊社會的憎恨的憤懣無處發洩,走投無路之下的痛苦。巴金從小就看夠了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不公平,他深知工人和農民的苦難。他立志要離開那個剝削專制的家庭,到社會中去,到人民中間去,做一個為人民謀幸福的革命者。

但是一直以來,巴金並未找到正確的革命之路,而他所接受的無政府主義也只是空談革命,並未帶來實用性的成果,他滿腔熱血嚷著要改變生活,要拿起武器革命,但又因缺乏勇氣和決心,把自己關在小資產階級的圈子裡安享自由。但是如此矛盾的生活是痛苦的。


從《霧》、《雨》與《電》淺析巴金筆下的死亡與信仰


但是悲哀與痛苦並沒有壓垮巴金,他的心是熱情的,他一直堅守自己的信仰,他把高漲的熱情傾注到作品中,傾注到小說中的人物身上,如《雨》中的主人公吳仁民,從《雨》到《電》我們見證了吳仁民各方面的成長,他熱情、易感傷,但他只是空喊革命,他沉溺於愛情中,渴望從愛情中解決辦法,通過愛情來醫治自己,但是經歷了“霧”和“雨”後,吳仁民已成長為一個如“電”般智慧和經驗於一身的長者。

其實,吳仁民的成長也暗示了巴金的成熟,巴金與生俱來的熱情和對人類的愛幫助他戰勝了彷徨,戰勝了死亡。他不再猶豫,他奮筆創作,他通過作品把人民的心拉攏在一起,他的作品給痛苦的人送來了安慰,他的作品給無數的青年帶來了溫暖和希望,並鼓舞著他們走向光明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