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锦衣之下》大结局了,今夏和陆大人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蓝青玄蓝道长的死却也让很多人意难平。

在剧中,蓝青玄这个人物很出彩,他为人正义、心地善良,和男主陆绎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不过他命途多舛,年幼时家道中落,父母双亡,加之蓝青玄自己不学无术,所以家产一夕败光。最后他流落街头,是丹青阁的元明大师带他进入修行之门。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认识陆绎后,成为陆绎的谋士,专门为他献策,提供各种躲避的诡计。我还以为他会不同于原著,能苟到最后,谁料最后他的结局会这么悲惨。

尤其是蓝青玄在临死时说了“修了半辈子的道,这一劫也算是善终了。别难过,弃车保帅还记得吧?陆绎,下辈子我们还做兄弟。这辈子,看不到你和今夏终成眷属了。一定要珍惜,莫要再错过了 时虐哭一大批观众。蓝青玄一直希望袁今夏和陆绎能终成眷属,但到死也没能看到二人和好,甚至成婚。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不过今天小银子我要说的是蓝青玄道长头上所戴的那个像房顶的帽子即道巾之一的纯阳巾。很少看到有剧出现这种道教冠帽,忍不住想写写看。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巾”是我国古代常用首服之一,指的是一种帽子。《太霄琅书》说“巾者洁也,敛束洁净,通神明也。”是说巾是用来笼络我们杂乱的头发,并有通神灵之功能。而“道巾”则是指道教徒戴的帽子。

巾始于先秦,乃一般百姓戴用之首服。直到东汉以后则贵贱通用。

道教自东汉末年出现,至今已近2000年,在这两千年间,道教不断分裂、发展、聚合,产生的宗派不知凡几,怎么区分?看!帽!子!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早期道教对于冠服之规定甚为简单,从南朝刘宋陆修静起,道士的冠服制度趋向严格,冠服区别愈加明显。据南北朝《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卷五,对各类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确规定。书称:“服以象德仪形,道士女冠,威仪之先参佩经法,各须具备如本法,不得叨谬。违夺算三千六百。”

帽子是道教服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道士的帽子有两种:冠和巾。道长们一般在举行道教仪式的时候,佩戴道冠,而在平时佩戴道巾。

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并不固定。当代高道闵智亭道长著述的《道教仪范》一书中提到,自清末到现代最流行的九巾则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纯阳巾(前面)

明代初定天下,文人士子流行戴巾,由此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以致明代的巾子是历代品种最多、个性最为鲜明的。巾在明代品种很多,有的名称还混乱,但是巾子的式样变化很快。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纯阳巾是汉服中的一款巾帽类首服,巾顶用寸帛折叠成竹简状垂于后,明代《三才图会》称:“纯阳巾,一名乐天巾,颇类汉唐之巾。顶有寸帛,襞积如竹简,垂之于后,巾上有盘云纹样。曰纯阳者以仙名,而乐天则以人名也。”称其为“纯阳巾”,是以“仙人”吕纯阳而得名,吕祖为上洞八仙之一,在道家中地位非常高,道教的全真派,丹道南派,东派,西派,都由吕祖而传。吕祖号纯阳真人,道教传说,在成道前其戴的头巾也被称为纯阳巾。也称乐天巾。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三才图会

如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清代缂丝《八仙朝王母》一卷中,吕洞宾的形象虽然在众人之中,但因为元素清晰即戴纯阳巾,一望可知。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史料记载,此巾在明代十分流行,不仅道教徒戴,连儒者、生员士大夫子弟也戴。而当代流行的纯阳巾,形状甚似庄子巾。不过纯阳巾有的前帽顶布披有圈卷的云纹,有的帽披上也加块玉也就是帽正,脑后垂两条长带子。

剧中蓝青玄采用的就是后一种,形状甚似庄子巾,帽前上方有九道梁下,帽披上也加块玉也就是帽正,脑后垂两条长带子。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毕竟这不仅是道教徒戴,连儒者、生员士大夫子弟也爱戴的。而蓝青玄作为江湖骗子出现,以明朝人追求好看时尚的风气,这个款式也很fashion。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锦衣之下》是根据蓝色狮的同名小说改编,主要讲述了奸臣当道的明朝嘉靖末年,锦衣卫陆绎奉命调查扬州修河款失踪案,得到六扇门女捕快袁今夏协助,在办案过程中,两个人互生情愫。

这个剧的背景是明朝嘉靖末年,嘉靖帝已然年迈,昏庸无能,又生性多疑,却沉迷于炼丹之术,终日不理朝政,贤臣不信,奸佞误用,朝堂之上也因此发生了两派割据。

剧中蓝道长的帽子就是纯阳巾,经常听到所谓“明代无帽正”的说法,这种说法应该是来区分戏曲乌纱帽与明代乌纱帽的,但后来扩大化就不对了。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穿道袍戴有帽正冠帽的明代士人(男子)

实际明代晚期有相当数量的巾帽在正面中央有玉花类设置,特别是飘飘巾,似乎统称为“帽正”亦无不可。 剧中背景是嘉靖末年算是明朝中晚期了,帽正可也不可。纯阳巾其实一般是前面有披幅而后面是没有的剧中前后都有其实是错的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道教徒的道巾所用颜色皆为黑色,而一般世俗的巾帽则颜色不拘。因为道门亦称为玄门,黑色也称作玄色。作为玄门弟子,道士要尊道,当然要戴黑色的道巾。

其实剧中蓝青玄所戴的纯阳巾更贴近飘飘巾了但又不是飘飘巾,飘飘巾与纯阳巾略相似但没有九缝,巾之顶部前后皆为斜坡,各缀一大小相等的方形片,质地较轻,迎风可以飘动,有些还在上面装饰纹样或缀上玉花等。多为一等士大夫子弟所戴。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飘飘巾与其他巾种相同,被禁于清初剃发易服时。现唯有现在戏曲文生还多戴飘飘巾样式巾子。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明朝太祖皇帝将道教划分为全真、正一两大派,又设立神乐观,蓄养善道教音乐人才。举凡国家祭祀,如祭祀天地、日月、岳镇海渎、风雨雷电等神祇,以及各州府城隍、帝王陵寝等,都有道士的参与。可见道教在明朝是很受重视的。

而且明代的巾样式多,变化也大,不同时期巾的形制时常变异,也可以说巾紧随时代,追逐时尚,体现各时期社会的审美倾向。就连纯阳巾也是随时代而改变。

从明人徐咸《西园杂记》记载中就可见一斑:“巾帽之说,成化以前,予幼不及知。弘治间,士民所戴春秋罗帽、夏鬃帽、绉纱帽、冬毡帽、纻丝帽,帽俱平顶,如截筒。正德间,帽顶稍收为桃尖样。其鬃帽又有瓦棱者,价甚高。初出时,有四五两一顶者,非贵豪人不用。嘉靖初年,士夫间有戴巾者。今虽庶民,亦戴巾也。有唐巾、程巾、坡巾、华阳巾、和靖巾、玉台巾、诸葛巾、凌云巾、方山巾、阳明巾,制各不同。闾阎之下,大半服之,俗为之一变

。”

图中七真人中就有位真人头戴纯阳巾。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补充下帽正,看看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的王夫之道袍纯阳巾像: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纯阳巾也慢慢的不同了。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再看看《锦衣之下》剧中的: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混一张九梁巾和纯阳巾的对比图。

其实这两种很容易搞混的,甚至后来很多人把九梁巾和纯阳巾干脆合二为一,其实还是有区别的

纯阳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上方有九道梁下,“九”为纯阳之数,代表道教“九转还丹”之意。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清末戴纯阳巾的道士: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而九梁巾的整体外形虽然类似纯阳巾,但前顶平斜如尾面,排有九叠,九缝。道教中,九为最大数,又为阳数,代表天。所以戴九梁巾,代表着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了道教徒事奉上天的意思。也体现出《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宗教思想。现代正一派道士入道之初常戴九梁巾。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虽然蓝青玄和原著相比删了不少的剧情,但演出来的剧情,还是让原著党们很泪目了。

蓝青玄出场便是一个能呼风唤雨的可爱骗子法师,虽说是坑蒙拐骗,为了混口饭吃,但是他也真算出龙胆村将有祸发生,最后龙胆村整个村子被屠,他又收养了无父无母,无家可归的龙胆村村长之子小新。

虽然一开始陷袁今夏于危险之中,实则他却心地善良,无依无靠的他在认识陆绎后,成为陆绎的谋士,专出躲避的各种诡计。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蓝青玄进京的初衷是为小新报仇,原来,元明大师暗中在炼制长生不老之药,把阻挡他炼制的二胖,三瘦以及小新给除去了,得知真相的蓝青玄很消沉。

但是越是处庙堂之久便对朝廷的黑暗感受越发深刻,严氏一党在朝中的势力只手遮天,原来天下如同小新这样遭遇的人数不胜数。所以当对陆绎说出:弃车保帅的时候,这一刻成熟起来的蓝青玄莫名有点让人心疼。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因为当今皇帝迷信道家,蓝青玄有通晓天文地理,算是一个合格的小道士,只不过皇帝多疑,蓝青玄多次对严家下手,也让皇帝产生了怀疑,于是将他下到了昭狱,其实蓝青玄本不必死,只不过为了严家更快的倒台,是他甘愿为饵,甚至自刎而亡。

若今夏再早来一步,蓝青玄便能活下来,但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真的让蓝青玄变成了“沉底的鱼尸”。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也正是蓝青玄的死,将严家父子推向了深渊,也让今夏家当年的案子得以真相大白,使得今夏和陆绎两个人能够坦诚相待,放下仇恨在一起。

可以说,蓝青玄是严家倒台之间的诛心之战的关键所在,也是陆绎与袁今夏爱情的催化剂和真爱cp粉之一。他的出现,印证什么叫“士为知己者死”;他的出现,也催化男女明白要珍惜眼前人。

其实他这样死去只是身陨,但精神永存,更加接近道了。

《锦衣之下》出现的纯阳巾大赏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小银子壁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