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双河谷——绥阳县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最美之醉”

带你走进双河谷

——绥阳县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最美之醉"

地势坤哥

这是一个喀斯特的王国,这是北纬30°的秘境,这里有被隐秘的风景之王——十二背后。这里还有许多的"最",世界之"最"、亚洲之"最"、中国之"最"、黔北之"最"。这一桩桩的"最",构成了绥阳县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最美之醉",让人遐想连篇,陶醉在双河谷那延续至五亿多年前的地质画卷里,细细品味每一个"最美之醉"。


世界最大天青石洞穴之"最美之醉"

经过中法洞穴专家30多年的联合科考,双河溶洞群中发现了诸多地质奇观,如险象环生的天坑、纵横交错的洞穴、潇洒飘逸的瀑布、壁立千仞的峡谷以及从未面世的奇怪生物。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很多挂满天青石晶体的溶洞,天青石的数量之多、排列之密集前所未见,令人叹为观止。后来,这里被人们赞誉为"世界最大的天青石洞穴"。

带你走进双河谷——绥阳县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最美之醉”

双河洞天青石

小科普:什么是天青石?

天青石:英文名称Celestine,原意是"天空、天堂",化学式SrSO4,主要产于白云岩、石灰岩、泥灰岩和含石膏粘土等沉积岩中。产于热液矿床和沉积矿床中,双河洞中的天青石往往和石膏伴生。

1781年,人们第一次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发现了天青石,它那清澈透明的晶体和淡淡的色彩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天空,于是称呼它是"天国之石"。事实上,天青石的颜色有很多种,如白色、橙色、粉红色、淡绿色、淡褐色,甚至无色透明。当然,其中最珍贵的当属淡蓝色或淡青色。

另外天青石还是金属锶的源泉,锶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海水中,甚至人体内也必不可少。


世界最长白云岩洞穴之"最美之醉"

双河洞是发育于寒武系芙蓉统娄山关组(∈3-4O1l)白云岩内的大型岩溶洞穴系统,是当前已探知的全球最长的白云岩洞穴。

研究表明碳酸盐岩地层中含膏盐类矿物将极大加剧岩溶洞穴的

形成,由于石膏、硬石膏、石盐等膏盐类矿物遇水极易溶解,进而形

成膏盐溶孔,同时(硬)石膏溶解产生大量的游离SO42-,随水体沿岩层裂隙和层面加速含膏白云岩层的溶蚀作用。含膏白云岩层溶蚀加剧又促使水流汇集,进一步加速白云岩溶蚀并形成溶洞雏形。(蒋玺等,2018)

带你走进双河谷——绥阳县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最美之醉”

膏盐溶孔

小科普:什么是白云岩?

白云岩,是一种沉积碳酸盐岩。主要由白云石组成,常混入石英、长石、方解石和粘土矿物。呈灰白色,岩石表面常常可见刀砍纹,性脆,硬度小,用铁器易划出擦痕。遇稀盐酸缓慢起泡或不起泡,外貌

与石灰岩很相似。在冶金工业中可作熔剂和耐火材料,在化学工业中可制造钙镁磷肥、粒状化肥等。此外,也用作陶瓷、玻璃配料和建筑石材。

带你走进双河谷——绥阳县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最美之醉”

白云岩刀砍纹


亚洲第一长洞之"最美之醉"

双河洞2018年最新探测长度为238.48公里,成亚洲第一、世界第六长洞。双河洞现为国家地质公园,是中国最大的溶洞群,结构复杂,水洞、旱洞并存,深度超过550米,由上中下四层8条主洞,200多条支洞,5条地下河,34个洞口组成,可谓洞挨洞、洞连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套洞,被中央电视台喻为"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馆"、"中国地心之门"。有人曾形象地把曲折蜿蜒的洞穴比作"地球的肠胃",繁复重叠的洞穴系统,蜿蜒在大山之中,没有柳暗花明的境遇,却又转角发现有一处洞穴的惊喜所在。正是这种未知的神秘感与发现新洞穴时带来的惊喜,吸引了越来越多探洞爱好者的前往。

双河洞的长度随着每年一次的双河洞国际洞穴科考活动的开展还在不断的刷新着记录,正如诗人梅尔写道:我不能告诉你所有的秘密,因为我的秘密还在生长。

带你走进双河谷——绥阳县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最美之醉”

双河洞洞穴系统图

小科普:多层溶洞是怎么形成的?

规模较大的溶洞,形成于岩溶水的水平流动带;随着地壳间歇性上升, 水平流动带将随之间歇性下降。在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的一层溶洞,随着地壳上升将抬高到季节变动带或垂直循环带,而在新的水平流动带内又开始发育一层新的溶洞。多层溶洞有显示区域新构造动性质和幅度的意义。

带你走进双河谷——绥阳县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最美之醉”

多层溶洞发育模型


中国首个旅游地学文化"园中村"之"最美之醉"

中国第一家旅游地学文化"园中村"——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它是由贵州地矿106地质队、贵州山水旅勘院共同创建的全国首家位于国家地质公园内的旅游地学文化村,地域涵盖温泉镇双河村、公平村两个行政村,面积约15平方公里,距绥阳县城45公里。村内由于地势高差大,地形地貌复杂,可溶性岩石分布广泛,构成文化村及周边喀斯特地貌、中低山侵蚀地貌和溶蚀、侵蚀地貌等三类地貌区。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文化村内广大区域,是文化村最重要的地质景观成景区域。由地下水、地面径流、重力崩塌等地质营力联合作用形成的溶洞、岩溶峡谷、天坑、暗河、峰丛、地表河、地下河等各种地貌形态丰富多样。总体形成以赤尾溪水体景观、河谷地貌、岩溶残丘、峰丛、峡谷、溪沟、溶洞、岩溶泉等地质地貌景观为主体,集稻香鱼、古树(群)等自然景观和公馆桥、老村委会等人文景观为一体,构成一溪、三谷、九龙闻鼓、十寨连珠、千峰涌浪、万马归槽等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旅游资源综合体。

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的创建,实现了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洞内、洞外一体化;科考、科普一体化;探险、休闲一体化;园村发展一体化的大融合,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旅游地学理论建设及旅游地学推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旅游地学在贵州发展的升级与深化,在全国率先迈出了实施"新时代旅游地学发展方略"的第一步。(王国甫,2018)

小科普:什么是旅游地学文化村?

旅游地学文化村,是贵州省地矿局首创的村级地质公园,是对世界级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省级地质公园的有效补充;是贵州省地矿局发挥技术优势、服务地方发展的大地质战略;是一项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创新举措;是深度挖掘村级资源特点,避免旅游产品的同质化与雷同化,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且走的是一条可持续的村级经济综合发展之路;是乡村振兴的创新性举措。

带你走进双河谷——绥阳县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最美之醉”

旅游地学文化村logo


黔北第一石拱桥之"最美之醉"

黔北第一石拱桥——公馆桥,公馆桥在绥阳县温泉镇公平村境内,是一座横跨于绥阳、正安两县界河赤尾溪之上的单孔石拱桥,史称"黔北第一桥",兴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乃昔时正安州、绥阳县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桥梁,桥全长70m,单孔跨度23m,基脚建在河岸岩石上,至桥面护栏高18m,两岸桥基向左右雁翅排开,延伸各约19m。桥南面上下四十七级石阶,桥北为四十级,每级石阶高20cm。桥面纵长23m,宽7.2m。两侧建有护栏,为长方形厚石板磨制而成。护栏正中,各建有形状相同的桥楼一座。桥楼中间各嵌两块大石碑,上刻有文字及图案。护栏两端有整石镂刻的雄狮四只,作镇桥之物,公馆桥从其选址、选材无不体现着当时建造者的高水平,两岸为奥陶系下统桐梓组(O1t)白云岩,产状平缓,其地基稳定且岩石较硬,不易坍塌;桥身采用奥陶系上统宝塔组(O3b)马蹄纹灰岩,岩石抗风化能力强,历经上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另外岩石上的马蹄纹还起到了防滑的功能。因该桥由正安绥阳两县共建共管,故又称"公管桥"。公馆桥所在也是以前的古驿道、古商道、古盐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带你走进双河谷——绥阳县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最美之醉”

公馆桥

这一桩桩的"最",最是让人醉,游在双河谷,悠哉把诗吟。双河的洞、双河的水、双河的峡谷、双河的空气、还有那双河的诗人喝着双河的酒,泡着双河的温泉酝酿着双河那醉人的诗词。

带你走进双河谷,永远是"醉"的味道。醉倒在其最大、最长、最早、最高的怀抱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