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墨客,受儒家和道家的影響頗深

中國歷史上有眾多的文人墨客,他們的知識和內涵,之所以能夠在中華上、下5000年裡用文化墨跡的方式傳承下來,是因為我們內在大部分的傳統觀念深受儒家和道家文化傳統的影響。

在儒家文化中,教育我們如何謙虛地對待各種關係,讓我們在關係中相互融合和相互包容,各自間的差異,讓我們的文化在外界的影響下,得以在相互磨合中進行文化的融合。道家是讓我們用自身的內在理念裡去與自然和諧共處。

古代文人墨客,受儒家和道家的影響頗深


儒家思想和道家相輔相成。

一、在自然和諧中求共存。

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中國人在相處的過程中,人和人之間能更為和諧相處。道家則主張能和自然之間的關係,人是源於自然的物種,我們都是生活在社會環境之下,所以說在相互之間的交流中放在自然界裡會以自然相互共存,而不是一家獨大。

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可持續和諧發展的思想也是受道家文化影響,當我們在可持續是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能夠和我們能共享所擁有的豐富自然資源,而不是一味的揮霍。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才會由外而內的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在自身存在的過程中,尋找到自我價值與社會和諧相處之道,會讓文人墨客更加的體現自我的價值存在。

古代文人墨客,受儒家和道家的影響頗深


二、道家讓文人聚在一起在自然中相處,儒家讓文學差異性共存。

儒家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對文學的研究是提倡在一個大環境下相互的研究探討得出結論之後相互的磨合。從文人墨客的長處中研發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一味的主張自己而抹去他人的論點。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歡相互走動,推杯換盞,遊山玩水,一起寫寫畫畫,而且還喜歡進行聚會活動,進行各種各樣的遊玩活動,時不時的還會寫詩贈送朋友證明文人的內心是一個很和諧的文化環境。

文化在儒家和道家思想觀下大影響到文人墨客內心的遷動。

從人文地理學的角度出發,儒家思想起源於黃河中下流域地區,儒家思想和詩經是我們文學史上現實主義的作品。儒家在我們觀念根深蒂固和我們一直以儒家思想去關注民生動態有著很重要的關聯性。就如我們的詩聖杜甫。

杜甫生活在十三代都傳承中華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的家族中,之所以能寫出那麼和諧的詩歌和敬懷天下的詩文,是因為杜甫內心裡面深受著儒家文化的傳承,杜甫祖輩和自己身家也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杜甫之所以能成為詩聖是因為內在裡的儒家思想觀念裡的心懷天下,以德行在牽動自身修養。

古代文人墨客,受儒家和道家的影響頗深


《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我們可以看到詩中的“雨”,在世間萬物需要之時,它的出現帶來了良好的生存環境。我們可以透過雨感受到杜莆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關愛天下蒼生,瞭解事態現實。杜甫受儒家思想的傳承加之自身的德行相承,才有了文化的巔峰之作和後期的文學造詣。

古代文人墨客,受儒家和道家的影響頗深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在這裡我們可感受到杜甫內心中的安詳和樂,平易近人,可以從杜甫的詩文中感受到儒家文化給人的親和力,在看淡世間萬物的時候,讓杜甫能有一種寬容的態度去對待世間的萬事萬物。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德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在草堂居住的時候以前就已經經歷過戰亂,在戰亂中失去了至親的妹妹和自己的寶貝孩子。但杜甫依然心繫天下,這離不開儒家文化帶給我們的大義,杜甫沒有在自我的痛苦中過度悲懷,而是看到了天下蒼生的苦與難,是儒家的思想根基在牽引著杜莆在絕望的邊緣依然心懷天下。

古代文人墨客,受儒家和道家的影響頗深


結語:

大師級別的文人墨客一般都有著心懷天下之道。在守其本分的同時,又想著為世人留下自己思想的精髓和萬筆,在功成名就時,或者是屢遭波折時,看到戰亂時把自己的感悟和所思所想結合當代現實描寫,文人墨客用自己的文學造詣給世人留下了很文學墨筆。

文人墨客在受儒家文化思想就是德行,在文學創作中德才兼備,我們總是在要求文學家有一定的文化素養,這就是儒家的文化下反映出個體的本質,而個體的本質受到儒家的影響,所以華夏的文人墨客大多德行兼備。

原文盜搬者必究其責。

在下:“寫紅塵作夢語”,

感謝各位看官的賞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