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本是陳琳替袁紹罵曹操的話,成為稗官熱點

官渡之戰前陳琳寫《為袁紹檄豫州》,這裡面陳琳說曹操設置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親自上陣,偷墳掘墓,陳琳這篇文章充斥著各種辱罵,這種話多是洩憤之語,當不得真。唐朝的時候筆記故事裡專門把這事給拎了出來,《獨異志》裡專門作為一個段子來描寫。說曹操發掘他人墳墓,不管新舊統統挖開,還把屍骨扔得滿地都是。這個設定影響久遠,不光是促進當代盜墓小說的產生,直接在宋代就產生了一個新的IP:七十二疑冢。

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本是陳琳替袁紹罵曹操的話,成為稗官熱點

古墓


曹操死得像是個唯物主義者,實行薄葬,不封不樹,他還要求埋在西門豹祠堂旁邊。西門豹算是曹操之前鄴城最有名氣的人了,到曹魏時代已經過去了五六百年,人們還在立祠紀念,已然成為神人。與他相鄰,這是需要勇氣的。後來魏國的名將田豫死的時候,也要家人把自己埋西門豹祠旁邊。妻子就很為難:“西門豹是古之神人,你怎麼能埋在他旁邊?”田豫說:“我做的事情和西門豹差不多,倘若死而有靈,他一定會善待我的。”曹操所想的肯定和田豫一致,自己問心無愧,才敢死後與神為鄰。

正因為不封不樹,導致墳墓不顯眼。後世找不到墳墓位置,就用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他是故意隱藏起來的,曹操這是怕被人報復盜自己墳墓才不敢厚葬。所以他要設立設立七十二疑冢。

我小時候聽說過一個故事,可以作為佐證:

話說曹操將死之際,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就把幾個兒子都派出去公幹,唯獨留下一個乾兒子陪在身邊。他對乾兒子說,你準備七十二口棺材,在漳河邊挖七十二座墳,我死之後,你把我放在一口棺材裡,找一個墳塋把我埋了,這個位置只有你知道,誰也不要告訴。另外還說我年過花甲去世,這是喜喪,你要穿上紅袍。然後他親自給曹丕寫信,要他回來。等到曹操死後,七十二口棺材一起抬出去下葬,眾人看得眼花繚亂,根本不知道哪個裡面埋著曹操。喪事辦完,曹丕趕了回來,看見自己的幹兄弟穿著紅袍,不由大怒,一刀砍死他。原來曹操在信上說:“在我墳前穿紅袍的必然是奸賊,不要多問,立刻除掉。”——曹操臨死之前再度用計謀,形成一個良好的閉環,沒有人再知道曹操墳墓在哪裡了?


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本是陳琳替袁紹罵曹操的話,成為稗官熱點


這個故事滿滿的民間智慧,很有點錦囊妙計的味道,很顯然是老百姓編造出來的,未見到任何筆記記載,可能邏輯性太差,《三國演義》故事也沒有收錄,但這個故事流傳卻很廣。

第一次書面記錄七十二疑冢是南宋人范成大,當宋朝被金人趕到長江以南的時候,范成大出使金朝,路過鄴城,他先對曹操的講武城遺址,對曹操進行了一番鄙視:阿瞞虓武蓋劉孫,千古還將鬼蜮論。縱有周遭遺堞在,不如魚復陣圖尊。——你武蓋孫劉又怎樣,終歸是個鬼蜮之類的英雄,這斷壁殘垣怎比諸葛武侯的八陣圖遺址。

范成大隨後看見了七十二疑冢,還見到金朝人祭祀曹操,他就更加鄙視了,“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如公用此心? “你不就一個棺材嗎?為啥費這麼多心機呢?

南宋人這麼恨曹操,但金國人卻對曹操很敬重,范成大就注意到金國人年年來到七十二疑冢處祭祀,他這首詩後兩句道:“歲歲蕃酋為增土,世間隨事有知音。 ”——也就沒文化的蕃酋才會祭祀這樣的奸雄吧。這說明曹操這時候還是有機會成神的,但很不幸,金人迅速漢化,金朝文人筆下的曹操也都是老瞞、曹瞞了,例如元好問:“曹瞞老去不解事,誤認孫郎做阿琮”——曹操你太不瞭解英雄,把孫權當成了劉琮。

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本是陳琳替袁紹罵曹操的話,成為稗官熱點


南宋詩人俞應符憤憤不平要挖掘出來曹操的屍首,他寫詩道:“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須盡發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屍。”——不就七十二座嗎,我都給你挖開了,不信找不到你這個老賊。

後來有人看見就笑道:“這才是中了曹操的奸計,他的墳墓肯定在七十二座之外。”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裡專門講了一個曹操墓的故事,說在許昌城外,有一條河,有人下河游泳屍體被斷為兩半,當地人就在上游設閘,截斷河流,結果發現水裡有一個洞穴,洞口有轉輪,上面利刃如霜。洞口還有碑文,這才發現是曹操墓,大家挖開洞穴,珠寶一搶而空,還破棺散骨,蒲翁寫得不亦快哉,彷彿為歷史報了仇。

當然這只是個故事,要不也不會有前幾年鬧得不亦樂乎的曹操墓風波,那七十二疑冢也被現代考古證實是北朝的墓葬群,跟曹操毫無關係,但真實的歷史誰又會在乎呢?

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本是陳琳替袁紹罵曹操的話,成為稗官熱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