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开始,催收行业仅用25年时间便跌入金融行业鄙视链底端

书面记载的最早的商业催收,来自于《战国策·齐》,“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放贷催收养三千门客:因为一次年景不好,齐国孟尝君在听取门客冯谖的建议后,在薛国烧毁百姓的债券,提升孟尝君的威望,这也是成语“焚券市义”的典故。

《战国策·齐四》:“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自1995年开始,催收行业仅用25年时间便跌入金融行业鄙视链底端

在春秋战国时期,信贷基本上指的是信用贷款,没有什么抵押品,因为放贷人除了官府外,就是奴隶主、贵族以及新兴的地主统治阶级,借贷人对他们有人身依附关系,无法逃脱债权人的掌控。所以那个时代如果逃贷就意味着家破人亡。借贷历史从战国时期发展到唐宋出现了转折点。唐宋时期,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都非常发达,出现了“现代担保人制度”的雏形,即“保人”制,大意就是“如果欠钱人玩消失,那就保人代还”。

自1995年开始,催收行业仅用25年时间便跌入金融行业鄙视链底端

唐朝的《唐律疏议》第26卷杂律记载:“诸负债违契不偿一疋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疋加二等。百疋又加三等、各令备偿”。“欠债达到一匹布的价值,违约20天不还就要被处以笞刑二十下。再过20天仍不还,则再杖刑六十下。欠债达到三十匹布的价值,就要罪加二等,达到一百匹的话就要追加三等”。

自1995年开始,催收行业仅用25年时间便跌入金融行业鄙视链底端

《宋刑统》:“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为不理……家资尽者役身折酬、役通取户内男口……如负债者逃,保人代偿”。“还不了钱的,可以为债权人免费服劳役偿债。如果欠债人跑路了,担保人背锅”。

可想而知,自唐宋开始已经逐渐加强对债权人权益的保护,有法可依成为债权人可以行使正当权益的依据,“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并不是空穴来风。但是上述历史都只能算是中国催收行业的开始。催收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形成始于1995年,中国的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壮大于2013年前后的互联网金融。

自1995年开始,催收行业仅用25年时间便跌入金融行业鄙视链底端

自秦到清朝灭亡总共2131年,封建王朝一直都在加强债权人的权益;自1995年中国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使用到如今的2020年,短短的25年时间就让中国催收行业跌进金融行业鄙视链底端!

高利贷死灰复燃

作者在知乎上面看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评论:“唐僧取得真经,一路上驱魔捉怪的,从来不是依靠他自己对妖怪的仁慈劝说和教育,而是依靠孙悟空的暴力驱逐”。

清朝以前,放高利贷不仅仅是民间,政府也放高利贷。上文有提到过齐国孟尝君的典故,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利用免息贷收买人心是许多诸侯王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后,整顿了民间高利贷组织,这几十年来,几乎灭绝了高利贷违法犯罪,但是还有很多假借各种p2p小贷的金融公司潜藏在第三方贷款机构,使用套路贷等违法手段欺骗不懂法的老百姓,暴力催收在一定程度上也来源于此。

自1995年开始,催收行业仅用25年时间便跌入金融行业鄙视链底端

某些第三方金融借贷平台,借5000,到手3000;借2000,到手1500。假借各种手段,比如为了逃脱国家对高利贷的甄别,竟然以强制性网购实物作为利息。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一纸合同让借贷人起诉无门,真是打得一手“好牌”。即使国家与2017年底让一批非法高利贷平台消失,但也阻挡不了民间资本对违法利益的追逐!

自1995年开始,催收行业仅用25年时间便跌入金融行业鄙视链底端

突然收紧的催收行业监管

2019年,就“51信用卡”利用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事件始末开始,以打击“暴利催收”为目标的监管风暴拉开序幕,这是继2017年年底之后,上演的一场年度大戏。在这场风波中,除了“51信用卡”,还有“捷信金融”、“锦程消费金融”等多家持牌金融机构,趣分期、拉卡拉等知名金融服务平台,均被查出暴力催收的投诉。这不仅仅是针对违规平台,更波及到了一些合规的公司。

“父债子偿”在封建社会被广为认同,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明确规定:十八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可以以自己的行为依法确定、变更、废止民事法律关系,并承担最终结果。那些使用暴力或者软暴力波及家人、朋友、同事的催收机构或者个人,在这次国家的打击之下,大快人心!

自1995年开始,催收行业仅用25年时间便跌入金融行业鄙视链底端

此老赖非彼“老赖”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老赖?作者必须要澄清一个观点,所谓的老赖指的是:有明显还款能力却拒不还款,通过躲藏、转移财产等方式,将别人的血汗钱挥霍无度。这种人通过高利贷、贩卖亲情、友情、破坏契约的方式让暴力催收机构有的放矢。这种习惯以牺牲别人成就自己的人,社会需要报以同情吗?

将暴利催收的那些破事先放在一边,从古人的言传身教里面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比如儒学五常之一的“信”,“人言为信”。作者相信“信”,上能治国安邦,下可经天纬地。这是我们在这样一个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世界的最后底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