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午时三刻是现代时间的几点钟?有什么讲究?

咗边丶


午时三刻是现代的11时45分。

古代中国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按十二地支来排序,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午时对应现代的11时-13时。古代又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天分为100刻,到了清朝改为一天96刻,一刻恰好15分钟。因此午时三刻是现代的11时45分。

依照阴阳家学说,午时三刻,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此时行刑可以冲淡杀人的阴气;因此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既保护行刑者,又给人犯留一条鬼路;十恶不赦的重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让其不得超生。


速不台


看古装剧经常可以看到,对一些罪大恶极的犯人,会在午时三刻斩首,那么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几分呢?为什么非要在午时三刻斩首犯人呢?


午时三刻是几点,古代一刻是多少分钟?

我们现在一天是24小时,古代是12个时辰,所以一个时辰其实是两个小时。

现在一天的开始是从午夜0点开始的,古代却不是这样。古代的子时是一天的开始,而子时对应的是现在的23点到凌晨1点。

子时23点到1点,丑时1点到3点,寅时3点到5点,卯时5点到7点,辰时7点到9点,巳时9点到11点,午时11点到13点。


根据古代计时来看,午时对应的是中午的11点到13点这两个小时。《说文》一书中记载的一刻是现在的14分24秒,到了清朝,将一天分成了96刻,这样一刻对应的就是现在的15分钟,所以三刻就是现在的45分钟。

根据这样的分析可以知道,午时三刻其实就是中午11点45分。

那么古人斩首犯人为什么非要挑这个午时三刻呢?

古人午时三刻斩首犯人,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现在农村很多地方,在办理丧事时,要请“阴阳师”,挑个好日子,挑个好地方,还要做法才可以埋葬。

古代把世间万物分成了阴和阳,而死亡和鬼魂就被看作是“阴”,正所谓“阴曹地府”。传说鬼是害怕阳光的,所以古代传说里的鬼魂都是在晚上。午时三刻正是一天太阳最大的时候,这个时候斩首犯人,可以避免鬼魂作祟,也可以让刽子手少一些顾虑。


此外,古代和现在不同,现在枪决,古代是砍头。犯人明知要死,有时候他们会在死前做最后一搏。午时三刻,这个时候犯人在那里从早上等到中午,早已经是疲惫不堪,哪还有力气反抗,这样一来也就给行刑带来了很多方便。

我国古代做事是很有讲究的,午时三刻其实也不是随口一说,不仅是古装剧里,就是史书中也有记载。


斯幽说历史


午时三刻听的人大多数都是从影视剧里面了解的,而且都是一些关于古代官场的影视剧,里面经常有一些台词叫做“午时三刻推出午门斩首”,从这方面来看午时三刻在古时候有着特殊的意义,古人对阴阳的理解比较透彻,午乃代表阳,为什么能代表阳呢,因为午在一天中属于阳光最火辣的时候,但是并不是最热的时候。

在我们现在的时间计算里面一刻钟等于14分24秒,也可以叫做15分钟,古人在对于天文方面的理解和计算其实已经非常的先进,几乎跟现在计算的差不多,也可以说现在的时间概念就是源自于古人的时间概念之上形成的,古人对时间的理解其实超出我们的想象,自唐代以来我国古代就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午时又分为初午和正午和晚午。



中国古代还把十二时辰用十二生肖来代替,子时为鼠从晚上十一点到一点,十二点为正,丑时为牛,凌晨一点到三点,寅时为虎从凌晨三点到五点,卯时为兔从五点到七点,辰时为龙从早上七点到九点,巳时为蛇从九点到十一点,午时为马从中午十一点到一点,十二点为正午,未时为羊从下午一点到三点,申时为猴从下午三点到五点,酉时为鸡从傍晚五点到七点,戌时为狗晚上七点到九点,亥时为猪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三刻其实就是正午时分的三刻时间,在清朝以前中国的时间是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分为一百刻钟,在清代改为一天十二个时辰九十六刻,午时三刻基本上的时间就是中午时分在接近十二点钟左右,这个时候的太阳接近正上方,属于阳光最火辣的时候,古人认为这个时候的阳气最重,故为正午时,十一点钟为初午初午三刻接近正午是太阳处在一天当中的巅峰时间。

在这上面还有不同的地点来划分,在中国古代陕西西安和北京相差约几十分钟,但是当时中国古代的都城早期都是西安,后来改到北京,但是在犯人行刑上面并不是按照北京的午时来的,而是仍然按照西安的午时三刻来实行,北京的午时三刻刚好为西安的正午时分,大约是11点45到12点之间。

在中国古代有说法杀人是属于阴事,特别是对一些被认为是恶贯满盈的人,这些被认为是恶的人人属于恶人阴气非常的重,在斩杀之后这些人的阴魂会继续存在作恶,纠缠参与办这个案件的相关人员,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只有在阳气最盛的午时才能让这些阴气盛的阴魂消失,这也是为什么基本上都是午时三刻行刑的原因。

当然这些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现在的看法是挑选这样的时间点只是为了让自己有安慰而已,并不是真正的什么阴魂不散纠缠不休的事情,只是古人的一种迷信的想法而已,当然对于古人从事杀人的行为来说,内心没有一点愧疚和亏心那是不可能的,毕竟被杀的人谁都不敢保证一定是恶人,甚至有不少不该死的人被冤死的,从事这种事情长了内心说没有一点害怕那是不可能的,寻求一些内心安慰是必然的。

还有一个说法是中午开始人在这种烈日时分会显得特别没有精神懵懵欲睡,在这个时间处决犯人犯人的痛苦会小很多,属于基本的人性考虑,当然有人认为在半夜人最困乏的时候处决不是更好吗,主要原因是首先夜晚是阴气最盛的时间,处决死人非常的不吉利,再者处决犯人的目的一般都是惩戒行为,为了起到警告作用 ,半夜处决没有人去看起不到警示的效果,而且迷信的说法半夜杀人容易鬼缠身一辈子的事情,所以选择在午时斩首。


无法超越的足迹


午时三刻接近正午,然而到底是接近正午的什么时候?这个其实是有多种讲法的,当然比较流行的说法是11时45分左右。

对于午时三刻,我们听得最多的肯定是自古小说描写午时三刻开斩犯人的事情了。

大部分人认为,之所以在午时三刻开斩犯人,是由于午时,尤其是接近正午的时刻的时侯,阳气最盛,以此时问斩犯人是防其阴魂作恶。甚至有人以为是要令犯人永不翻身的使然。

其实这些都是在不深入了解阴阳易学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很是理所当然的想法。

然而真相却非这样。午时三刻斩犯人的执刑惯例…据说可以追索至上古商、周时代的,那些名君所推广的执法行为。

其本意目的却是一种用现在语言叫:人道主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古时的十个时辰之中,只有两个阴阳交替的时辰分别是:子时与午时。


子时阴极而一阳生,反之的午时则为阳极而一阴生。而阴阳交替之时,有一个特征,就是上古神话中所问的鬼门关开阖之时,而一过正午即午时三刻的十五分钟后,鬼门最为开放。

鬼门关开阖之时,那么刀下之鬼的亡灵就比较容易去达幽冥。需知阳间并非鬼所久居之处,这样对犯人的亲人与亡灵也是不好的,所以令亡灵早些去那应该去的阴间对其是最有利的。由于要当众斩犯示众,总不能选更深人静的子时吧,因此选午。午时三刻开斩犯人本来是上古名君对被斩者的一种人道主义。


洪范书斋


“午时三刻”这一词,我们常常会在古装电视剧中犯人被行刑时的场景中听到“午时三刻问斩”的台词。

那么古代的“午时三刻”是何时间?这就先要从古人的时辰划分说起。古人是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注意:这个“刻”指的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


“午时”大约就在我们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则正好将近十午十二点,此时,太阳正是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古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那么为什么古代为啥要选在“午时三刻”来行刑?古人认为,杀人毕竟是件“阳事”,就算是被杀的人罪有应得,但他的鬼魂也会前来纠缠,会对在场的法官、监斩官、行刑剑子手十分不利,而选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则可以压治住鬼魂。这也是选在午时三刻行刑的原因。



另外还有个原因,“午时三刻”的时候,正是人的精力最弱的时候,也就是最易犯困的时候,此刻处决犯人,犯人的痛苦会小一点。这也是说午时三刻行刑,也是为犯人着想。


半个南山人


古代对于午时三刻是很看重的,比如说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古代的犯人在被处斩的时候,行刑官会说:午时三刻已到,开始行刑”。为什么是午时三刻呢?这午时三刻是如今的几点钟?它又有那些讲究呢?这么多疑问让我们来一一解开。



古代是怎样确定时间的?

说到午时三刻,就不得不聊聊古代的计时工具,古时候的计时工具有很多,比如说浑天仪、圭表、刻漏、沙漏、水运仪象台等等,人们最常用的是漏刻。漏刻由漏壶和标尺两部分组成,漏壶用于泄水或盛水,标尺则用来标记时刻。现在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一个铜人仿佛报着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这种计时工具不仅中国在用,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


(漏刻)

午时三刻是现代时间的几点钟?

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一百刻,又因为100没有办法将12除尽,所以在清朝时,将一昼夜100刻改为96刻,那么一个时辰就是8刻,一刻有15分钟。把古时候的时辰换算为当今的时间也是很简单的,一天12个时辰,古代的午时是从当今的11点开始的,按清朝的算法,三刻就是45分钟,所以午时三刻大概就是从11点45分到12点整。如果按清朝之前的算法来算的话,一刻是14.4分钟,三刻就分钟,那么午时三刻就是11点43.2分到11点57.6分之间。

当然,除了在行刑的时候,在很多其他的地方这个时辰也是很讲究的。

“午时三刻”行刑

在午时三刻行刑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古人的迷信。行刑砍头是要见血的,虽说那是有罪的人,但毕竟是死人了,大家都是很忌讳的。死过人的地方肯定阴气很重,古人还爱在闹市作刑场,为了以后人们能安稳度日,所以就选在午时三刻进行行刑,午时是一天中阳气最重的地方,午时的阳气可以镇压住阴气,而且那些罪大恶极的人在午时三刻被斩首会魂飞魄散,这样人们就不会害怕被邪祟缠身。

(行刑剧照)

午时忌拜佛,午时不迁坟

在传统的风俗文化上,烧香拜佛都是越早越好,因为头香向来被大家认为是最吉利的,人们都觉得如果能到庙里上头香的话,一定会得到佛门最多的保佑。其实也并不是午时不能烧香拜佛,而是大家都不会去在午时拜佛,因为古人认为午时神佛不会得到供养,佛家也有过午不食的规矩。“午时不迁坟”这个是与午时斩首的原理差不多的,因为午时阳气太重,会灼伤尸骨,对死者是大不敬的。而且迁的都是自家的祖坟,如果因为时辰问题得罪了祖宗,很有可能会毁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古人对于时辰的讲究还是有很多的,婚葬嫁娶都是要看时辰的,这里面的说法是很多的,没有系统学习过的普通人是很难懂得这些的。


小姐姐讲史


作为“十二时辰”计时方法中阴阳相对的子午时辰虽然最为对立,却在时辰里属于最好的两个时辰,从古人对“子时”的“早子时与夜子时”的称谓就能看出,这是后话。如题的“午时三刻是现代时间的几点钟?有什么讲究?”。午时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当代时间的11点至 13点。从上古时期开始,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商品交换的最初活动在日中时辰进行便来自于此。 应该说午时是很好的时辰。再说“午时三刻”,按十五分钟为一刻计算,当正午的节点前后各一刻钟时,这个时间段的半个小时应该是午时的作用时间,既午时三刻末开始的午时四至五刻,现代时间的十一点四十五至十二点十五是午时作用时间。按阴阳说的轮转,这时候的阳气最甚,这个时间段的天体运动使阳光的直射作用将所有固体物质的阴影在这个时间里消除,或固定。老漁觉得,古人午时的货币交易应该是对暗箱的防范吧!至于“午时三刻推出午门问斩”便是极阳之时在极阳之地行刑后,使恶贯满盈的凶险之徒的烟飞灰灭,魂飞魄散而失去再入轮回的可能。(图片来自百度)








老渔破船


"午时三刻已到,行刑。"听着是不是很熟悉。


"午时三刻"在古代没有钟表,人们看时间的方法就是看刻有印记罗盘上的影子,因古代各个时期的记录方法不一样,包括十二时辰制,百刻制,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等等。因记录时间的方式不同所以时间上会有偏差。因为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百刻制,所以就已百刻制为方法计算,一刻为14分24秒,午时三刻为当日的11点45分。


午时三刻的讲究

  1. 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的时候阴气太重,而午时三刻确实一天当中阳气最强的时候,这是时候杀人行刑可以很好的抑制阴气让鬼魂不敢出来。

  2. 第二种说法更狠一点,古代分为正午开刀,阳气不是很厉害,还可以做鬼。午时三刻阳气最重,连鬼都不让你做。

  3.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午时三刻便是人最困的时候,这时候行刑犯人昏昏欲睡,行刑可以减少痛苦。这解释个人感觉有点扯,也不想想行刑的都是啥人啊。


闲人闲得慌


大家好,我是千里啊😜。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日为100刻!午时是现代的11点到13点之间,所以午时三刻为11点45分。但是到了清朝把一日分为了96刻,计时也分为午初、午正。所以午时三刻也为午正三刻按照清朝的计算,午时三刻也为12点45分。


在古代午时三刻主要处决穷凶极恶的犯人,因为古人相信阴阳学说认为杀人乃是阴事,必须阳气相互配合才能抵消而午时三刻是古人认为一天阳气最重的时候,这个时候太阳相对直射,地面阴影最短这样有利于鬼魂消散转入轮回。所以一般在午时三刻处决犯人。

还有在古代风水学说上讲究午时三刻不要去阴晦之地,因为在一天阳气最重的时候,这些地方就是极阴之地。如果去了就容易对自身运势和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在宗教里还提倡午时三刻不宜夫妻生活,因为宗教认为生育需要灵气注入而灵气属阴。在午时三刻阳气最重的时候夫妻生活会导致出生的孩子会出现健康问题。

古人在午时三刻还讲究不能在午时三刻杀祭祀所用的牲畜。因为祭祀是为求福报是行善积德的好事。而在阳气最重的时候杀生容易导致牲畜的魂飞魄散,对于祭祀极其不利的。除了这个之外午时三刻不能迁坟动墓。因为在这个时候人容易昏昏欲睡,做事容易出错。而古人认为迁坟动墓关乎于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若是在其中出了差错亵渎了祖宗是对祖宗极其不敬!

综上所述,午时三刻因在不同的朝代所以与今天的时间也不一样!还因为赋予了这个时间阳气最重的意义,也有诸多的讲究!觉得千里回答的不错的可以关注千里哦!谢谢大家


历史热知识


我国的二十四小时制是民国时才开始运用的,清末虽然多用洋人的钟表,但官方和民间还是用十二时辰制来分割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也和十二生肖相对,最开始十二时辰制是从西周开始的,但那时十二时辰和现在的叫法有所不同

古代关于计算时间的仪器也算不少,常见的有沙漏、日晷、漏刻等,其中日晷时运用相对较多的,他的原理是在石刻上刻上十二个时辰,八卦形状排好,然后在其正中间直树起一根指针,然后根据石刻上的指针的影子来计算时间,但这种方法在阴雨天是失去作用的,于是便有了沙漏计算和其它一些方法。



还有一种关于计算短时间的方法就是燃香记录法,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会听到的一句台词就是“给你一炷香的时间”,那么一炷香到底有多长时间呢?答案很简单,五分钟左右,古代用作计算时间的香的长度是一定的,所以在外界因素变化不太大时计算偏差还是蛮小的,这点有兴趣的朋友在家可以尝试一下


最后就是古代的午时三刻是现代的几点钟?古代的午时大约是现在的十一点到下午一点左右,也是太阳最高最热的时候,然后是十五分钟时一刻钟,结果出来了,午时三刻是现在的是十一点四十五左右。

关于这个时间有什么讲究,午时三刻大约是太阳最高、影子最短的时候,也就是正午时分,古人相对起来比较迷信,认为太阳最高的时候也是阳气最重的时候,可以压制一些鬼魂和阴气,还可以洗净身上的脏东西,所以在古代行刑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午时三刻,斩”,其目的也是为了压制住死者的怨灵,让其魂飞破胆,不受诅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