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方法汇总及升级——OKR、KSF的适用性比较

绩效考核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置疑。连德鲁克大师在相关的书上也曾经说过,绩效面谈是经理人最不愿意做的事情之一,因为有可能会导致团队的矛盾。

绩效考核方法汇总及升级——OKR、KSF的适用性比较


尤其是象KPI这种比较强势的考核,本身就是对别人挑刺的一个过程,中国人不习惯,西方人其实也不舒服。

但作为对员工的一种成绩评估,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绩效评估有它的必要性。于是,很想多不断地想改善和优化绩效考核的方式,于是OKR应运而生:

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

从具体操作层面,就是把年度目标,分解为季度或者月度目标,再将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的关键成果,并制定严格的周计划,将关键成果分解到每一周的具体任务中,让目标的实现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下图:某OKR考核)


OKR在具体实施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目标

挑战性:

在之前的文章笔者曾经提到,绩效工资具有一定的保健性,所以其目标设定时有一定的保守性。然而OKR目标,哪怕完成的可能性只有五成,也会尝试。

所以,会在关键结果后面加一个信心指数,如上图,信心指数都为50%。

关键结果的设定有点类似于KPI的量化指标,而目标设定更多的是一种方向和策略。

一般情况下,在术语上,月度、季度、年度需要做的事情称之为“目标”,目标分解称为“关键结果”,本周需要的事情称为之“任务”,而下一阶段的要完成的事情称之为“计划”。

2、注重目标分解的可操作性:

这里面讲到的可操作性,是指目标分解到关键结果,关键结果再由一个一个的周任务所构成,甚至周任务可以再分解为更加具体的事务,因此,操作性非常强。

有些公司会把OKR考核作为周报表来使用,于周一时进行总结性汇报。

在周任务这一栏明晰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没有完成任务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3、注重周例会,讲究经营改善:

现在很多企业经常有太多的会议,而且很多会议是无效的。

但作为OKR考核,每周必须举行例会,汇总OKR目标、关键结果的进程如何?任务的完成情况如何?如果没有完成,原因是什么?怎么进行改善和优化?

OKR会议有两大核心:1、围绕目标进行会议;2、改进措施是什么?(笔者:黄志新。)

并且,会议要非常注重正强化(即:正向激励),目标有进展、任务完成时,掌声、欢呼声、赞赏声,不要吝啬给予,甚至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来作为会议庆祝用。

4、并不主张绩效过度激励:

绩效一般会挂钩工资或者奖金,虽然绩效评估容易让人不适,但作为工作成绩的评估方式,是有道理和科学性的。

所以,很多公司对绩效是又爱又恨呀!

作为OKR考核,一般不太主张挂钩物质,应该把OKR考核做成:1)一种工作习惯;2)一种自我检验方式;3)一种经营改善的技巧;4)一种自我挑战的满足感和荣誉心;5)一种良性的绩效文化……

所以,但适当挂钩一点工资,也未尝不可,但不宜过度。

5、注重上下同欲,讲究共同制定目标: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绩效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公司的战略与经营目标,将上层目标分解为基层指标,从而通过完成指标而实现公司目标。

然而,企业决策层常常自行拟定目标,进行分解后,强制性地要求下级完成。基层人员非常被动,最关键的是,他们无法真正理解目标,即使理解了目标,也根本不会当回事。

原因很简单,因为目标是别人给的,为了拿点钱,不得已罢了。

OKR拟定目标时,则非常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与感,每个人都应参与目标制订,并享有充分的建议权。管理层应充分收集各级意见和想法,进行汇总,进行长时间的会议讨论,才会谨慎地决策。

在进行目标分解,设定关键结果与制定工作任务时,也会与执行层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甚至鼓励他们自己来设定。

不用担心他们会降低工作标准,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向上之心。我在具体操作中发现,员工自己拟定的指标往往会超过公司的预期。

但员工自己拟定的目标,才是他们认可的,愿意执行的,愿意为了自己的承诺而付出自己应的工作热情与态度。

OKR考核法,起源于英特尔,谷歌与领英将之发扬光大。在中国,一般都是一些软件类的高科技公司在使用,效果还是可以的。


然而,总有人认为,绩效是目标导向,就应该强化利益推进,于是产生了一个有趣的考核方式:

KSF——关键成功因子:

KSF考核法与薪酬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其考核方法与KPI大同小异,但会设置一个平衡点,超过平衡点则奖励,低于平衡点,则会扣款。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设置平衡点:

1、赢亏平衡点:

一般是针对初创型公司或者整体形势、环境不太理想的时候,此时,企业只要能存活,就是一种成功。所以,超过赢亏点就奖励,低于赢亏点就处罚,简单有效。

2、历史平衡点:

根据公司的历史发展规律,会测算出今年的整体情况如何,如增长率为30%,那么则会以30%为平衡点进行考核,超过则奖,低于则罚。

3、预期平衡点:

所谓预期,是指老板有一定的期望值,希望能够有更大的成长与发展,即使历史数据测算只能增加30%,但预期可能需要50%,则以50%为平衡点进行考核。

这种平衡点的设置,则要匹配更高的奖励标准与具体措施。


绩效考核方法汇总及升级——OKR、KSF的适用性比较


KSF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平衡点的设置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考核时不可能只考核销售额、利润之类的指标,而有些指标不太容易量化,而平衡点则一般是需要数据的。

所以KSF考核法,本身的制约性比较大,对于一些业务比较单一的小规模企业,有较好的适用性。(下图:KSF考核示例部分内容)(笔者:黄志新。)

在考核过程中,评估的公正性经常容易受到置疑,多数公司采取的是自己评定加上级评定的方式决定最终得分。员工未必真正认可,于是又有一种考核方式:

360——全方位考核法:

一般情况下,可以进行考核的内容有三类:

1、关键业绩:

包括:定量结果指标、定性结果指标、过程指标、非权重指标。

2、能力素质:

包括:个性品质、基本技能、管理技能、专业技能。

3、满意度:

包括: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部门满意度。

而所谓360考核法,是指评分的人员有:自己、上级、下级、同级、客户,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各个群体来评估一个人的绩效,从而保证评估的公正性、有效性。

从理论上来说,挺好的,但操作性有很多不适合。

以BSC为例,所有指标加起来超过20个,除了高管没有办法,个人素养也比较高,可以接受外,其它层次的员工是不接受的。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赋能增效,节约时间和成本,但360由于考核人员涉及面较广,并且关键业绩考核至少每月一次,频次也比较高。

且不说评分人员是否愿意配合,光每个月360度考核一次,就有可能导致管理成本增加,浪费时间,甚至严重影响到工作,恐怕会得不偿失。

更何况,客户那边也未必配合,人家也没有心情了解你的关键业绩。

所以,360考核一般主要是针对能力素质考核、满意度调查之类的内容,并且考核频次并不太高。

从事咨询行业近十年,仅遇到过一家公司将360考核法作为主要考核方式,我挺佩服这家公司的,挺爱折腾。

最后:

在运用具体管理工具与方法进行变革时,建议考虑以下几点:

1、不要过份迷信管理工具与方法,任何方法都有局限性;

2、运用管理工具时,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不要太单一;

3、一定要结合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将管理工具做点变通、优化和升级,切忌照搬照抄;

4、任何企业管理变革,前期未稳定之前,一定要一把手亲自参与并一把抓,否则失败概率较大;

5、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变革或多或少,一定会产生点“震动”,不要太容易放弃;

6、如果自己实在没把握时,可以交给更加专业的人去做,如:咨询机构。

欢迎大家提出疑问并且探讨交流,感谢评论、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