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述洞:侗族獨柱鼓樓之鄉

述洞村系巖洞鎮的一個行政村,坐落在黎平縣西南部,地處山谷。村寨四周山嶺層疊,連綿不斷,山上古楓翠竹遮天蔽日。身處其間,令人不知東西南北。村之東面,大山高聳入雲,氣勢雄偉,酷似天鵝覓食,古人因形取山名為“仙鵝山”。山上松杉蒼翠挺拔,大樹下老藤灌木鬱鬱蔥蔥,四處橫生。春天時節,花紅葉茂,交相輝映,五彩繽紛,芳香四溢。三伏酷夏,綠樹成蔭,空氣清新。時值深秋,大山小嶺的古老楓樹點綴在杉林中,好似落霞裹樹冠。進入嚴冬,大樹小樹披銀掛玉,好像粉妝玉砌的、重重疊疊的珍珠塔。村寨坐落的山嶺,北高南低,東面小河盤繞,西面水塘盈盈,小河兩岸的吊腳樓依山而建,錯落有致,遠觀村寨,恰似一艘畫舫,北端掛起綠色大帆,在廣闊的林海中乘風破浪。

相傳,早年的述洞,農家散居於滌山,因屢遭搶劫,村民不得安寧,後經眾議,遂將四處散居的住戶遷來此聚居,故取侗名為“蓄”,即收攏來之意,漢語諧稱“述洞”。解放前,民房集中建造在一條低矮而又平緩的山嶺上,寨外築一道3米高,2公里長的防護牆,建4個門樓,由寨上壯年人輪流守護。山嶺由北向南斜下,大約有500米,三起三伏,緩急有致,沿過大山西面。一條小河北穿南出,蜿蜒流淌,穿過大山與村寨之間,使村寨與大山隔河相望。大山如同巨人,張開雙臂擁抱村寨。村中的禾晾、糧倉均建於魚塘之上,既防火又防鼠。

黎平述洞:侗族獨柱鼓樓之鄉


黎平述洞:侗族獨柱鼓樓之鄉

述洞村共有三座鼓樓,又以獨柱鼓樓著稱。據說,明代崇禎以前,述洞村寨聚落在一棵古老的巨杉周圍,古杉高大挺拔,枝繁葉茂,遮蔭數十平方米,遠望其形,酷似一座莊嚴矗立的綠色寶塔。周圍的民房錯落參差,遠觀其勢,儼然鶴立雞群,十分壯觀。有了這棵四季常綠的天然寶物,村裡人無論春夏秋冬,一有空閒都集中在樹下談論世事、家事、農事,節日慶典也在樹下舉行。尋常過往客人,到此樹下,非得止步觀賞,流連忘返。

俗話說:“千年松樹萬年杉。”百年樹木不算老,但有一年,古寨失火,殃及古杉,從那以後它失去了活力,直至枯死。失去古杉,村人們就沒有了活動場所,於是人們冥思苦想之後,設想造樓,以樓代樹恢復活動場所。到崇禎九年,村民以寨上長老為首領,同心協力,共同備料,積極獻工,開始仿樹造樓。一名叫楊席珍的村民,年方而立,自告奮勇,主動設計掌墨,帶領工匠,建造獨柱帶頂、四方倒水、七層瓦樓的塔式建築物。據說,豎樓那天,天高氣爽,萬里無雲,從上午到中午,恰好獨柱擎天之際,眾人抬頭仰望獨柱頂端,卻見一顆明亮的星星閃爍著。因此情景之出現,將樓命為“現星樓”。後人以獨柱帶項的特點,改名為“獨柱鼓樓。”

黎平述洞:侗族獨柱鼓樓之鄉


此獨柱鼓樓建築風格,融侗族鼓樓、花橋的建築風格為一體,整座鼓樓裝飾樸實無華,無泥塑彩繪,不用一釘一鉚,樓高15.6米,共7層,1--6層均為上方形重簷。鼓樓底層,四周設有靠欄板凳,朝北方開有一道大門,樓裡的地面鋪設鵝卵石,內設置有一個火塘。在“樓心柱”約4米高處的一層十字穿插枋上,疊置四抬梁互相銜接於穿插枋中點,抬梁枋中部安有長瓜柱直達第四層簷,延復有十字穿插枋與瓜柱頭相扣,東西兩根瓜柱腳精刻垂瓜為四方燈籠形,四面陽刻有“天官賜福”四個字,西垂瓜為圓燈籠形。到第三層穿插枋上仍設有抬梁枋,中部安有四根長瓜柱,互相聯通,規模相應遞減。到第四層十字穿插枋上鋪有臺板,臺板約1米處置鬥狀臺頂,從上到下蓋的都是小青瓦。獨柱鼓樓把整個侗寨點綴得莊嚴和諧,渾然一體。儘管歷經風風雨雨,至今仍然保持原汁原味,被公認為侗族鼓樓的始祖,併入選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黎平述洞:侗族獨柱鼓樓之鄉


述洞人一日三餐,多喜糯食。親友來訪,皆以糯食相待,婚嫁喜慶禮品亦多用糯米制成,米酒以糯為本。酒在述洞飲食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家家都會釀製。各種節慶,親友交往總以酒為禮,以酒為樂,無酒不成禮。每當客人到來,主人勸客痛飲,盡歡而散。人們以酒會友,以酒敬老,用酒消除疲勞。酒席上有年少者敬酒,還有小姑娘們唱酒歌的習俗。

述洞侗族節日很多,二月二日是土地公的生日,述洞寨頭、寨尾、周邊路口門樓及寨中鼓樓,都安設有土地公土地婆,這天村民都到土地公面前焚香拜祭,並在土地公門上寫兩副對聯,一是:“公生二月二日,婆德千載千秋”;二是:“保一境清潔”,“佑四季平安”。以祈求一年風調雨順,老少安康、六畜興旺。三月三日是“土王節”,這天全寨去折黃草花來做黃米飯和黃餈粑,一家宰殺一隻大公雞祭拜祖宗。四月初八是“黑米飯節”,家家戶戶蒸黑糯米飯吃。意思是:牛給人們犁田耕地很辛苦,我們人人都吃它的一口“屎”,以此敬供它。

五月五日是“端陽節”,這天家家戶戶包粽粑,天剛亮各家男人到寨邊去討來菖蒲香艾迴家,到正午時分準時掛在門枋上,祭祖驅邪,祈求當年沒有各種害蟲進屋。六月六日“祭祖節”,也稱“大碗肉節”,全村男女老少都聚到獨柱鼓樓下,殺豬祭祖,然後各家各戶拿一碗肉回家去吃。六月卯日“吃新節”,人們屆時到田裡拿來禾胎三根和鯉魚三尾來祭祀祖先,以慶豐收,如是等等,節日內容豐富。全寨共七個姓氏,同姓不通婚。男女之間戀愛,多為“行歌坐月”。姑娘相聚在月堂裡,後生們按習慣手執琵琶、果吉房月堂。男女交情唱歌,可至天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