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之源——磁山文化揭開了中國和世界農業文明史嶄新一頁


農耕之源——磁山文化揭開了中國和世界農業文明史嶄新一頁

磁山文化所處的時段,既非農業及人類文明起源階段,又非成熟階段,而是處於一個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革命性時期:栽培農作物、飼養家畜,從被動落後的索取性經濟——自然經濟,向主動積極的生產性經濟過渡。這是人類經濟生活中的一項巨大變革,也是中華民族走向文明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告別茹毛飲血舊時代,開創種穀養畜新紀元。磁山文化還修正了世界農業史中對植粟年代的認識,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前。磁山文化無疑揭開了中國乃至世界農業文明史上的嶄新一頁。

農耕之源——磁山文化揭開了中國和世界農業文明史嶄新一頁

磁山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農業文明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國歷史上,以谷作為核心的北方農耕文明與以稻作為核心的南方農耕文明,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兩大分支。從這個意義上說,磁山文化開啟了中國谷作文化的先河,奠定了谷作農業發展的基礎,是中國北方谷作文明當之無愧的發祥地。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是我國新石器考古的重大突破。它的發現不僅填補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也為農業的起源提供了大量直接證據。磁山文化遺址成為震驚學術界聞名中外的新石器時代早期著名的考古文化遺存。

農耕之源——磁山文化揭開了中國和世界農業文明史嶄新一頁

磁山遺址,屬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填補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研究的空白,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她開創了農耕文明的新紀元,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東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8月20日,中國作物學會粟類作物委員會、國家“七五”穀子育種攻關課題專家組、河北省農學會、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磁山遺址旁聯合立碑,以“粟發祥地”為題,撰文懷念磁山始祖育粟業績,提出磁山粟谷的發現“表現了磁山原始人對農業的貢獻和博大的創造精神,是我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國著名穀子專家,原中國作物學會粟類作物委員會主任,河北省穀子研究所所長李東輝先生夫婦謝世後,按其生前遺願將骨灰安葬在磁山遺址旁以示永久相伴。

農耕之源——磁山文化揭開了中國和世界農業文明史嶄新一頁

2015年11月16日,由中國作物學會粟類作物專業委員會、國家穀子改良中心、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穀子研究所等粟類研究機構聯合授予磁山文化博物館“粟文化科普基地”。

農耕之源——磁山文化揭開了中國和世界農業文明史嶄新一頁

往期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