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革命再一次開始了

工具革命再一次開始了

工具革命再一次開始了

1811年,一個諾丁漢郡的襪商通過機器生產出了一種長筒襪,低廉的機械成本大大壓低了襪子價格,影響了織襪工人原有的收入。於是一群織工秘密組織起來,砸毀了襪商的織機。

這些織工認為工業機器的出現是一種異端,不僅會帶來生產關係的崩潰,也會給手工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這種思想並非僅限於底層,英國著名藝術家、社會評論家約翰·拉斯金也曾公開指責手工製作象徵生命,機器工業化則象徵死亡,並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大量將生機盎然的手工業與死氣沉沉的工業產品進行對比和嘲諷。

這一切並沒有意義,機械化無疑是未來的生產方式。拉斯金的號召沒有對工業革命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影響,手工製品逐漸被機械生產淘汰,成為為少數人提供的奢華服務方式。

轟轟烈烈的機械時代如期而至,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機器生產,大量解放了生產力,擴大了市場,為未來的全人類的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

而那些拒絕使用機器,強行守著傳統生產工具不放的人們,只是成為了歷史的註腳。

工具革命再一次开始了

跌落神壇的諾基亞和柯

在時代大背景下,那些拒絕使用更高效的工具,用更便捷的方式提升生產力降低成本的人,我們會稱為“逆天行事”。

這些人輕則事倍功半,重則慘遭歷史車輪的碾壓淘汰。

19世紀末,無線電產業的萌芽在歐洲誕生,一個橡膠加工廠的老闆突發奇想,希望公司的業務向電信行業擴張。儘管遭到反對,但他仍然努力說服了其他人,成功為原本主打原材料加工的公司新增了一個與老本行毫無關聯的電纜部門。

1982年,第一臺基於北歐移動電話網下的移動電話Senator在北歐市場上市,一炮而紅,它背後就是未來統治了一個時代的移動通訊霸主——諾基亞。

1996年到2010年,諾基亞連續14年佔據全球手機市場第一的位置,北京奧運會那年,諾基亞的移動通訊設備產業達到巔峰,全年手機發貨量約4.318億部,市場份額高達40%。

要知道,去年華為和蘋果加起來的市場份額也不過是29%。

工具革命再一次开始了

2009年,諾基亞推出了內置塞班系統,售價近7000元的末代機皇N97,希望通過全新的側滑蓋全鍵盤觸控設計去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穩住自身的基本盤。

然而同年上市的,還有另一款拉開了智能手機時代大幕的手機——iPhone 3GS。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

網上有傳聞說,在被微軟收購的時候,諾基亞的CEO曾感慨萬分的說: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就這樣輸了。

我想這應該只是一個段子。當年諾基亞曾經考慮過與安卓系統聯姻,但最終由於兼容性不足,心高氣傲的諾基亞決定不進行調整,而是繼續使用已經捉襟見肘的塞班系統。

讓諾基亞失敗的並不是不夠智能的塞班系統,更不是卓越的產品質量,而是與成立之初截然相反的頑固守舊、傲慢自大。

同樣的例子還有柯達,在數碼成像逐漸登堂入室的過程中,柯達沒有憑藉其強大的市場基礎及時轉型,而是以近乎於頑固的保守態度生產傳統膠捲。

系統和產品永遠有提升的空間,但企業內部一旦趨於保守,不思進取,不論多好的牌面都可以在一夜間灰飛煙滅。

大洗牌每天都在發生,順應時代和市場的發展是每一個企業應該有的心態。

在時代全面前進的歷程中,並不是所有的堅持都是匠心,也有可能是逆天行事,反時代,甚至反人類。

工具革命再一次开始了

你在用什麼提高生產力?

中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企業生產力升級,就是21世紀以來的電腦辦公。在這個升級過程中,有很多人和企業因為覺得“用手寫也挺好”“算盤和計算器夠了”“紙質資料更安全”“書面材料有儀式感”而被淘汰。

現在看來,這種心態無疑是荒謬甚至可笑的。

但這種事並不稀奇,歷史是循環的,今天依然有人在反抗更新一步的生產力升級。

道格拉斯·亞當斯在《懷疑的鮭魚》中提出過著名的科技三定律: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鬆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品;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線上辦公軟件的應用。

在這個足不出戶的春節期間,線上辦公意外成為諸多企業的全新剛需,部分聰明的企業已經立即接納,開始靈活精通的使用線上辦公軟件為自身的溝通協作保駕護航,還有一部分企業正在摸索適應,遲疑不定,但還有很多企業,在繼續盲目排斥。

對新型生產工具的拒絕,是企業未老先衰的體現。拒絕瞭解新的工作方式,是非常不明智且危險的。

如今,大部分人已經開始復工,現代社會的齒輪再度開始緩慢運轉,作為相對穩定的大後方為前線注入新的力量。而這一切並不容易,在嚴防死守的同時,我們需要一種潤滑劑,讓齒輪和齒輪之間保有親密卻合理的距離。

線上辦公軟件就是這種潤滑劑。

我在很多企業見過這樣的畫面:

幾十個人擠在一個桌椅密集的會議室裡,但由於沒有高度差,互相遮擋,大家看不清屏幕,PPT的分享效益大打折扣;

微信語音最多9人,且互相至少要有好友關係,無法滿足會議需求,保密性也比較有限;

受成本影響,許多企業在低成本城市開設分公司,但每次進行會議時,不得不多方協調時間,用極高的經濟和時間成本把員工召集到總部;

公司內部設計時必須要設立面積較大,但實際使用率不高的大型會議室,否則在偶有的多人會議場景中不得不面臨坐不下的尷尬;

跨公司合作會議時,許多公司只有內部的遠程會議程序,不兼容非同事客戶使用,只好改用微信語音等非專業工具,還要互相註冊,加好友,驗證通過,浪費大量時間;

……

這些長期存在的麻煩,不是一夜之間突然出現的,而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用非常原始甚至笨拙的方式敷衍。甚至很多企業乾脆默認這種成本,根本不考慮這些不便能不能被解決。

所謂的神器,就是察覺到一些連用戶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的需求。

去年年底,一個軟件的出現徹底解決了這些長期的困擾——「騰訊會」。

最多可以300人同時在線,基本能滿足除了傳銷公司和微商年會之外的所有大規模會議需求;

開會時可以用手機、電腦、微信小程序等多個終端靈活參與;適配 Mac OS、Windows、iOS、Android 多系統;支持美顏、背景虛化、暗場景增強,智能消除環境聲、鍵盤聲,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保障會議效果;

能屏幕共享、在線文檔協作,還能選擇設置水印,保障會議機密不被截圖洩露;基於騰訊雲全球化部署和安全技術,保障在線會議穩定不掉線;

不需要好友關係,只要擁有邀請碼隨時可以加入線上會議室,還能共享屏幕和文檔進行遠程協作。也就是說可以跨企業、跨關係鏈進行連接。

看著這些功能和市場需求的趨勢,我很難理解為什麼有人在排斥它。

在21世紀初的職場中,不會使用電腦的人無異於文盲;在21世紀20年代的職場中,不會積極使用新型辦公軟件的恐怕就將是下一種文盲。

工具革命再一次开始了
工具革命再一次开始了

成本削減

三週前,哈爾濱市某醫院為了有效減少醫院人員聚集,阻斷疫情傳播,運用信息化手段來保證工作的有序銜接在副院長的帶領下率先拍板啟用界面操作簡單,音視頻效果清晰,不掉線,上手速度快的「騰訊會議」,順利展開了應急指揮、應急會議、疫情防控等任務。

兩週前,來伊份在疫情期間用「騰訊會議」完成了兩場200-300位成員參加的大型線上會議。

這兩場會議是他們首次大規模的雲端經營大會和首次雲端表彰大會,是企業極其重要且不可取消的重點議程。

上個星期,海南博鰲某國際醫療旅遊管理局和騰訊公司通過「騰訊會議」完成了遠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除了社會企業之外,還有一些頂級學府開始用「騰訊會議」完成教學任務,進行博士論文答辯,甚至遠程面試……

不論是出於特殊時期的安全性考慮,還是出於提高會議效率的角度考慮,線上辦公顯然都為企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對企業主而言,雲端會議能更快完成組局,高度節省時間和場地成本,對員工而言,通勤時間減少,會議環境更自由,對客戶客戶而言,跨企業的聯絡更簡單,步驟更少。

相比其他需要通過關係鏈或者需要花較長時間學習摸索才能掌握的軟件來說,「騰訊會議」無疑更靈活,更適合跨企業溝通。

工具革命再一次开始了

工具升級是時代的必然

工具革命再一次开始了

有人覺得這些需求只是暫時的。

不用這些奇技淫巧也無所謂,畢竟特殊時期很快就會過去,會議也好辦公也罷,仍然可以繼續用原本的傳統方式去滿足。

我認為不會。

“足不出戶”只是線上會議軟件中相對普通,甚至談不上核心功能的一個。人們更需要的其實是“成本削減+效率提升”和“跨企業參會”這兩個重點需求的滿足。

這種解決方案會在未來成為一種新的工作方式,合理使用這些工具會大大減少時間成本甚至辦公室面積。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聰明人和其他人並沒有特殊的不同,只是他們更擅長使用工具去解決問題。

Office軟件剛出現時,我們是不適應的,後來發現電腦處理的確比手寫心算要快得多,準確得多;

微信剛出現時,我們也不適應,後來發現可截屏可保存可收藏的確比口頭說完就忘方便得多,拉群聊天的確比線下飯局撮合高效得多;

線上辦公軟件剛出現時,我們不適應,後來發現多端協作,降噪美顏,跨企業會議,投屏共享等功能就是比幾十個人擠在多功能廳裡舒服得多。

可以想象,線上辦公軟件在未來很可能會逐漸和Word,PPT,Excel等日常office軟件,郵箱,微信,錄音筆一樣成為一種習慣。

工具革命再一次开始了

變革是彎道超車的機會

每一次時代的變化,都是彎道超車的機會。

我們在一個變革的時代,十年內,我們的辦公軟件已經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級。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並不是所有的堅持都有意義,並不是所有的守舊都是匠心

沒有任何企業對自己的要求僅僅是“存活”,對企業來說,速度就是一切。通過騰訊會議等全新生產工具,企業能夠減少溝通鏈路,保持優勢甚至彎道超車。

學會使用工具,是企業年輕化的態度,也是減負加速的方案。

當我們盲目拒絕,不信任,排斥某種時代浪潮時,我們到底是在跟工具對抗,還是在跟時代對抗?

總編:沈帥波

本文總編:沈帥波

湃動影響力 CEO

《迭代》《瑞幸閃電戰》作者。

一個立志用真誠的文字記錄商業文明跌宕起伏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