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輝東《論語史鑑》13.22 無恆德,不為醫!

第22章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


南人:即南方人,有人說指宋國人,其實都不重要,南人肯定指魯國之南方人。


恆:會意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初文寫作“亙(gèn)”。從“二”和“月”,“二”代表天和地,月即月亮,合起來表示月亮懸於天地間已有億萬年的時間,月圓月缺,不斷往復而寓永恆之意。

賴輝東《論語史鑑》13.22 無恆德,不為醫!


很多人把“無恆”理解為“沒有恆心”,然後圍著這個繞圈子。如朱熹的《論語集註》雲:“(巫醫)雖賤役,而猶不可以無常。”意思是說,巫醫雖然是個低賤的工作,但必須要有恆心才能做成。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指出巫醫皆抱道懷德,學徹天人,故必以有恆之人為之解者,或以巫醫為賤役,非也。”他們在巫醫職業的貴賤上爭論了起來,顯然是離題了,而且他們始終沒有繞開“恆心”二字。北大的李零教授說:占卜和科學不同,科學講究重複率,占卜不講這套,這種手段不行,就換另一種,必須持之以恆。還有康有為等先賢都在大書特書,人如何要有恆心,不然成不了巫醫等等。那麼,這麼理解正確麼?我認為不對!


一,孔子如果想表達人要有恆心的話,沒必要引用“南方人”說的這句俗語,因為,說明恆心重要性的俗語太多太普遍了,民間俗語可以信手捻來。

二,聯繫前後文,“無恆”和“不恆其德”是首尾呼應的,所以,“無恆”就是“沒有恆德”之意。沒有“恆德”之人是成不了醫生的,醫生一定要始終保持“醫德”,不然會遭人唾棄,這樣理解,前後文就通順了。


巫醫:即醫生,春秋之前,巫醫結合,巫師就是醫師,春秋末期開始,巫醫分離。


善夫:說得好啊!


承:會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跪著的人,下面象兩隻手。合起來表示人被雙手捧著或接著。本義:捧著。後延伸為:擔當,蒙受,順從,迎合等意。本文中的“承”就是捧著敬奉之意。


羞:會意兼形聲。據甲骨文,以手持羊,表示進獻。小篆從羊,從醜,醜亦聲。“醜”是手的訛變。本義:進獻美食,如《禮・月令》:群鳥養羞,後“羞”字被假借為害羞,羞愧,難為情,羞恥等意,用“饈”來代替美味,美食。如:珍饈。

賴輝東《論語史鑑》13.22 無恆德,不為醫!


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此句來自《易-恆卦》,意思是:“人如果沒有恆守其德行,卻用美食進奉神靈進行占卜。”承羞不能理解為蒙羞,承指承上,蒙指蒙受。歷代先賢們很多都把“承”字理解為“蒙受”,其實錯了。可能是被“羞”字誤導,他們沒有在源頭上去分析理解“羞”字的本義。孔子時代的“羞”還沒有“羞恥”之意,想要表達“羞恥”,一定是用“恥”,不用“羞”。


佔:這裡讀第一聲,從卜從口,以口問卜,占卜的意思。古人用龜甲或者牛骨用過燒,然後觀察其裂紋的走向來預測兇吉。不佔而已矣:占卜也沒用,自求多福吧!

賴輝東《論語史鑑》13.22 無恆德,不為醫!


全文理解為:孔子說:“南方人有句俗語:‘人不恆守其德,成不了巫醫。’說得好啊!”“《易經》也說:有人不恆守其德,卻用美食敬奉神靈占卜算卦”。孔子說:“這些人占卜也沒用,自求多福吧。”


清末大儒曾國藩曾說:“人但有恆,無事不成。”一個人想要成就事業,必須要有恆心,但是,僅僅有恆心依然不夠,還要有“恆德”!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不能堅守德行,虎頭蛇尾,最後想通過祈求神靈來拯救自己,燒香拜佛,一擲千金,都無濟於事。


無恆德,不為醫

明代詩人李時勉有一首詩寫道:“花近藥欄春雨界,陰浮苔徑午風輕,巖前虎臥雲常滿,樹底人來鳥不驚。”該詩描述的是杏林仙境的獨特風光,人和自然和諧共處,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美好情景。

賴輝東《論語史鑑》13.22 無恆德,不為醫!


詩中獨特風光的創始人是一名醫生,他叫董奉(三國時期三大名醫之一,今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人),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樂善好施,他為人治病分文不取,只要求患者病癒後在後山種幾棵杏樹就行,四面八方的人聞訊而至,幾年之後,後山杏樹成林,杏子年年豐收,董奉在杏林蓋了一間茅舍,並規定,想吃杏子,只要帶上稻穀放在茅舍前來交換,不必驚動董奉,自己採摘杏子帶走,如有人貪心,老虎會從林中出來干預。

董奉把收來的稻穀悉數送給窮苦百姓,鄉民們感激董奉的人品和醫德,便寫了“杏林春暖”的條幅掛在董奉家門口,從此,“杏林春暖”一詞被傳開,一直沿用至今“杏林”也成為醫生的尊稱。

賴輝東《論語史鑑》13.22 無恆德,不為醫!


孔子說:“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這句話可以提煉為:“無恆德,不為醫。”也有人說:“醫無德者,不堪為醫。”總之,醫德是醫生最起碼的“裝備”。


清代醫學家王士雄,字孟英(浙江海寧人,後遷居杭州),中醫溫病學家。他少年失怙,家境貧寒,但是,他秉承先人遺志,“披覽醫書,焚膏繼晷,樂此不疲”,最終成為一代溫病大家。他一生救人無數,但是自己卻一貧如洗,他有一本醫案集,叫做《歸硯錄》。書名來歷是什麼呢?他在該書的序言中說, "乃餘自失怙後,即攜一硯以泛於江、浮於海,荏苒三十餘年,僅載一硯以歸籍",行醫大半輩子,窮的只剩個硯臺。不過一個硯臺足矣,行醫時是文房四寶之一,碰上劫道的那就是防身利器無二。

賴輝東《論語史鑑》13.22 無恆德,不為醫!


王孟英的後半輩子趕上太平天國,他漂泊在外,窮到吃不起飯,“麩核充飢”。居然也沒耽誤他懸壺濟世。


白天忙著看病,也就罷了,晚上"閉戶忍飢",十分難熬,"悠悠長夜,枵腹無聊",王孟英曾寫一本《隨息居飲食譜》,他說自己常常"畫餅思梅,纂成此稿"。有人可能要納悶,既然他醫術高超,救人無數,怎麼自個還窮到這個份上呢?因為他醫德高尚,那時社會動盪不安,百姓非常貧窮,窮人來看病,常常是不收費,甚至還貼錢,朋友們說這不是個半傻子嗎,王孟英一聽,乾脆給自己起了個號,叫半痴山人。

賴輝東《論語史鑑》13.22 無恆德,不為醫!


王孟英有位朋友,叫楊照藜。他曾經給王孟英的著作《溫熱經緯》一書做過序。他在序言中說道:

“居數月,復以公事牽率,買舟南下,因得謁孟英於武林,握手言歡,歷敘契闊……餘以行迫,未得深談,惘惘而別。已而孟英來答拜,輿夫負巨簏置舟中,則孟英所贈書也。舟行正苦岑寂,得此奇編,如親良友……滿紙靈光,與嚴陵山色競秀爭奇。”


他說我路過王孟英他們家,就找他玩,這個人真是勤奮好學。可惜我雜事忒多不能久留。我走的時候,他送我一大箱子,我還以為是當地土特產呢,結果打開一看,滿滿一箱子書啊。旅途漫漫,多虧了這些書啊,漫途江景都在書中智慧的光芒下黯然失色。


王孟英心胸寬廣,西醫進入中國後,他不牴觸,還提出中醫結合,一代名醫最後死於霍亂感染,他的一生讓人由衷地敬佩!

賴輝東《論語史鑑》13.22 無恆德,不為醫!


當然,古代也有沒有醫德的醫生,洪邁的《夷堅志》裡記載:一個叫陸陽的醫生,他給人治病時,常常向病人索取酒肉,常常向病人額外索取酒肉錢財,病人要是不給,他乘著酒興,給病人加大藥量,在病人疼痛難忍時,乘著小船溜走了。病人卻“顫悸墜地而死。”還有個醫生叫徐樓臺,喜歡收紅包,如果不給,就不顧病人死活,惡搞病人。


常州知府李餘慶非常痛恨無德醫生,曾用亂棍打死一名無德醫生。


古代還有不少騙財騙色的庸醫,他們不學無術,欺騙錢財女色,為人所不齒。明代醫學家戴元禮聽說一個醫生醫術高超,想去拜訪,卻發現他很多藥方中都需要加“錫”,戴元禮很納悶,反覆思索後發現,原來那個庸醫竟然照抄古代的藥方,把“鍚”字抄成了“錫”字,“錫”是重金屬,有毒。這醫生不知道誤了多少人。

賴輝東《論語史鑑》13.22 無恆德,不為醫!


清代有個醫生看到街上有人用《易經》算卦,他感慨自己不該學醫,應該學算卦,朋友不解,他說,算卦學的是《易經》,一定很容易學,我學的卻是《難經》,實在是太難了。不知道這位醫生是在開玩笑還是他真的不知道什麼是《易經》,不過,學醫難,做醫生難卻是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