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發佈去年考古重要成果

山西夏商周考古發現引人矚目

  3月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發佈2019年考古重要成果,該所與省內外考古科研機構一起,全年完成考古項目65項,時間跨度從舊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其中發掘項目43項(含主動性發掘6項)、調查項目4項、資料整理項目13項、保護修復項目5項,共出版考古圖書7部,發表各類文章93篇,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和文明增加了一批新材料。

  舊石器時代考古,重點圍繞太原古交獅子河流域展開,調查面積約80平方公里,新發現舊石器地點95處,包括14處原地埋藏地點,豐富了山西舊石器地點的數量,進一步充實了山西乃至全國舊石器文化的內涵。

  新石器時代考古,夏縣師村、離石德崗、偏關天峰坪、保德林遮峪、大同吉家莊的發掘均取得新突破,臨汾桃園廟底溝遺址、襄汾陶寺和興縣碧村龍山遺址的整理與多學科綜合研究也有序推進。

  夏商周考古引人矚目,包括絳縣西吳壁冶銅遺存、聞喜邱家莊東周墓、垣曲西窯東周墓、朔州後寨戰漢墓、長治上韓戰國墓的考古發掘與聞喜酒務頭商代墓、襄汾陶寺北東周墓的資料整理。其中,絳縣西吳壁二里頭、二里崗冶銅遺存的發掘,為深入探索早期冶銅手工業技術及生產方式,乃至探索夏商王朝戰略資源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入選中國社科院2019年全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漢代考古包括長子慶豐、新絳西關兩處漢代窯址以及太原東山、晉中榆次區、朔州後寨3處漢代墓葬群的發掘。兩處漢代窯址及其附屬設施保存完整,成組分佈。其他3處漢代墓葬從西漢晚期、新莽時期延續至東漢早期,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組合基本相同,對於認識晉北與晉中地區漢代物質文化史、民族交流和融合史有重要價值。

  唐宋金元考古,重點為晉陽古城苗圃建築基址繼續解剖、呂梁山區瓷窯址的調查、興縣西磁窯溝遺址的發掘。晉陽古城苗圃建築基址,從北朝至唐五代不斷營建變化,是目前晉陽古城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築基址,對進一步瞭解晉陽古城不同時代的城市佈局有重要價值,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都城發展演變提供全新材料。興縣西磁窯溝瓷窯址發現遺蹟10餘處,從北宋沿用至金,出土極具山西特色的釉下“柿色彩”瓷器產品,填補了呂梁地區陶瓷考古的空白,為研究宋金陶瓷手工業技術、經濟模式和文化交流提供了科學依據。(孟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