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大鱷龜簡介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提到大鱷龜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它霸氣的外型與獨特的捕食方式,它擁有復古的稜角分明的背甲,以及一條長長的龍尾,碩大的頭部無法縮入殼中卻可以釋放成噸的咬合力,像一名來自上古時代的裝甲戰士。如此個性鮮明的龜,熱愛的人當然比比皆是,然而大家作為愛好者更關注的往往是品相好壞,至於這種龜在生物學上到底分幾種似乎關心的人就沒那麼多。長久以來人們都默認大鱷龜屬只存在一個物種:大鱷龜Macrochelys temminckii,這也是大多數人對這種龜的認知,然而這並非正確,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大鱷龜,以及到底有幾種大鱷龜。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來自遠古的裝甲戰士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巨大的體型霸氣威武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感興趣的人很多,真正瞭解的又有多少呢?


大鱷龜的習性如何?

相比起它活躍而暴躁的表親小鱷龜,水中的大鱷龜是一種相對較膽小的龜,甚至於你在野外涉水步行時踩了它一腳,它可能都不會搭理你(當然你踩到它腦袋那就另說)。不過仍然要小心地接觸這種龜,因為當你把它拿出水面時它就會變得暴躁不安、富有攻擊性,並且一隻成體大鱷龜一口下去真的可以把你的手指非常整齊地切割下來。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它們的咬合力可一點也不容小覷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大鱷龜在陸地上會更有攻擊性


在原產地,大鱷龜主要棲息於池塘、沼澤和溪流中,它們通常不會呆在特別深的水中,因為大鱷龜水性真的不是很好,雖然它們是高度水棲的,但它們通常只會在水底匍匐爬行,而不像其他很多水龜一樣在水中上下游動,因此在家庭飼養時水位問題也是需要注意的事項,水位較深時可以利用沉木、曬臺等幫助龜攀爬至水面呼吸。


除了雌龜產卵,大鱷龜主動返回陸地的次數相對較少,偶爾才能查找到幾張大鱷龜主動上岸的照片,許多大鱷龜出水的照片其實是人為抓捕之後拍攝的。但是它們也有通過外界調節體溫的需求,有時也可能看到大鱷龜出水曬背,但一般來講當它們需要升高體溫時更傾向於待在有陽光直射的淺水區,而當它們需要降低體溫時就會躲到有較少陽光直射的深水區或其它有遮蔽物的區域。人工環境下可與通過製造一個淺水區,並使用鹵素射燈直射來模擬它們在野外的這種習性。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大鱷龜上岸曬背的現象相對少見,對此的原因眾說紛紜

當然,在人工環境下有時也會出現大鱷龜上岸的現象,這種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可能為個體差異以及水質問題(人工環境大多水體較小,所以相對於野外更容易出現水質問題)和龜本身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龜出於自我保護的目的也是會上岸的(野生狀態下偶爾出現上岸現象有時也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在淺水中漫步的大鱷龜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將頭探出水面呼吸


大鱷龜幾乎是純粹的肉食者,他們可以接受幾乎一切能入口的肉類,年幼的大鱷龜舌頭上長有一個模仿蚯蚓蠕動的誘餌用來釣魚,它會一邊蠕動舌頭吸引小魚的注意力,一邊慢慢地靠近小魚,當它確定能一口咬住時就會瞬間閉合嘴巴,這種特殊的捕獵方式在龜類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而當大鱷龜逐漸長大,這個蚯蚓一般蠕動的誘餌也會越來越不明顯,直至徹底失去釣魚的功能,這是因為大個體的大鱷龜已經擁有了強大的咬合力,足以輕鬆碾碎水中的貝類、螺、甚至是其他品種的龜類,這些食物的獲取遠遠比釣魚來的輕鬆,因此也就不再需要辛辛苦苦地扭動舌頭去釣魚了。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舌頭上的誘餌如蚯蚓般蠕動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鎖定目標一擊必殺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人工飼養的一些個體也可以穩穩的接受兩腳獸的投食


到底有幾種大鱷龜?


早在1999年,人們就已經認為大鱷龜屬中可能存在著3個演化支系,且最終由托馬斯(Thomas)等人的團隊在2014年時在同時依靠形態測量學、種族遺傳學以及化石等各方面的證據將這3個演化支系拆分為3個不同的物種:大鱷龜(Macrochelys temminckii,通常分佈於下圖中較西部綠色的流域)、阿帕拉契科拉河大鱷龜(Macrochelys apalachicolae sp.通常分佈於地圖上中部橙色的流域)、薩萬尼大鱷龜(又被音譯為蘇旺尼大鱷龜,Macrochelys suwanniensis sp.通常分佈於地圖上東部藍色的流域),國內的資料大多數都只更新到了2014年的部分。但實際上,自這種分類方式被提出後不久就因為證據存在漏洞和矛盾而受到了質疑。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大鱷龜屬3個不同演化支系分佈圖


經過進一步的研究論證,到了2015年,布萊恩·福爾特和克雷格·蓋耶證實了在2014年時將這3個演化支系分為3個不同的物種實際上是不準確的。由於原定的普通大鱷龜和阿帕拉契科拉河大鱷龜無論是外觀差異還是基因差異太小,因此這兩個演化支系不足以被認定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從而被合併在了一起,而薩萬尼大鱷龜則獨立出來坐穩了獨立種的位置(合併之後這兩個演化支系並沒有作為亞種保留,所以至多隻能當作同一種龜的不同種群)。這種分類方式得到了眾多研究機構的採信,成為了主流體系並沿用至今。所以直到目前為止,大鱷龜屬獲得承認的獨立種只有兩個:

大鱷龜(Macrochelys temminckii)和薩萬尼大鱷龜(Macrochelys suwanniensis)。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三個演化支系的尾盾缺刻形狀對比,最右為薩萬尼大鱷龜


雖然這3個演化支系最終只是被分為2個獨立種,但這也不意味著被合併的兩個演化支系之間沒有差異。這3個演化支系可能最早在上新世至早更新世之間出現了分化,如果對2014年被描述為3個不同演化支系且來源於不同流域的標本進行對比,我們確實可以發現三者在外觀上存在著差異。如頭部鱗狀骨的凸起形狀和尾盾外形的不同:薩萬尼大鱷龜的鱗狀骨突起相比其他兩個演化支系略顯圓鈍的鱗狀骨突起要尖銳得多(肉眼看不甚明顯);薩萬尼大鱷龜背甲尾盾缺刻為寬的月弧形,其他兩支則為V形缺刻(其中處於中部流域一支的V形缺刻則要比處於西部流域一支的要窄而深一些)。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三個演化支系的鱗狀骨差異,最右為薩萬尼大鱷龜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薩萬尼大鱷龜,可以很明顯地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尾盾缺刻的弧形越發明顯


但也正如前文所說,分佈於西部和中部的兩個演化支系的差別太小了,如果不通過解剖看鱗狀骨突起和對兩個不同產地之間活體背甲尾盾外形對比,確實很難發現這兩個演化支系的差異,如果再考慮上個體差異的影響更是難上加難(即便是2014年認為這3個演化支系是獨立種的研究團隊也承認了這一點)。說白了,這就跟一些龜類在出現地理隔離的現象後,不同產地的種群出現外觀差異和基因分化是一樣的道理,例如格蘭德紅耳龜和密西西比河紅耳龜,同屬於普通彩龜紅耳龜亞種,卻因為地理隔離出現了不同的外觀表現。


真正的龜中坦克大鱷龜


結語:

說完這麼多,大鱷龜這幾年分類關係的變化對我們玩家有什麼關係呢?私以為,這一例子至少有助於一些玩家轉變一些觀念:我們在認定一個物種是否存在亞種、種群或演化支時,一定要運用謹慎的態度,基於可靠的考證、證據和邏輯分析,而非對外觀的感性認知上做出是非判斷。


同時這一例子也告訴我們要改變一些機械的思維方式:生物是複雜的,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一個物種中不存在亞種就代表其中不存在隱含的分化;演化的過程也是循序漸進的,性狀差異的大小不等於基因差異的大小,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同一物種中出現了兩個甚至多個外觀有差異的種群它們之間就一定構成種群、亞種甚至不同物種的關係。這兩種機械的思維方式都容易造成對物種的無序利用或無效保護等結果,是有害無益的兩個極端。



作者 | 亞羅瓦那

圖片來源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