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團隊的力量使我更強大——記山西省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李萍

3月7日,在記者的採訪中,山西省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醫療組組長李萍提到最多的是:“這是團隊的力量。”

從2003年首批進入SARS病房到2020年支援湖北抗擊疫情一線,一頭短髮的李萍勇往直前。出發武漢的前一天凌晨4時23分,她收到父親寫的一首小詩:“冠毒肆虐亂中華,女兒上陣緊披掛。臨行囑我守門戶,恨不扶鞍牽戰馬。”言語中,既有牽掛,又有自豪。

從醫28年,51歲的李萍是山西白求恩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的早期建設者,有豐富的呼吸道疾病臨床經驗。對隊員們來說,她既是嚴師,又如同長姐,是山西省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的“主心骨”。

方艙醫院的應用是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一項創舉,然而方艙醫院的運行模式、工作流程等全無經驗可循。2月6日,救援隊首批4名隊員即將進入武漢市江漢方艙醫院開展救治工作。李萍和兩位護士長在醫務人員入口處幫助隊員們檢查穿戴防護用品是否嚴密,“護送”他們上戰場。進艙前,大家的手疊放在一起,同喊“加油”。那一刻,心手相連。

從剛開始和兄弟省份共管300多張床位,到獨立管理217張床位,李萍叮囑隊員們,必須熟悉每位患者的病情,做到心裡有數。入艙次日,她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和同事用了5個多小時才將病區內的200餘位病人全部詢問一遍,並建立起了初始病歷等。

方艙醫院建立初始,設施並不完善,大批病人的收治考驗的就是醫務人員的“基本功”,需要臨床經驗去甄別病情並進行處置。艙內沒有電腦,只能依靠醫護人員在艙內將患者的病情記錄在紙上,用手機拍下來,然後到艙外再用電腦進行系統整理。李萍和小夥伴們經常整理到凌晨,就為了儘早篩選出可以進行核酸和CT複查的輕症病人,“病人們都盼望著早日出院,早日和家人團圓。”在大家的努力下,2月11日,救援隊負責病區迎來首批病人出院。

之後,山西省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連夜轉戰礄口武體方艙醫院,和我省第四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並肩作戰。一切從零開始,建章立制、規範流程、優化程序,李萍被任命為醫務處主任,也是評估小組專家成員。一個農家餐館內,三張餐桌拼湊而成醫務處的辦公桌。她組織醫務處成員梳理醫囑、建立電子病歷、對比新舊CT片、進行病例討論,隨時解答艙內值班大夫的疑難問題。在各方力量的高效協作下,一批批患者治癒出院,礄口方艙的治癒率與週轉率連續兩次在武漢市方艙醫院名列前茅。3月1日,礄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成為武漢市首家休艙的方艙醫院。李萍說:“這是集體努力的結果。”

談到小夥伴們對她工作的支持以及大家集思廣益彙總的艙內工作小竅門,李萍嘴角微微翹起。疫情是一場大考,在這場考驗中,她所在的整建制團隊協作更加緊密高效。“在新的戰場,我們亦無所畏懼,一定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