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将至,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我们的古人希望传承什么,各地又有何风俗?

橘井泉香296


每年的清明节,我家乡卾西北竹溪县的习惯是,清明节的前后几天里,抽空选上一天,早上,带上家人,带上火纸、香、蜡烛、鞭炮、清明吊(一种以白色为主,各色为辅,用剪刀剪出花样的一长串纸吊子,)。沉重的来到祖宗或父母长辈坟前,在坟头挂上清明吊,俗称“挂清”,大概有招魂安魂的意思。然后点上电子灯,上香,烧火纸给亡灵送钱,放鞭炮,到场的人按辈份、年龄大小,依次跪拜祷告。最后,清理一下坟头上的枯草和杂物,一并烧掉,其间,大家相互回忆逝者生前功德,情到深处,失声痛哭,还有会哭诉的人,会边哭边唱边诉说着逝者事迹和生者思念之苦之情,哀宛感人,听者动容,潸然泪下,依依不舍而别。

古人设定这个节日,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汉江庸叟


清明节在我们这边也叫春明节,可以说更加简洁明了,所谓气清景明,谓之春明。我每年清明节那是必须要回去的,虽然长途跋涉,就回去一天,又要离开了。在外漂泊闯荡的人可能过年都不回老家,但是清明节却不敢不回去。当然也有都不回去的,却是极少了。毕竟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以前家用车在小村镇里未普及的时候,大家都是坐火车,甚至抢不到票,现在情况也一样,清明节当天,高速常常堵的人心烦。所以我们一般提前一天回去,很多人时间控制不来,就只好望车兴叹了。

清早开车出发,下午三四点就到了。我们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医院看望我的表嫂,她刚做完化疗。生老病死,人生难事,只有当事人最清楚,我们只能慰问,聊表心意。幸而手术很成功,她的心情也挺好。看她说着这一段时间的感受,我不禁有些恍惚。之后我走出去,深深抽一口烟,慢慢吐出来,远远看医院过道一片白里来来回回的人儿,烟雾迷着我的眼睛,心里冒出一个念头,这里离另一个世界是一步还是半步?如果真有那个世界。

回家的村镇路上,断续见到有几家拉起白布挽联,奏起哀乐声声。长辈说这是因为清明节到了,春深太重,心里过不去,很多老人就老了。春深我能理解,这个时候很容易生病的,可是心里过不去这句我想了很久,始终不是很明白,远远不是思念愈发深沉,孤独日益参天。

扫墓祭祀我们这里叫的直接点叫拜山,带好一应物品,便是上山下山再上山下山。据说家里这个月一整月一直阴雨连绵,直到清明节这天上午也阴沉沉的,没多久突然阳光就盛起来,之前沉重的外套只好纷纷脱下来。老人说清明节这天永远不会下雨,我仔细回想一下,倒还真是,有一年清晨还下着雨,我心想这纸钱是烧不了的,一到上山的时辰雨便马上停住了。老人说,地上有根,天上有灵。

在每一个墓碑前,我们插上花和香,烧纸钱,倒上三杯酒,是爷们的还要点上三根香烟。然后大家每人或三磕头或三拜首,恭恭敬敬,算是祭祀完成了。在前一天长辈早已经将墓堆的杂草清理干净,填上新土。祭祀时还有不少规矩,譬如不能穿大红的衣服,去世三年以内的坟头上不能插花。规矩一代一代传下来,我常盼我能溯本追源,长辈提到的习俗,都能记得亲切。

有位一九八七年去世的先辈,长辈说她是地主家的女儿。那时候选老婆的时候不看长相,是看脚,全身都被挡住,只一双脚露出来,看大小,一般都喜欢裹小脚的女人,然后用钱或物就直接娶回来。她就是小脚女人,据说走路都有点困难,大概行如弱柳扶风就是这么来的。常看现代文章不断批评古代女人裹小脚,这的确是很不健康的行为,是一种迫害,但就是这个裹着小脚的女人经历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或平淡或汹涌。我望着墓碑,不禁神思悠远。

记得有一年清明,在杂草堆里见到一个小小的破旧墓碑,风化腐蚀,已经倾斜着陷入一半在泥土里,上面勉强能看到刻着光绪年间,坟堆早已不见,自然也是无人拜祭。那时我还在读高中,看到这种场景,我在作文里很矫情的写道:“不知道多少年前,在他墓前,有一个竹杖芒鞋的人,拎着一壶酒,轻声道:我来了。又或者不知道多少年前,有一个青衣长发的人,持一支长萧,只是不说话,但箫声呜咽,泪已两行。”我知道,那时候的我是一个多情的,对生活一无所知的少年。还没到爱上层楼,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这时候。但我依然怀念那个远去的少年。

在奶奶墓前,父亲不无感叹,说奶奶已经躺着休息有六七年了,我听了不觉一惊,心想已经过去这么些年了吗,我的脑海里仿佛还在两三年徘徊,往事历历在目,是那么清晰可及。时间真是比想象中更快,更不可捉摸。以前看书有一句词:“霎时间新月下长川,沧海桑田。”到现在才理解的通透。

我常想生而为人,我们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在清明这天,答案应该是死生相继吧,我们从生里来,往死里去,在这期间,又不停有各种死去,有各种新生。无论是新生里死去,还是死去里新生,万事万物,大抵如此。


志疆惠达


你好,很高兴受到悟空问答邀请,转眼,又到清明节了,清明节即是祭祖扫墓的节日,又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我们的古人祖辈们希望后代能够不忘先辈遗训,要缅怀亲人对自己的养育关怀恩情,更要教育子孙要继承祖辈的优良家风,让我们中华美德仁义礼智信永远传承下去。

每年清明节前几天是祭祖的日子,我们山西南部农村的风俗很多。祭祀当天一定要起的特别早,也许能让祖先感受到后代的勤劳。祭祀用的菜也很有讲究,每碗五样菜,分别是菠菜,莲菜,猪肉,丸子,鸡蛋。菠菜要带根的,表示辈辈有人,人丁兴旺。莲菜片上都是眼孔,表示后代有心眼,特别精明。放猪肉表示后辈生活条件好。丸子和鸡蛋表示家祖一年大团圆。

在以前,农村上坟祭祖只能家庭男性可以去,女性是不能去的,因为家庭女性要么是外姓,要么就是嫁到外姓的,这都是古人留下来的封建思想。现在上坟祭祖都是全家都去,我们当地坟墓基本都在麦子地里,绿油油的麦田特别漂亮,祭祀时大人都会揪一些麦苗放进孩子们的口袋,寓意着孩子们像麦苗一样茁壮成长。

祭祀完以后,大家坐在一起,然后把祭祀用的菜拿出来吃。祖辈相传祭祖这一天不用烟火,只吃凉的熟食。所以清明节前祭祖的日子也被称为寒食节。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祭祖风俗差异佷大,各有不同,但是,都代表了对先祖们深深的怀念和感恩。大家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欢迎留言。



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它是我国最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起源于很早,大约始于周代,距现在已经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世人也是留下了很多关于清明节的佳句,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也是表达了对先祖和已逝亲人的一种哀悼之情。

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我们也将迎来清明的小长假,在放假期间,会有很多朋友去自己的长辈坟前祭拜一番,给她们扫扫墓,这也是表达了对先人和亲人的一种悼念。清明节是在农历的三月,很多好日子都出现在三月里,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哪些习俗?你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

第一就是踏青,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清明节正是春光美好的的季节,大家在扫墓祭祖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踏青游玩,这样即追思了先人,又锻炼了身体。我们都知道,古时候女子是不能轻易出门的,但是清明踏青活动却给他们提供了郊外活动的机会,这一天也是他们青春自由的日子,也给他们提供了邂逅情人的机会。历史上著名的白娘子和许仙就是在清明踏青的时候一见钟情,演绎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因此踏青也就成了清明节一个习俗。

第二就是放风筝,人们放风筝除了娱乐游玩之外,还有就是去晦气的意思。二月春风怡人,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人们会把自己的疾病和苦难,都写在自己扎的风筝上,等到风筝放上天空之后,就把风筝线剪短,风筝就会随风而去,也就会把疾病和灾难一起随风筝带走。

第三就是插柳、戴柳,清明节是柳树发芽抽绿的季节,民间有插柳和戴柳的习俗,人们在踏青的时候,看到柳树会顺手折下几根柳条,可以拿在手中玩耍,也可以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以带回家插在屋檐上或者门楣上,在古人的观念里,这样可以把鬼拒之门外,因此清明节插柳戴柳主要是为了避邪来用。还有一些地方,男女戴柳就是代表着已经成年了,是成年的标志。

第四就是植树,自古以来,在清明节这天就有植树的习俗,清明节前后,阳光明媚,春雨纷飞,这个季节最适合栽树,这时候树苗的成活率还高,气候适宜,树苗长得也好。清明节的时候,人们都喜欢把柏树种在坟墓前,这是对先人和亲人的一种寄托哀思,也是让失去的亲人有个归宿,这也是在世的人对已逝者的一种思念寄托。

第五就是吃寒食,其实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因此古人常把寒食节这天的活动,延续到清明节这一天,时间一长,两个节日便合成一个节日了。寒食节在古时候又叫做禁烟节,也就是说家家户户不能生火做饭,都要吃冷食。

清明节是我们祭拜先祖的节日,这也是我们对先人的一种悼念,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我们除了祭拜先祖,还有很多习俗,除了上述讲的几个外,大家还知


农村孙哥


清明节,是我们祖先通过实践总结,演变而来的节曰,在这个节日里,祖先们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一代一代后人,不忘自己的根,不忘自已的祖先。和为了国家利益而牺人的烈士们,永远怀念的祭祀文化传承。每当这个节曰,我们这里的风俗是,上坟之前,儿女们提前到长辈坟上去填土,也就修屋,筑的越大越好,然后选个日子去拜祭,一家人带上菜,酒,纸,冥币,然后烧掉,完了,都跪地叩头,然后就回家了。学生时代时,老师组织我们到烈士墓前,让我们献上鲜花,老师讲解他们的英雄事迹,让我们知道今天伟大的祖国,是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好好珍惜,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清明节后,天气转暖,植物开始发芽,大地树木开始发绿,也是踏青旅游的好几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从古延续至现在,我们每当节日,怀念祖先,怀念亲人,怀念烈士的祭祀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与你相见就是缘


清明节主要自寒食节演化而来,始于周代,源自古人的春祭活动,当时我们的祖先制定了天干地支历法,清明节就是表示季节变化的二十四节令之一,我们的祖先将信仰融入了祭祀天,地,祖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

清明节的主要传统活动一是祭拜祖先,礼敬先人,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对天地自然的尊敬,和对先人的缅怀。

上古时期古人不筑坟标志,只是挖墓安葬,祭祀在宗庙进行,东周时期开始筑起坟丘,墓祭活动逐渐兴起。主要以禁火,寒食,扫墓和祭祀为主,后来又增加了踏青,蹴鞠,荡秋千,插柳,拔河,射柳,植树等活动,延续了祖先对自然的亲近之情。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起到了强化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的作用。

中国地域广阔,祭祀风俗略有不同,但相差不大,主要活动仍是扫墓祭祖,踏青郊游和家族聚餐。

不同之处如北京仍有吃寒食的习俗。

河北地区则在清明前扫墓,当天在自家堂上祭祖。

西北地区的清明节从春分过后就开始了,俗称“田社”,一直到清明节当天都可扫墓祭奠。

陕西地区各县略有不同,主要有插柳和蒸馍姻亲间以纸钱相赠等习俗。湖南和安徽有些地方也有插柳的习俗。

贵州地区有“挂青”的习俗,扫墓祭祖时除了祭品外将一串纸钱挂在坟前,用以招魂。

江西各地的习俗也有差异,主要体现在扫墓祭祖的时间上。

山东地区清明节祭祖时必须给坟填土,表示给祖先修屋。

海南则是在清明祭祖时有吟诵祖训族规的习俗。

江苏各地的习俗也是不尽相同,如秦州划龙船,徐州插柳,武进拜龙母等等。

广东地区的清明节是隆重的祭祖大节,自古就有举行清明会,吃清明宴的习俗,当天全族人参与,异常热闹。

浙江地区的习俗也是有所差别,主要就是祭拜的时间不同,相同的是要提前几天先拜太公,后拜自己的祖先。


大牛微观


首先,很荣幸能够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我来自黑龙江哈尔滨,就谈一下我个人的理解和我家乡的习俗。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乃古人以精微之心,观天之象,总结天地的运行规律——即历法。用以指导农时,社会生活而作。关于清明,《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此时,清爽明净之风徐徐而来,万物生发,皆清洁而明净,所以叫做清明。在这个层面上我认为古人希望我们传承就是顺天承命,自然的生活下去。

对于习俗方面,我们当地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

主要就是祭拜祖先,通常这一天会和农历七月七,除夕一样,烧纸钱或者去目的祭拜一下。

在者就是出游踏青,一般情况下我们这里到了清明这个时候,积雪消融,草木萌新,在漫长的寒冬之后,这个时候是人们最乐意出去踏青游玩的一段时间,一来夏季太热,冬季太冷,秋季迅速降温。这个时候不冷不热,空气清新舒爽,在我个人的角度来讲,这是最好的一段时间,如不出去溜达一番,遗憾一年。

还有就是寒食,一般这一天家里不会开火做饭,简单的吃两口就可以了。

其他的蹴鞠,插柳,荡秋千这个不能说没有,但是也很少见了,哪有那么多时间清明总共才三天假。





卧雪堂观守山


清明节是智慧的老祖先留下的传统节日,它大概是告诉我们,每个人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要在某一天认真反思,你再无耻,再不堪,也不能利令智昏为所欲为,也不能丧尽天良,辱没祖先。不然,祖先不会原谅你,你也没有资格见祖先,没有资格过清明节。这对放纵自我的现代人实在是一剂良药,一杯清茶,可去火,可宁神。当然,我们的祖先也是慈爱的,当你长跪不起,真心忓悔,它可能会下点雨,疏泄你的哀伤,洗涤你的灵魂。别忘了,今年的清明节请为牺牲的抗疫英雄祈福,没有他们的奉献,哪来今天的安宁?




杨小德


清明节祭奠先人,延续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国的历史,首先是家族历史。没有家族历史的延续,就没有中国历史的延续。

通过祭奠,我们了解和学习中国的家文化和家国情怀!延续祖训,家风正则人正!

清明节也是十里不同俗!豫东那边上坟添新土不压纸,坟头烧纸放炮,说明坟主还有后人,一般人不敢平坟。豫北那边是上坟坟头压好多黄票和冥币,然后再烧纸放炮。共性都是给先人烧纸送钱嘴里边念叨着让他们来收钱。

现在城市节奏快,好多人回不去老家上坟,那他们就在十字路口晚上买点黄票和冥币,画个圈圈留个口,坟在哪个方向,口留在那边,里边写着先人的名字,烧的时候念叨着让先人来收钱。


河南律师胡献刚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清明前后,正值春季,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是一年的好时节。清明有哪些习俗和传承呢?我们一起来看:

一、古人的传承

清明节旧称三月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认为万物到了春天这个时节都“洁齐清明 ”,故把这一天称为清明节。清明节原为节气,同上巳和寒食同为三大祭祀节,后因时间重叠,到宋代以后逐渐的合并为一成为节日了。

自唐朝时,古人对清明就很重视,孟浩然诗《清明即事》便说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可以说,清明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是中国非文化遗产的传承,它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有重要作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清明节对民族和家庭来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对家族的传承和生命的尊重。

关于清明,古人传承的是拥抱自然,感受自然,感恩先人,感恩祖国。所以说,清明节是中国的“感恩节”,感恩先祖,感谢自然。

二、各地的习俗

1、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祭祖,这是全国都有的传统。这一天,拥抱自然,感恩先祖。通过祭祖,感恩先人,回顾家族历史,珍惜当下人生。

2、折柳

清明折柳、戴柳是民间的习俗。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柳树发芽抽绿,折些柳枝戴在头上,插在瓶里,留住春色。民间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就是说的折柳的习俗。

3、踏青、聚餐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到处一片绿油油,正是踏青好时节。踏青,也叫春游,古代称踏春。一家人游览在田间,挖挖野菜,欣赏美景,到了中午,全家在一起聚餐,聊一聊家族的历史,说说最近的工作,并预祝新的一年家族兴旺,平平安安。

4、吃食

上海地区吃青团,青团主要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调后颜色青绿,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山西南部地区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等,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

清明节是节日,更是传承。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追忆和思念,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继承和发扬。追忆先祖,不忘家风,感恩生活,才是对节日最好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