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在對家族企業的理解中,要關注的並非家族,而是企業

在對家族企業的理解中,要關注的並非是“家族”,而是企業。

——德魯克《變動中的管理界》

德魯克說,在對家族企業的理解中,要關注的並非是“家族”,而是企業。家族企業最應該注意的是,除非家庭成足夠的優秀,否則絕不可以委以重任,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在這方面,日本本田公司就做得比較好。

德魯克:在對家族企業的理解中,要關注的並非家族,而是企業

日本本田公司是一家主營汽車與汽車零部件的大型企業,在2004年公佈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本田以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先進的技術創新一下子坐到了第25位的寶座上。本田公司之所以會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本田宗一郎的用人上一直都遵循著“任人唯賢”的原則。1968年,法國舉行了一場賽車比賽,一名車手駕駛著本田公司製造的“氣冷”式賽車參加了比賽,但由於車速過快導致賽車失控撞上了圍牆引起油箱爆炸,導致車手被燒死在車內的慘劇。這次事故讓本田的很多技術人員開始致力於“水冷”式車身的研發。本田宗一郎經過再三斟酌最終同意了技術研發人員的建議,並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科研開發,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出了一款帶有“水冷引擎”的新車型,一舉佔領市場從而為公司贏得了大量的利潤。與此同時,本田宗一郎也對這幾個技術人員表示出巨大的信任並委以重任,就這樣,本田公司開始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上來。

德魯克:在對家族企業的理解中,要關注的並非家族,而是企業

在選取接班人的問題上,本田宗一郎更是表現出了企業家特有的大局觀和前瞻性。據說,當年本田宗一郎為了給別人讓賢,甚至用眼淚去勸說任該公司常務董事的弟弟一起退休……但是,我們從本田公司的發展進程來看就不難看出:本田公司是本田宗一郎一手創辦起來的,可以說是一個家族企業。對於這樣的企業來說,如果讓其子女來一個子承父業也不會有什不妥,但是本田宗一郎卻沒有這麼做,他甚至壓根就沒想讓自己的兒子來接管他的事業。對此,本田宗一郎有著自己一套獨特的經營哲學:“家庭歸家庭,事業歸事業,這兩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在這種理念的驅動下,本田宗一郎在他創業後25年時,也就是他60歲的時候選擇了退位,將本田的事業交給了當時才45歲的河島喜好。十年後,河島喜好秉承了本田宗一郎“堅持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的精神再次將接力棒傳給了51歲的久未是志……就這樣,在本田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公司發展很快進入了日新月異的階段,不僅奠定了本田四輪汽車事業的堅實基礎,還一躍成為繼豐田、日產後,日本汽車行業中第三把交椅的佔有者。

德魯克:在對家族企業的理解中,要關注的並非家族,而是企業

由此可見,領導企業就像是進行一場接力賽,只有堅持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才能選拔出一個個出類拔萃的企業領軍人,而這一個又一個卓越的企業領軍人又將帶著企業奔向一個又一個新高度,走進一片又一片新天地。因此,企業要想得到恆久、穩定、快速的發展,在用人上就必須學會像本田宗一郎一樣做到舉賢不唯親,只有這樣,事業才會成功、基業才能常青、社會才能進步。

如何才能做到任人唯賢?作為管理者必須要把握住兩個基本點:

第一要有“公心”。關鍵在於無私,對能力強於自己、品德賢於自己的人,要加以舉薦,或使他來代替自己,或使他居於自己之上。在選才上無私,就是要拋棄個人成見,客觀地對他人做出評價;即使對其並不喜歡,也決不以私害公、以私誤公,而應毅然選拔。

第二是公而忘私、虛懷若谷,有很高的素質,能夠不計較個人恩怨和得失。聰明的中國古代哲人說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儘管一些企業的管理者也反對裙帶關係,可是選拔人才就不自覺地搞親親疏疏,其中原因是他們總憑個人的私慾、私情來舉賢選才,這就偏離了公正客觀的選才標準,發展下去,勢必會出現小人得勢、賢才失勢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