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所不齿的宗室无赖趁乱自立南明监国的楚藩后裔朱容藩

在李自成攻陷北京,结束明朝在北方的统治以后,留守在江南的文武大臣,纷纷拥立朱明宗室为监国或者称帝,期望能带领子民百姓,实现帝国的再次复兴。而这群人里面有,荒淫误国的朱由崧,实心为国的隆武帝,当然也不乏浑水摸鱼,求权为利的人,其中就有一名宗室成员,趁国家大乱,通过各种欺骗手段,自立为监国,最后被人揭穿被杀。他就是楚王一系的宗室成员,朱容藩

被人所不齿的宗室无赖趁乱自立南明监国的楚藩后裔朱容藩


朱容藩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六子楚昭王朱桢的第十世孙,作为通城郡王的次子,他的爵位仅仅是镇国将军。这个宗室爵位,在明朝的封爵制度下,可以说并不高。后来王府被张献忠攻陷后,天性无赖,狡诈的朱容藩逃到了左良玉军,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和厉害的营销能力,竟然把身经百战的名将左良玉,唬的一愣一愣的。为了增强自己的威势,还冒充郡王。而左良玉信了他的鬼话后,还让他管理一支军队。但是这家伙,一有权利,就露了马脚。带领部队,四处劫掠,时间长了,那些将军们看见他,都不愿搭理他。而朱容藩也不傻,看这局面不对,担心哪天背后会出现冷箭,就脚底抹油,跑到了刚刚即位的弘光帝那里,并用抢来的钱,贿赂权臣马士英,又混了个监军的职位,但是却因为横行霸道激起兵变而畏罪潜逃。

再一次跑路的朱容藩,来到了李自成溃散的余部那,并且再次故技重施,假冒“楚王世子”;而此时的农民军正好群龙无首,又想示好归附明军,因此想立他为王。结果,这家伙“举止乖异”,被农民军怀疑。于是,他又跑了,跑到了在肇庆称帝的朱由榔那里。

来到永历帝这里以后,他把在大顺军余部那里所知道的事情,详细的说给了永历帝的宠臣丁魁楚听。丁魁楚听了他的忽悠后,把他推荐给了永历帝,还得到了掌管宗室事务的官职。但是一向追权逐利的朱容藩并不满足,他靠着自己伶俐的大脑,高超的忽悠技巧,并贿赂朝中高官,最后成为了川东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这要是生在现在社会,在相声界肯定也有一席之地。但是作为流亡政权的永历朝廷,还没有站稳脚跟,就被清廷攻打,寡不敌众的永历帝,只好来到桂林,并让附近的兵马前来勤王,可是朱容藩为了入阁,竟然借此要挟永历帝。这让一向看朱容藩不顺眼的永历帝,心里十分不爽。就打算借此机会砍了他。这可把朱容藩吓得够呛,赶紧披剃为僧,并送了很多钱给太监庞天寿,庞天寿又给太后吹风,太后对朱由榔讲,自从逆贼攻破北京以后,宗室都死得差不多了,朱容藩罪不至死啊。在这样的游说下终于逃得一命,官复原职,并被派往四川发展明朝势力。

但是死性不改的朱容藩却自我膨胀,他假称是三省总督和兵部右侍郎,沿途卖官鬻爵,严重影响了朝廷的声誉,湖南军阀刘承胤迎接永历帝到武冈后,各地弹劾的奏疏传到朝廷,永历帝大怒,撤掉了他的官职,并抓获了他的同党问罪。没了官职之后,他一顿乱窜,跑到施州卫也就是如今的恩施,自称楚世子天下兵马副元帅。当时正驻施州的王光兴等人,因为跟清兵作战,再加上永历帝逃亡,所以跟朝廷音信不通,这让这些驻守将领们认为朝廷还真派了个牛人来呢,于是信了他。附近的将领也是先后归附他。而这位混子,运气在这段时间竟然也爆棚,先后跟清军打了几仗,竟然取得了胜利,慢慢地朱容藩积累了三营兵马,比以往更加肆意妄行,这就更使他自我膨胀了起来,开始自称监国,并且铸副元帅金印佩带,连自己居住的地方都改成了行宫。为了收揽人心,他擅自铸印给各个部下挂总兵印,私自封侯爵、伯爵等。后来他们打下天字城,朱容藩将之改为天子城,就差称帝了。

被人所不齿的宗室无赖趁乱自立南明监国的楚藩后裔朱容藩


当时四川形势严峻,与朝廷消息不通,文武无主,朱容藩乘机煽动川东一带,假朝廷之威严,怂恿将士前往归附。但是他的胡作非为引起了川西和川南永历朝廷官员的不满,四川巡按钱邦芑以“为奸宗谋逆,请正天讨事”为题上疏揭发朱容藩的罪行,同时考虑到文书往返需要时间,就把书稿抄了一遍送往川楚各大臣,期待合兵一起讨伐朱容藩。当时堵胤锡和马进忠驻于施州卫,收到文书后乘船来当面质问朱容藩。朱容藩解释说:“圣驾播迁,川中不知顺逆,联假名号弹压之耳。”堵胤锡直接反驳他,说:“你自做逆,若再不悔改,钱邦岂将率兵讨伐你。川中将领都是朝廷大臣,谁敢公然和你一起逆反?”朱容藩无言以对,川东的各个将领这才知道朱容藩的名号是假冒的,于是都不再听从他的号令。

后来兵部尚书吕大器到涪州,李占春来拜谒;吕大器看着朱容藩给他的官衔大笑说:“副元帅如果不是亲王或者太子其他人都不敢称。况且天子在上,谁还可以为监国?这明显就是谋反!”并且对李占春说,尔等受其官,必不免罪!”惊恐的李占春为了立功赎罪,亲率大军到天字城讨伐朱容藩,毫无战心的朱容藩,一战击溃。最后跑到夔州的一户草舍中,为当地土民擒献,最后被斩杀

被人所不齿的宗室无赖趁乱自立南明监国的楚藩后裔朱容藩


在南明这一混乱时期,因为皇帝,藩王之间的各怀鬼胎,导致了抗清大业总是屡屡受挫。这也给了一些心怀叵测的宗室,可趁之机。但是却对王朝的复兴,给与了极大的破坏。也最终葬送了王朝最后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